王萬然
習近平同志在《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中指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應歡迎新聞工作者報喜也報憂,拿起輿論監督武器,對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和各種腐敗現象進行揭露批評。各級黨政領導要正確對待新聞監督,要樹立開放、開明的態度,對記者不應求全責備,要與新聞記者交朋友,把新聞監督看作對地方工作的支持,為新聞監督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習近平《擺脫貧困》第86頁)這表明了黨政對新聞監督開放、開明的態度。
在新聞事業之前,我國古代朝廷的輿論監督就是言官制度,“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唐朝設立的補闕、拾遺,相當于現在的新聞記者和雜文家、時評家,不過補闕、拾遺是當官的,直接把監督材料報給朝廷。古人尚且重視輿論監督,現今黨政領導怎能害怕新聞監督?沒有接受監督的黨政部門,一定會變成一意孤行,為所欲為。為新聞監督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當地的黨政領導能及時掌握下屬的不法行為,及時查處,加強吏治,使本地政治環境更加清明,一定能深受老百姓歡迎。
一個聰明的黨政領導,不應像“防火防盜防記者”一樣把記者歸入“三防”,而是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把記者當朋友。記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只不過分工不同,專職去找人家的好事和壞事報道,但其本意并非專門找茬,而是找“新聞”。當你展現的是負面新聞,記者就“順手”采訪;而你給記者看到的是正面新聞,那記者也不可能報憂不報喜。
不少地方發生了群體性事件或突發事件,領導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恰當處置,而是考慮怎么樣防止新聞擴散,把記者當成洪水猛獸,千方百計對他們堵路封口,并通過各種關系刪帖。這樣做,不但讀者沒有了解到事件真相,反而被少數人越描越黑。而對新聞監督處理較好的地方領導,真心實意地把記者當朋友,及時向記者“喂料”,讓記者全面了解事態的來龍去脈,客觀公正地把事情真相傳播出去,通過新聞單位的權威性,使網絡上的不實之言不攻自破。
其實,輿論監督是我黨掌握政權和行使政權的武器,記者是黨政派去使用武器的“文裝隊伍”,與記者作對,等于與自己的隊伍對抗,那是最愚蠢的。記者是黨政領導的自家人,各級黨政領導能放下架子,不對記者求全責備,而是真心和記者交朋友,那便能很好地領導這支新聞隊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