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 張婉婷
近日,我參加了“新型城鎮化研究”項目的暑期實踐課程培訓。課程通過專題講座、參觀考察、師生探討交流等多種方式,講授了城鎮化發展趨勢、現代服務業的科學發展、領導創新思維、新農村建設等課題,使我得到了一定啟發,受益匪淺。
“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發展為發展方向,以工業化發展為動力,以城鄉互動,協調統籌,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為特征,在城鎮現代化、集群化、生態化的進程中,逐步提高城鄉發展質量和水平,是科學規劃、城鄉互動、集約高效、環境有好的發展道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由“鄉”到“城”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而且包括生態環境、社保保障、居民素質的提高。新型城鎮化是由“量”到“質”的發展過程,這一發展過程不僅僅是人口數量和城市規模的增加,而且包括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城鎮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全體百姓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為百姓富裕、社會和諧,提高百姓幸福感創造條件。
特色鄉鎮的發展是搭建縣域經濟發展平臺的關鍵。城鎮在縣域經濟資源整合中的作用一方面表現在生產要素的優化升級。城鎮化發展帶來的產業集聚和人口聚集為推進生產專業化程度,降低生產交易成本創造條件,形成區域主導產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表現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城鎮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地區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二、三產業的發展,為城鄉經濟互動和城市產業轉移奠定良好的外部條件,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經濟和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讓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獲得雙贏。生態文明建設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強調實施主體的生態建設功能分區,要求各地區依托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格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發展,不僅在戰略定位上要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一般要求,體現節能、環保的生態文明要求,在國土開發和實際建設中也要實現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的總體功能,堅持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規律,不斷提高城鄉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區域發展之基礎,農村發展之希望,經濟發展之必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過程,是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要遵循自愿、平等、穩定、有序的準則,堅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在解決農村人口轉移過程中的就業問題、戶籍管理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農村人口融入城鎮的能力和水平,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穩步推進。
既要突出重點建設,又要統籌城鄉發展,既要注重物質建設,又要強調精神發展,要以信息化推進城鎮化,以工業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城鄉一體化進程,讓新型城鎮化活動常態化,從而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提高群眾幸福感。
就地、就近城鎮化,比較適合農民的口味。城鎮化建設要注重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便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依托鄉土的城鎮化。同時,還要重視旅游小城鎮建設。旅游小城鎮是城鎮化的新選擇,提升鄉村旅游的價值和地位,做好鄉村旅游轉型,重視顧客滿意度等因素。
做好市場調研,了解服務需求,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為當地居民提供連續性、動態化的服務。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換代,要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工業看工業,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
要從土地城鎮化轉向人口城鎮化,在產業結構、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等方面實現由二元經濟結構體制向城鄉一體化方向轉變要從粗放城鎮化轉向精細城鎮化,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強化城市管理、優化城市服務將成為城鎮化的核心;要從模式城鎮化轉向差異城鎮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休閑和旅游度假產業;要從單個城鎮化轉向組團城鎮化,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在區域城市化中的集聚輻射功能,以及新市鎮承接上級城市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紐帶作用,使城與鎮、鎮與鎮、鎮與村之間形成鏈式發展、互動組團的局面。
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同時使新型城鎮化建設常態化,秉持以人為本、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和經濟建設規律,依托農村特有的文化資源,挖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通過差異城鎮化、特色城鎮化、集中城鎮化等多種渠道,就近、就地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切實提高群眾的幸福感。
積極了解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相互補充相互融合,避免產業結構趨向同化,采取網絡化開發和產業集群戰略,積極進行招商引資項目的落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建設一流的環境,吸引一流的人才,按照“融入城市、服務城市”、“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要求,依靠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和歷史文化,結合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讓一個城鎮變得更有智慧、更有魅力,為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城鄉社會公共事業的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奠定堅持的物質保障。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基礎黨組織具有可支配的公共事務管理支出,才有可能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辦大事。同時,集體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穩步提高農民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堅強支柱,是發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