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所面對的采訪對象是一位容易被外界產生誤解的“工科男”:他中等身材,腰板挺直,衣著樸素,圓圓的臉龐上,不時會透現出幾分憨厚與可愛。這樣的男子,倘若埋頭走在南京的大街上,你可能只會把他當成一個極其普通的上班族,甚至是一個外地來寧求職的打工者。殊不知,這位有著清華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和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理學碩士學位的“工科男”,不僅是中國發明協會終身會員,還是統領一家有著150名員工的高科技企業CEO。他的名字叫穆科明。
穆科明出生于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原先都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后因響應國家號召,雙雙下放到內蒙古大草原。1971年,當穆科明降臨到這個世界時,由于受當地醫療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居然是父親親手為他接生的。3歲那年,他隨父母一道離開內蒙古返回長春。父母單位離市中心甚遠,加上平時都是忙于各自的科研事業,穆科明從小就養成了“心遠地自偏”的習慣。閑暇之余,他喜歡一個人待在家中,靜靜地琢磨一些事兒。譬如:收音機為什么會發聲?電話機為什么能傳話?電視機為什么會產生圖像?鐘表又為什么會自己走動?想得多了,他會親自鼓搗一番,不是將家中的電話線拔掉又安上,就是將一臺收音機拆開重裝,裝好又拆開。那時,他可能還不知道世上有“科技”二字,更無法領悟“科技”的真正內涵,可他顯然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至剛上小學不久,他就被學校選送到市少年宮去學無線電方面的知識。
當時的少年宮,與如今遍地開花的興趣班與提優班有著天壤之別,必須是在某一方面有著特殊稟賦的優秀生才有資格被選送,并且分文不收。一段時間下來,他就學會自己組裝收音機、電視機、航模汽車等,并且躍躍欲試搞起了發明。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一名初二學生的他,居然運用聲光報警原理,發明了一種自動報警釣魚竿。高中時,他又親自鼓搗出一個自動電話程控交換機。這兩項發明,不僅申報了專利,還獲得國家發明獎。因此,小小年紀的穆科明,竟成為中國發明協會的終身會員。
1991年,從長春市第八中學畢業的穆科明,順利地考入了令人神往的清華大學。在那所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他不僅攻讀完5年本科和3年電子工程專業的研究生,還收獲了一份令人羨慕的愛情。不唯如此,在校期間就經常參加一些重要科研項目的他,在發明道路上,又邁出了嶄新步伐:在國內,他第一個將等離子濺射技術結合高頻PWM電源及其模糊控制引入到真空鍍膜的領域……這些驕人業績的取得,為他后來走出國門,尋求更加理想的發展空間,無疑打開了一條便捷通道。
1999年,學業有成的穆科明毫不猶豫地選擇飛往美國,因為在此之前的1997年,同樣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女友已率先去了那里。穆科明這一去,時間竟長達11年。期間,他在美國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主要從事視頻信號處理、視覺傳感器芯片的研發與管理工作。體面的職業,豐厚的待遇,優越的生活,使他步入常人眼中“天堂”般的境地。穆科明一開始也有著類似感受,并且有點陶醉不已。可后來,當親眼看見中國的許多人才在國外高科技企業所起的作用后,他開始陷入一種沉思:偌大的中國,其實并不缺乏人才,可為什么總是處于低價值的“制造大國、品牌小國”的地位?這是一個問號,隨著時間的流逝,它開始變得越來越大,并且占據了他的整個思維。于是,有一次他禁不住捫心自問:科明啊,莫非你想要身體力行,去尋找一種真正的答案?如此問過之后,他不覺陷入新一輪的沉默。
然而,對于創業者來說,越是未知的世界,越是那般令人著迷。他自小就鼓搗過發明,對此感受極為深刻,領悟更是透徹。終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將自己想回國創業的心思向愛人作了一番吐露,沒想到竟得到了對方的理解與支持。接著,他又將想法向身邊的一些同道作了亮相,結果有的贊賞,有的鼓勵,有的進行善意的勸阻,有的則堅決反對。最后,穆科明和身邊的五位合伙人達成了共識,他們既是他的大學同學,也是同事,都在美國工作了十多年,個個堪稱業內專家,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員和技術問題。同時,每個人掏點錢出來,投資問題也能得到部分解決。雖是這么想,可穆科明仍然心存憂慮,他怕有些人放不下在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中途會反悔。為了解決后顧之憂,他一次又一次把合作伙伴的老婆、孩子召集起來開大家庭會議,進一步統一認識,堅定信念。
讓我們將時間定格在公元2010年這一重要時刻。那時正值盛夏,一位有著“海歸”身份的追夢人,告別妻子兒女,只身登上了自美國飛往上海的航班。在此之前,因工作關系,穆科明曾不止一次有過類似的遠行經歷,可那僅僅是出差,哪怕飛得再遠,在外逗留的時間再長,最終總會躊躇滿志地回到美國那個溫暖的家中。可此次,情形大不一樣,因為他要前往國內創辦屬于中國自己的高科技企業。雖然,他從報紙和電視上,曾多次了解到國內的投資政策在不斷放開,投資環境在不斷改善,“海歸”創業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并且他還在網上,通過電子郵件與國內多家科技園區有過聯系,可此刻,當他懷揣夢想踏上征程時,種種擔憂依然紛至沓來。這么一想,在走出家門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深處,不禁產生出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慨。
經過12小時的漫長飛行,穆科明終于來到了上海。他知道,像上海、北京這類一線城市,研發成本和人力成本比一般城市顯然要高出許多。為此,從上海機場出來后,他雙手拎著兩只大皮箱,肩上還背著個鼓囊囊的包,直接前往南京。為了節省每一分錢,來到南京后,他找了家每晚只需60元的連鎖酒店安頓下來。當他將沉重的背包卸下時,才發現雙肩竟被勒出了兩道深深的印痕。
更令他難堪的是,由于一路奔波,加上天氣炎熱,他的身上起了許多濕疹,奇癢難忍,稍一抓撓,就會形成一個個水皰。期間有朋友來酒店探望,見他一副狼狽相,不覺戲笑道:“想當初你在硅谷工作,背后的靠山是世界500強企業,出差總是住四星或五星級大酒店,沒想到如今居然心血來潮要回國內創業,真是吃飽了撐的!”面對朋友的善意戲言,他只好沉默以對,內心卻沒有絲毫的悔意。因為他深知,開弓沒有回頭箭。一切的挫折磨難,一切的艱難險阻,不過是成功來臨前的征兆而已。正是本著這樣的信念,他在酒店安頓下來,并且一住就是好幾個月。
2010年9月,穆科明取“人杰地靈、邁古超今”之寓意,創辦了南京杰邁視訊科技有限公司,并正式入駐南京市白下高新區,專門從事高清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算法研究、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工程實施等,并擁有10多項中國和美國專利。
公司成立伊始,作為首席執行官的穆科明,辦公室內只能容納一張不大的桌子和一張待客用的小圓桌,顯得十分寒磣;室內地面上,放有一只隨時可以出發的行李箱;而墻壁的隔板上,擺放的則是他的“全家福”以及孩子們的畫作。這些細節所透露出的信息是:與妻子、兒女相隔大洋兩岸;一葷兩素的盒飯;各連鎖酒店的會員卡;每周7天的工作日;每天工作時間從8小時至14小時的悄然延伸;每次出差總是選最便宜的經濟艙……如果說,對于執著創業的穆科明來說,這些都能克服的話,接下來,他又遇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頭疼事。
首先讓他為難的是招人。由于剛著手創業,全公司上下只有兩三個人,租賃的房子也只有幾百平方米。一些前來應聘者看后,都以為這是家“皮包公司”,有的調頭就走,有的干了不到一天,第二天就根本不見人影。作為執行官的穆科明深知,企業規模太小,加上人員又少,這是招不到人才的重要原因。
那段日子里,穆科明和他的創業伙伴們可謂事必躬親,既當老板,又當員工,從網線鋪設到安裝桌椅,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親自動手。其間,他也碰到過一些業內精英,并希望對方能夠融入“杰邁”。但對方覺得“杰邁”公司加班太多,又不大穩定,前途難料,紛紛拒絕了他的邀請。對此,穆科明笑著解釋道:“其實,大多數求職者都有這樣的心理,待遇要求最好,風險系數又希望降到最低。可對于真正的創業者來說,這種想法無疑是個誤區。試想,如果大家只認為去大公司就職才有出息,那么,就沒必要再讓一些小公司誕生了。一個人,如果沒有以小做大的夢想與信念,那么,這個時代就會缺少一些新技術的問世與推廣。”一些被他的真誠話語所打動而主動留下的,如今已成為“杰邁”的精英。
穆科明戲稱當時的“杰邁”為“三無企業”。此話雖是戲言,卻包含著深深的無奈與辛酸。因為在國內、在南京,他沒有任何固定資產,沒有銀行信用,此為一“無”;沒有豐厚的資產做后盾,這是第二“無”;企業除了技術專利外,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固定資產,此為第三“無”。因而,這個“三無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又一個重大難題,便是貸款與融資。
時光不覺轉到了2011年。經過半年的艱辛經營,“杰邁”公司的辦公面積還不到400平方米,旗下僅擁有二三十名員工,以及50多萬元的銷售記錄。為了維持正常運轉,穆科明和其他創始人不僅不拿分文工資,還要不斷地往公司貼錢。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時公司的賬面上,已出現了200多萬元的虧損。對此,穆科明回憶道,由于前期準備比較充分,“杰邁”在申請商標、產品認證、專利申請等過程都很順利,產品的雛形出來后,很多人看了也都覺得不錯,但等到產品真正被生產出來,卻沒人愿意買。“杰邁?沒聽過嘛!”這是很多客戶的第一反應。也正因為沒有被聽過,“杰邁”成立的三個月內,連一筆單子都沒接到!面對慘不忍睹的現狀,穆科明血壓飆升,體重卻一下子減輕十多斤。有生以來,這位少年發明家,這位清華高才生,這位來自美國硅谷的業界精英,算是真切體會到了歸國創業的艱辛。
然而,穆科明沒有輕易動搖自己追夢的信念,更沒有對自己的產品失去信心。他知道,高科技創新產品的研制與推廣,如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樣,需要有個過程,更需要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為此,在一次由政府組織的“海歸”人才創業交流大會上,他坦言道:“公司曾想把產品賣給南京地鐵項目,相關人士讓我們拿出在其他城市地鐵項目應用的成功案例,我們拿不出,因為這是個創新產品,市場應用幾乎為零。如果其他城市地鐵項目也要求我們拿成功案例,這個技術性能遠遠優于現有產品的創新產品,就永遠賣不出去。南京現有48名科技創業家的創業項目和產品,大多居世界領先水平,政府能否幫他們做些市場對接工作,如舉辦政府采購專場等,讓政府采購項目成為這些創新產品的第一個‘吃螃蟹者?”他的一番由衷之言,頓時贏得了陣陣掌聲,同時也為政府扶持創新產品提供了有效的借鑒與參考。
2011年5月初,國家水利部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招標落下帷幕。按理說,穆科明應該為自己的智能高清網絡視頻監控系統能在全世界140多個產品中入圍前三名而感到欣慰。然而,慶功晚宴上的他,除了忐忑沒有別的心情。“因為另外兩家企業都是年銷售額達幾十億的上市公司,而我們公司才成立半年多。”穆科明之所以這樣說,并不意味著他對自己的產品缺乏信心,因為他的設備可以將1000多米范圍內的圖像清晰采集和傳輸,能清晰地看到200米范圍內的深水尺樁的標記,以及水里的藍藻和魚,還能在光線較暗的情形下呈現清晰的影像。這既是“杰邁”產品的優勢,也是穆科明的苦惱之所在:因為一般的研討會都在白天,測試也在白天,因此“杰邁”產品的種種優勢一時很難被發現。
所幸,慶功宴是在晚上舉行。晚宴結束后,穆科明稱自己要去測試現場拿東西,并邀請專家們一道去看看晚上的測試效果。當時天已經黑了,光線非常暗,但“杰邁”設備采集的影像卻異常清晰。這讓專家們對“杰邁”產品開始刮目相看,隨即贊不絕口。正因為如此,“杰邁”公司順利拿下這個項目,并創造了一則“小企業贏了上市公司”的神話。隨后,“杰邁”公司產品還成功中標天津奔馳4S總店監控一期工程。但穆科明的目標,是要把“杰邁”做成中國自己的世界級高科技公司,“目前市場上我們的產品,能保證在未來3—5年內不落伍;正在研發的產品,將會成為3年以后技術最先進的。”穆科明信心滿滿地說。
2011年7月,“杰邁”公司簽下一筆近千萬元的大訂單,可客戶要求對方先墊付元器件的費用,需要400多萬元。這筆費用,對于創辦不久、還處于成長期的“杰邁”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大數目。正在焦慮之際,南京白下高新園區管委會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園區投資擔保公司的擔保下,500萬元科技貸款僅用10天時間就到了“杰邁”的賬戶上,正好解決了“杰邁”的燃眉之急。這筆大訂單的順利完成,使企業在業內的影響力得到迅速提升,客戶量也有了迅猛增加。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杰邁”就取得了2項發明專利、3項知識產權和1項軟件產品登記。其主打產品智能高清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已走進國防、水利、海關、政府、智能城市、平安校園、智能交通、智能樓宇、文博等高端應用領域,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如今,以“秉持自主創新、打造民族品牌”為宗旨的“杰邁視訊”不僅已步入正軌,而且先后被評為白下區科技產業化示范企業、南京市重點企業創新企業,入選南京市政府采購目錄企業、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它在杭州和硅谷均有自己的研發機構,并建立起面向全國的營銷和服務網絡。而穆科明本人,也相繼入選江蘇省“高層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南京“資金人才計劃”、南京“321”科技企業家培養計劃。并榮獲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科技企業家、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秦淮區僑聯主席等一系列殊榮。對他而言,有朝一日,將“杰邁視訊”打造成一個中國設計的、具有獨立自主的知識品牌,乃是他的最大夢想!
王成祥,中國作協會員,文學創作一級。迄今已公開發表長篇小說《記憶之村》、《錦瑟華年》、《譬如朝露》三部,中短篇小說百余篇。出版有《春歸何處》、《蛙鳴悠揚》、《在故鄉的土地上》、《文字的家園》、《成長三部曲》等專著六部。曾獲全國梁斌文學獎、路遙青年文學獎、江蘇十年報告文學獎、金陵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