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卓群
惠州曾受到臺風“天兔”、“尤特”的肆虐,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惠州市平潭鎮周記木瓜專業基地的老總周培崗,站在簡易的辦公室里,看著天地蒼茫一片的雨簾,看著浸泡在洪水里的木瓜園,他內心的絕望和無助一波又一波地襲來……
與木瓜初結緣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廣西橫縣自告奮勇地成立起一支“種菜大軍”,浩浩蕩蕩地來到廣東,以種植販賣蔬菜水果為生。當時年僅19歲的周培崗,也隨著這支大部隊,開始了他的“開荒之旅”。
同齡的男孩,總是豪氣千丈,幻想著能干一番大事業。但在周培崗看來,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了根基,才能建得了大廈。他跟著母親,承包了幾畝地,種植蔬菜。他曾頂著酷暑的炎炎烈日給蔬菜澆水施肥,汗水滴入泥土,成為人生的養料;他也曾在寒風凜冽的冬夜里,三更下摘取最新鮮的蔬菜,賣出的好價格,成為人生的財富。
大地總是誠實的,周培崗付諸的辛勞化作滿園蔥郁的蔬菜。但周培崗開始思索,如何進一步擴大他的農業版圖。
一次朋友的推薦,啟發了周培崗,幾經反復考察,他終于找到了適宜種植的作物—水果木瓜。在他看來,水果木瓜的營養價值很高,在市場上銷路不錯,價格相對其他水果而言上升空間大。綜合這些特點,這種一年下來大概十個月都能結果的高產作物讓周培崗動心了。
周培崗咬咬牙,一口氣種植了近兩百畝地。朋友們都投以懷疑的眼光:“你一點經驗都沒有,就敢種這么多?!”周培崗看向那一片木瓜地,目光里充滿了堅毅,“沒問題,要干就干場大的!”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為了打贏這場“戰役”,周培崗如一個戰士一般,“耳聽六路,眼觀八方。”他四處查閱資料,從報紙、電視、網絡上搜集一切有用的信息,或是咨詢農學專家,向經驗豐富的瓜農請教。綜合他人講授和自己長期實踐后,周培崗探尋出不少種植木瓜的小訣竅。
例如木瓜種植區域不可低洼,木瓜需要水分飽和,水質過度影響甜度;種植木瓜的時候,讓木瓜樹的樹干斜著彎著種,這樣能夠承重更多的果實,同時能夠防風;種植的密度也很有講究,種植的數量太多難以保證質量,種少了浪費土地資源,大概每畝地種植110棵到120顆左右最為適宜。
除了木瓜生長所需的施硫酸鎂、硫酸鈦、硼砂之外,周培崗還在種植過程中增加了花生麩。他了解到,花生麩是花生榨油過后剩余的殘渣,是上好的有機肥料。為了提高木瓜香甜度,周培崗幾經周折花高價才購得。
種植木瓜并不是光靠精耕細作就能取得良好的收成,霜凍、洪澇、蟲災爛根都是攔路虎。“大家都看到了木瓜的高受益,卻沒看到木瓜的高風險。”周培崗就曾遇上了堪稱“木瓜癌癥”的爛根問題。
因雨水浸泡,周培崗的木瓜出現了爛根,其嚴重程度相當于木瓜得了腫瘤。周培崗四處尋醫問藥,上網尋求答案,咨詢周圍果農,均是無能為力。眼看著木瓜樹一天天枯黃,周培崗著急上火,一連數日失眠,日夜都在擔心自己的木瓜樹。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一天,農業局的專業領導前來視察,恰巧有治療瓜果病害的經驗,給周培崗開了個方子。周培崗興奮地連夜把藥方敷在爛根上,可等了幾天,依舊不見效。
周培崗冥思苦想,始終不得其法。一個家人看電視的偶然時,電視上正在放映《三國演義》,那幕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的鏡頭讓他靈機一動。“如果藥物敷在爛根上,根本無法真正被樹根吸收。我就試著用刀把爛根部分一點點刮干凈,再把藥敷上,嘿,還真讓我救活了!”
創新經營廣開銷路
隨著周培崗的木瓜種植進一步擴大,產業基地需要更多的人手。為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周培崗許諾公司的員工,每賣出一噸木瓜,每個員工享有100元的紅利。同時,周培崗為體恤在基地里勞作的女性員工,給她們付出5%的股份,并且簽訂了十年的合同。如此,員工的利益與合作社效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原副主席雷宇聽聞周記木瓜專業合作社這種經營模式,大為贊賞,并親自前去了解情況。站在蔥蔥郁郁的木瓜園里,雷宇心生感慨,“從土地改革到農業合作化,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是對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周記木瓜合作社把土地盤活,用分紅的形式把農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是種新型的農村合作關系,能夠解放生產力,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業的發展。這種模式,應該大力推廣!”在雷宇心里,始終有著深刻的人民情懷。他總是希望,農民的日子能過的好些,再好些。在他從政的這些年,他一直積極地探索,尋求改革,當他看見曾在心里萌生的念頭竟在周記木瓜專業合作社得以付諸實現,心底的慰藉與喜悅,溢于言表。
周培崗的木瓜種植技術更是得到了惠州市相關領導的認可,并因此獲得了世界銀行在華南地區的無息貸款。周培崗可得到世界銀行免費提供的工具、資金及技術上的支持,以便于木瓜項目更好的發展。
與傳統種植戶聯系瓜果市場的渠道不同,周培崗在木瓜樹結果后,并未著急投放市場,而是免費送給親友品嘗,或者無償贊助企業、政府等舉辦的各類活動。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嘗到周記木瓜的香甜可口,慕名前來訂購,周記木瓜的銷路由此大開。
“有舍才有得。我至少送了三萬斤木瓜出去,當然回報也是很豐富的,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從我這里訂購木瓜。”周培崗說。
上好的木瓜質量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同,周培崗開始思索如何將自己的木瓜推向更廣闊的市場。為此,他為木瓜設計包裝盒,使其更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周記木瓜已成為走親訪友的優良贈品。
作為在惠州的優秀種植代表,周培崗加入了廣東省廣西商會惠州商會,并擔任副會長。一次偶然的機會,周培崗在秘書長彭貴奇創辦的培訓公司結識了理事楊雄,恰巧楊雄的一位朋友正是麥德隆的主管,聽聞周培崗種植木瓜之后,他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親自上門品嘗。周培崗的木瓜甘甜可口,令他贊不絕口。他馬上與周培崗簽訂合約,邀請他入駐麥德隆超市。
“商會這個平臺真好,通過商會,我們都能實現資源共享,擁有更多的商機。”endprint
臺風肆虐天災難防
日歷一頁一頁地行至九月,滿園的木瓜樹已經掛滿了果實。周培崗想著,這兩百畝的木瓜樹,每天可采摘兩萬斤左右,預計今年總產值可以達到400萬的收入。前兩年的巨額投入,總算可以收回了,余下的就留待投入再生產吧。
然而,那場號稱幾十年一遇的巨大臺風“尤特”,侵襲了整個惠州,席卷了平潭鎮的木瓜專業基地,摧毀了周培崗的夢想。
臺風帶來的強降水,形成了巨大的洪澇災害,整個木瓜園沉浸在一片汪洋里。周培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能為力。臺風終于過去了,洪水也終于退卻了。一并逝去的,是碩果累累的木瓜園。
周培崗站在木瓜園里,看見臺風過境后的木瓜地七零八落的慘景,地上隨處是掉落的木瓜。木瓜樹經過近一星期的浸泡,樹根早已腐爛,樹上還掛著的木瓜也已經全部變質,無法食用。木瓜樹的樹干只輕輕一刮,樹皮很快脫落,露出開始腐爛的樹干。
他痛心疾首,眼前的慘狀令他下意識想躲,想逃,帶著妻兒離開這個傷心之地。可是責任和信心告訴他,他不能!他第一時間撥通了廣東省廣西商會惠州分會的電話,惠州分會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合作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并籌集善款118888元。廣西區政府原副主席、廣東省廣西商會終身會長雷宇、廣西區政府駐廣州辦事處、廣東省廣西商會聽聞消息,第一時間向周培崗送上賑災款5萬元。同時,廣東省廣西商會還為他提供20萬元的一年免息貸款,支持災后的重建工作。最令周培崗感動的是,雷宇抱恙在身,卻仍堅持趕到惠州,親自為周培崗加油鼓勁。雖然身體有些不適,雷宇語速略慢,但目光里透滿了堅毅。“世事無常,但人生貴在自強,而合作社成員面對災難的豁達和不畏艱難的精神使自己深受感動。在災難面前,人不能沒有一點骨氣和一點志氣,我們應該用事實來證明廣西人是打不倒的,只要我們互相幫助,互相愛護,沒有任何困難難得住我們。”這些點點的星光,在周培崗的心里匯成銀河,照亮了前行的旅程。
木瓜樹倒了信譽不能倒
所有的訂單,周培崗只能咬牙退訂,并誠懇地向客戶解釋其中的緣由。木瓜樹被水泡過后雖然口感不好,但有人說還能食用,勸周培崗低價賣掉,周培崗不肯,他打算將被水浸過的木瓜樹全部砍掉,樹上的木瓜一個不賣,“不能讓這樣的品質影響‘周記木瓜的品牌。”
去“周記木瓜”看過的政府官員和周培崗的朋友,都為他的損失感到痛心,但周培崗給人的感覺卻是一派樂觀和堅強。“改天來我這吃木瓜,還有幾棵樹沒淹哦,再過兩三個月也可以來吃圣女果……”電話里,周培崗笑著和朋友通話,似乎只是區區一件小事,無足掛齒。
“在種植木瓜之前,我考慮到了打霜、臺風等惡劣天氣的應對辦法,但沒想到這次水浸這么嚴重,眼睜睜地看著木瓜地和番薯地被水泡了5天半。”周培崗說,“我沒想過向政府要什么。這是天災,既然要做這一行,就得面對這樣的風險,自己必須積極應對。”
菜地還被水泡著時,周培崗就結合時令蔬菜和成本預算,緊急將當年的種植計劃進行了改變,想著如何盡快復產。比如,他年初的計劃是等番薯收獲后種馬鈴薯,但種植馬鈴薯的成本很高,現在為節省成本,他打算將被水泡過的番薯挖過后種玉米;而木瓜地則必須盡快將所有死掉的木瓜樹砍掉,接下來打算種植番茄、香瓜、玉米和梅菜。“復產種植的這些農作物肯定不能挽回損失,但我的工人要活下去,合作社還要繼續……我明年再種木瓜。”周培崗說。
臺風過境,又是一片晴朗。周培崗默默地把殘枝敗葉埋進土地里,當成新的養料。大地的樸實無華,鍛造了周培崗的勤勞、堅毅,更賦予了他一顆勇敢的心。以心為種,不管是木瓜園,還是人生,總會收獲新的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