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歡
透視美國爵士時代的小報熱現象
魏文歡
美國20世紀20年代被稱之為爵士時代,這一時期,在美國的報業市場出現了以色情、暴力、犯罪內容和大幅照片為標志的煽情新聞。從歷史環境和社會現實條件來看,這股繼美國黃色新聞之后的又一次煽情主義浪潮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受到工業化的發展、人口的流動、社會道德標準的變化、報業市場競爭的需要以及大眾娛樂文化的風行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響。
爵士時代;小報;煽情新聞
[作 者]魏文歡,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美國爵士時代,是指1919年到1929年這十年間,在美國社會文化中對權威傳統的蔑視和對奇異怪誕的追求的時代[1],由此,在美國的報業市場,也形成一股以暴力色情文字和大幅圖片為標志的煽情主義浪潮,遂稱之為美國爵士時代的小報熱現象。像1919年創辦的《紐約每日新聞》、1924年創辦的《每日鏡報》和《每日寫真報》都是爵士時代小報的典型,它們采用聳人聽聞和夸張的庸俗小報的手法展開激烈的競爭,將煽情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其實,從美國大眾化報刊的發展歷程來看,這一時期并非是美國煽情主義新聞浪潮的唯一階段,早在19世紀末期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競爭中,美國就掀起過一場以黃色新聞泛濫為主的煽情新聞浪潮,一直到20世紀初,黃色新聞才逐漸退去,嚴肅報紙取代黃色報刊成為社會的主流。但為何在20世紀20年代這種煽情主義風潮又重新席卷整個美國新聞界?本文試圖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透視美國爵士時代的小報熱現象。
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經濟高速增長和繁榮時期,堪稱美國的黃金十年,尤其是工業化的發展非常迅猛,如汽車領域、建筑領域和鋼鐵領域,通過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美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工業化的發展提高了產業工人的收入,同時,工人們的工作時間降低了,1919至1929年10年中,實際工資每年增長26%;平均每小時工資增加8%,平均實際工資增加11%,而每周平均勞動時間則從47.3小時縮短到45.7小時。[2]這就意味著他們有了大量的閑暇時光,對于這些知識水平不高的人來說,如何打發閑暇時間就成為重中之重。由于20世紀初黃色報紙的衰落,嚴肅報紙成了美國社會報業的主流,但對于這些迫切想要在閑暇時光進行放松娛樂消遣的產業工人來說,嚴肅報紙顯然不是他們想要的娛樂活動。正如美國新聞史學者埃默里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兒童讀書一般都是先從《鵝媽媽》或童話故事之類開始,而后才能讀比較深奧的書,因此,當產業工人第一次試圖開始接觸報業時,他們往往喜歡粗淺煽情的內容而非嚴肅高端的硬新聞,而小報所采用的煽情的報道手法和使用大量圖片照片的方式便滿足了這些文化水平較低的普通大眾的閱讀需求,進而導致小報的泛濫。由此可見,美國工業化的發展為小報的出現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環境。
這一時期,美國人口遷徙為爵士小報所提供的潛在讀者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人口,二是從國外遷移到美國的移民。他們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很容易產生自我孤獨和與社會疏離的心態,因而迫切希望能從精神產品中得到情感的慰藉,這種情感上的心理需求恰恰為黃色新聞的再次泛濫提供了市場。
就農村遷移到城市的人口來看,由于爵士時代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美國人口流動變得越來越頻繁,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的移民不斷涌入城市,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資料顯示,從1910年到1920年,美國城市人口增加了12189281人,占總人口增加數的88.37%;1920年城市人口達到了54253282人,第一次在總人口中超過了農村人口,達到總人口比例的51.2%。[3]對于很多從農村遷徙到城市的人來說,如何適應城市化的生活就成了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而爵士小報恰恰為這些讀者提供了一幅絢麗的城市生活畫卷。因為從報紙內容來看,爵士小報往往側重報道的煽情化和娛樂化,與嚴肅報紙相比,小報更為關注與普通下層民眾息息相關的事件,通過不斷加強對社會新聞、犯罪新聞、趣味性新聞的報道,使黃色新聞卷土重來,這些新城市市民自然就被小報的報道內容和風格所吸引。
就外國移民而言,盡管這一時期美國通過法律等方式限制移民,但仍有大量的來自東南歐、東方的移民涌入美國。如在1920到1921年之間,大約有1235000移民涌入各個港口,而且美國駐外領事預告,還有幾百萬人正在準備離開戰爭破壞的地區[2],這些外來移民既不識字,也不會說英語,他們都希望能通過學習盡快地融入美國社會,因此,當這些群體成為報紙的讀者對象時,小報通俗易懂、善用圖片和插圖的做法滿足了這些讀者的閱讀需求,如《每日新聞》的讀者就是紐約居民中的外來移民和在美國出生而文化程度偏低的人群。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作為戰勝國,經濟空前繁榮,物質極大豐富,但與此同時,在經歷了戰爭的殘酷之后,人們開始對過去傳統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懷疑。如在一戰前及一戰中,傳統的道德觀念是尊重權威,要求婚前貞潔和婚后忠貞,但20世紀20年代,這些固有的道德觀念被摒棄了,人們大膽地追求金錢、張揚個性,道德的墮落和精神的空虛彌漫在整個社會中,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與爵士小報所呈現出的躁動、夸張、刺激的圖景是一致的,于是小報不斷地追逐一些淫穢事件、謀殺犯罪等,通過報道性或謀殺來制造轟動效應。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流行的弗洛伊德首創的精神分析學說也廣為傳播,成為人們對傳統性觀念反叛的有力武器。隨著這場性革命的開始,很多小報公開刊載一些與性相關的內容,在新聞報道中大肆渲染,使之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如1926年的《每日寫真報》連續在頭條新聞中刊載了諸如全裸的舞女坐在盛滿香檳的浴盆里的照片及老少配夫婦的私人日記等內容,以此刺激讀者的感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美國社會道德標準的變化為小報的出現做好了輿論的準備,使得這一時期黃色新聞非但不會招致批評,反而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迎合了社會道德轉型的需求。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斯克利普斯報團的出現,美國報業進入了壟斷時期,同時,報紙的商業化和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到了20世紀20年代,報紙的種類越來越少,而報紙的發行量卻不斷上升,根據數據顯示,在1920年,美國日報數為2042種,日報銷量為27790656,到了1930年,美國日報數為1942種,日報銷量為40000000[4],報紙的壟斷在進一步加劇。在報業市場激烈的競爭態勢下,報紙使出渾身解數,只為提高報紙銷量,獲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報紙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廣告和發行,而這兩種收入來源方式最終依賴的還是受眾,從報紙的二次銷售理論來看,報紙只有擁有了大量的讀者,才能從廣告商那里獲取廣告收入,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到廣大的受眾呢?煽情主義新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為煽情新聞從本質上看,就是為了追求轟動,進而影響受眾感官上的快感的內容,如新聞報道的戲劇性的沖突、犯罪暴力的細節性描述、聳人聽聞的標題制作、大幅照片的刊登等,盡管這些做法庸俗不堪甚至違背了新聞倫理,但卻達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報紙的讀者數量。因此,爵士小報的出現是美國報紙壟斷下報業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只要有市場需求,就必然會出現滿足這些需求的報紙,只要能贏利,就會不擇手段獲取利益。
20世紀20年代,美國不僅傳統的道德觀念遭遇挑戰,傳統的消費觀念也受到沖擊,經濟的富足使消費享樂主義大行其道,與美國的開國元勛富蘭克林所提倡的節約的美德風尚所不同,20年代美國人認為,節儉對社會有害,消費才是一種美德。[5]在這股消費文化的盛行態勢下,也包含了大眾娛樂文化的風行。隨著傳播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大眾傳媒事業日趨多樣化,廣播電臺出現,音樂節目成為最受歡迎的電臺娛樂節目,同時電影以其直觀的畫面、生動的形象牢牢吸引住了大眾的目光,電影成了美國人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產業的發展使好萊塢明星、公眾名人的一舉一動、八卦消息、隱私生活都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點,因此,在大眾娛樂文化的盛行之下,充斥著各種與明星相關的八卦新聞的小報也就滿足了讀者娛樂的需求。
盡管在20世紀30年代初,隨著美國出現的經濟大蕭條,失業、犯罪、饑餓困擾著公眾,爵士時代小報低級庸俗的風格遭到社會普遍厭惡、反對和抵制,持續十年的小報熱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嚴肅務實的報道風格。但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美國爵士時代小報熱風潮并不是憑空而來的,之所以能夠轟轟烈烈地大行其道并持續十年,有著極其復雜的原因,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受到當時社會環境下的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不管是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還是從國外遷移到美國的移民,不管是產業工人還是年輕人,不管他們接受的是初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他們都是小報的積極消費者。因而,爵士時代小報的出現泛濫有其現實因素。今天當我們再去回顧這段歷史時,卻發現與我國當下的媒介市場頗有些相似的地方,盡管時代不同、國情不同,但我國在社會轉型期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口的流動加快、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的沖突、消費文化的盛行等莫不與美國爵士時代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多有重合之處,而爵士時代小報所展現出的煽情主義風潮在我國當下的媒介市場也能看到些許類似的做法,因此,通過透視美國爵士時代小報熱現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媒介的生態環境。
[1]邁克爾·埃默里,埃德溫·埃默里..美國新聞史[M].展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阿瑟·林克,威廉·卡頓.一九○○年以來的美國史[M].劉緒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3]呂維克.20世紀20年代美國消費社會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4]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外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潘海林.20世紀20年代美國消費文化的崛起[J].岱宗學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