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美娜
電影的制作過程耗費巨大,文藝電影同樣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中國的文藝電影少有與商業完美的結合,當前很多文藝電影幾乎上都是賠本賺吆喝,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國很多文藝電影的藝術質量,特別是顧長衛、賈樟柯等導演的獨立電影創作,極具印象風格而受到追捧,同樣也獲得很多電影節的青睞。電影的文學韻味,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藝術,是一個電影導演的拍攝手法、畫面語言、敘事結構的濃縮。《孔雀》是我國近幾年不可多得的文藝佳片,電影拍攝過程故意淡化了劇情沖突,反復采用縱深鏡頭和長鏡頭,詳細地反映了在社會的現實中,人物矛盾的內心世界和掙扎,通過瑣碎的生活場景細膩地描繪了在社會轉型時期一個家庭中三個年輕人的生存狀態,顧長衛用他經典而平靜的電影語言,表達了對于人生、人性和世界的解讀。

電影《孔雀》海報
電影主題的分析是電影鑒賞的基礎,電影的主題反映著一個電影到底想要講述什么,并通過什么樣的電影手法講述的過程。《孔雀》的主題是一個關乎夢想的故事,在現實面前,夢想就像一個肥皂泡,看著豐富多彩但實際上不堪一擊。本片在結局部分一切都歸于現實,所有的角色都被世俗所淹沒,是本片主題的重要體現。最后張靜初扮演的姐姐過上了正常的生活,哥哥和弟弟同樣如此,本片的片名設計也極富文學特點。其實所有人都像孔雀,身上都長滿了故事,如同色彩絢爛的羽毛供人欣賞,就好像電影里面的三個主角,而現實就是一個籠子,每個人都逃不出這個籠子。別人的喜怒哀樂,實際上四周的人都盡收眼底,人與人之間其實是有著觀賞性的。本片的主題還體現在嫻熟的色彩運用上,電影視聽化的藝術語言,色彩的應用能夠反映加深主題的表達,而《孔雀》的主題色彩是灰色的,灰色的天空、街道、墻園,就好像灰色的人生和夢想,電影中對于色彩的運用也深化了本片惆悵、彷徨、萎靡的情感基調,灰色作為主題顏色貫穿始末,灰色的大量使用,真實地還原了那個時代主題,也巧妙地營造了整部片子的情感基調,色彩的功能還遠不止如此,色彩的力量也絕不僅僅是對于視覺的沖擊力,就像文學作品中對于色彩的描述,這種可視化的主題呈現更加的具有藝術的韻味。更加是直擊心靈的,色彩的運用極大的深化了這部片子的主題,即在困境、壓抑、彷徨、掙扎的心理下,三個年輕人關于在現實世界的掙扎。
畢竟電影是來講故事的,故事情節的設定能夠進一步升華影片的主旨?!犊兹浮匪v述的故事,并沒有強烈的劇情沖突和矛盾,如果非要說劇情沖突的話,那就是理想和現實的沖突,本片講述了一個平凡的故事,導演對于故事情節的安排似乎就是努力模擬一個生活的場景,還原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平民家庭的生活狀態,盡管看似散亂的情節安排,但是實際上零散的情節設定難度是相當大的,這像極了的散文中的形散神不散,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情節安排都圍繞一個中心思想來開展,不去故弄玄虛和故作深沉,真的只是在用平時的電影語言為觀眾講述一個故事,并且始終站在一個客觀冷靜的角度。對此顧長衛有著自己的認識,他在用一種平靜的角度去描繪大眾人的生活,從而借助那個時代人的精神狀態,表達自己的思想。事實上,這個電影到最后都沒有告訴觀眾到底解決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電影對于生活真實的還原,給了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空間,從一個普通家庭和三個年輕人的生活,利用生活瑣事反映著當時真實的社會現狀和人們在社會中的掙扎。
在敘事結構上,本片采用的是三段式敘事結構,每一段故事的開始都設置在夏天,而且每個場景的開始都是全家人在走廊里吃飯的場景,而且隨著弟弟的畫外音的介紹,分別展開了三個人的故事,每段故事突出一個人物,三個故事又互相牽扯和驗證。本片的人物對白設計非常簡練,和小說中的復調結構不同,本片主要靠畫面的再現和重復去完成三段式的敘事結構,而且片子的抒情色彩較重。每個場景的開頭設定都有著明顯的象征意義,這種重復的畫面似乎是在告訴我們:生活一直在不斷的重復中,始終逃不出生活的圈子,而且本片的整體基調是回憶性質的。例如弟弟作為故事的講述者,帶著強烈的情感開始回憶每一段故事,隨著鏡頭向上推進,在灰色的燈光下,畫外音響起“父親走了……”,這樣的敘事風格是及其抒情化的,在冷靜而壓抑的情感氛圍中,以及每次經歷過青春的掙扎和奮斗以后的寧靜,這種在現實對抗之余的沉重感,都透露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影片看似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架構,其實每個人的故事是相輔相成的,分離式的故事濃縮到了一起,至少在情感上表現是完整的,本片用生活的細枝末節拼湊成了生活,但與此同時,那個拼湊其實是高于生活的藝術抽象,是帶著文學的視角去解讀生活的,本片的敘事結構和風格的獨特,也極大地豐富了其藝術質量。
在兄妹三人當中,張靜初扮演的姐姐是個性最為突出的一個。影片中有這么一個鏡頭,姐姐正在走廊中演奏手風琴,但身后水壺里的水已經燒開了,姐姐寧可演奏自己的手風琴也不去管身后的水壺,足可以證明她是一個孤獨而感性的理想主義者,她精力充沛是夢想的積極開拓者,這種描寫手法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人物典型的性格特點。在那樣一個物質貧乏的時代,姐姐的夢想顯得如此的遙不可及,她的夢想分別是傘兵、親情和愛情。在少女的季節里,穿著白裙子的姐姐顯得是那么的清純,姐姐的內心世界是向往自由的,所以姐姐才會去想象跳傘的情景,在藍天下自由而空曠的飄著。但是這個夢想隨著酒瓶跌落到河水中的一瞬間而破滅,于是,姐姐開始了自殘式的生活,絕食讓姐姐的身體和精神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姐姐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家人送來的食物,直到最后全家人開始強制姐姐進食,這個時候的姐姐是掙扎的,她不僅僅是在拒絕進食,而是在拒絕自己的夢想破滅,但無情的現實就是這樣擊敗了她的夢想,這是姐姐第一次體驗到夢想破滅的滋味,但姐姐是個固執的執行者,在姐姐用自行車放飛自己制作的降落傘時,仍然看到姐姐對于夢想的執著追求,天空飛翔的降落傘,就像姐姐的夢想一樣,那么美麗,美麗到值得用一生去懷念。姐姐的愛情夢也伴隨其一生,從那個一口普通話的軍官給姐姐打傘的那一刻,她的心便一起隨著去了,姐姐是個夢想的執行者,傘兵夢的破滅并沒有打消這一份關乎夢想的執念,可是當姐姐發現當年的傘兵成了一個市井男子,姐姐終于被擊潰了,在西紅柿的攤位前泣不成聲。這個畫面定格非常的長,這個時間段里沒有音樂,只有姐姐的哭泣,好像平時的留白,真實地反映著姐姐對于現實的失望。姐姐對于親情的追求,更加像是一種無聲的反抗,為了得到老人的同情而假裝自己受到了家庭暴力,短暫相處的過程中,姐姐享受著這份虛假的親情,然而這個幸福卻是那么短暫,老人的去世不僅給姐姐帶來麻煩,更給姐姐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姐姐悲劇命運的描述,充分表達著導演對于這個女性角色深深的人文關懷,實際上姐姐也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姐姐的理想化和其顯示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哥哥代表著典型的弱勢群體,在家庭內部哥哥因為智障受到了百般照顧,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哥哥的經歷是完全相反的。這種明顯的差別也體現著那個時代的黑暗,在那樣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里,人性的缺失其實遠比想象還復雜。為了獲得友誼,哥哥在受到小流氓的欺負之后,竟然選擇了買燒雞去探望人家,哥哥對于愛情和友情的向往其實是比常人更多,甚至有些時候哥哥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愛情和友情,我個人認為,其實三個角色的設定都有著一定的代表性,姐姐象征著不屈服,而哥哥更加像是那個時代里最為普遍的一個被時代同化和麻木的人。哥哥不知道那個時代到底發生了什么,他真的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殘酷的社會沒有影響到他,但實時上社會對于他的作用反而更加復雜,他的簡單和社會的復雜有著莫名奇妙的聯系,他更加像是世俗的代言人,最后的結局也能夠看出來導演的刻意安排。
弟弟是整部片子的講述者,他話不多,相比于姐姐的理想化和哥哥的現實化,弟弟的存在是被忽視的,弟弟的性格敏感憂郁。他的冷漠和沖動都反映出他其實是一個敏感的、自暴自棄的沉淪者。首先弟弟是渴望親情的,可是父母卻偏愛哥哥,弟弟早早離開家鄉、離開家庭,也說明弟弟其實在親情方面是嚴重缺失的。但同時弟弟又是羸弱的,他尋求一個女人的幫助,說明在他的靈魂深處仍然希望自己是一個被照顧的孩子。弟弟是那個時代里,消極的、悲觀的、被人忽視的塵埃。
分析電影的主題、敘事結構和人物刻畫,事實上影片的整體風格是一部詩歌化的、散文化的。對于生活的描述,并沒有從猙獰的、殘酷的角度來描寫,而是通過只言片語的分散的段落構成了一個故事,描述了一個無聲的世界,灰暗,沒有生機,觀眾觀影的過程就好像在閱讀一篇散文詩,處處體現著文學成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