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道成 陳 曦
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倫理風險及其規避
燕道成 陳 曦
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傳播較之傳統的新聞業態是一種深刻的轉型。大數據時代,真正有價值的網絡新聞應當是基于數據分析得出的信息指南與信息預警。本文探討大數據傳播對于網絡新聞的積極意義、倫理風險及應對措施。
大數據;網絡新聞;倫理風險;規避策略
[作 者]燕道成,博士,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陳 曦,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大數據(Big Data),這一概念主要描述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并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大數據傳播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網絡新聞的發展更是受益匪淺。
(一)大數據傳播的特征
大數據傳播具有鮮明的技術特征,影響著信息傳播的態勢,從而又形成獨特的傳播特征。
1.技術特征。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信息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已經從地下鋪設轉向高速無線互聯網;互聯網已經逐步進入3G、4G甚至5G時代,呈現出移動性不斷優化、即時性向更廣大范圍延伸、通信打破行業閾限在多元媒介形式落地的特征[1]。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傳播的技術特征主要表現在移動性、即時性、多元性三大方面。
首先,大數據傳播的技術特征表現在信息技術的移動性。總結過去的變遷,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變化正經歷著逐步從地域、設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無處不在、自由流動[2]。對于個人用戶來說,人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移動功能,將個人數據進行無縫對接。例如百度公司的“百度云網盤”作為一種專業的網絡存儲工具,能讓用戶隨時隨地存放個人數據。從其“自由存,隨心享”的廣告語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的實體磁盤來說,用戶不再需要攜帶實體磁盤,卻一樣可以通過互聯網讀取信息。
其次,互動交流的即時性也是大數據傳播的一大技術特征,可以理解為大數據傳播能更快地滿足人們對信息的實時性需求。百度總裁張亞勤說,如今,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人和人、人和各種機器、機器和機器之間產生無處不在的連接,這些連接不可避免地帶來數據交換。而數據交換的關鍵是降低延遲,以近乎實時——這意味著小于250毫秒——的方式呈獻給用戶[3]。我們常用的微信,不僅支持隨時隨地聊天,還能打電話、發視頻、轉賬、打車、購物等;微信還與騰訊新聞進行合作,使得人們可以直接通過微信接收新聞資訊,隨時關注各種社會動態。
大數據傳播還有一個技術特征,即通信打破行業界限的多元性。在過去的中國,人們的工作、生活圈子相對封閉,各自獨立。如今在大數據互聯網背景下,每個人都觸網、上網,成為社會大網絡上的一個物理性節點。在大數據的力量下,通信技術逐漸打破各行業間的壁壘,并在各行業的海量數據間發現其內在關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外包跨國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調研發現,在中國,支付、購物、視聽、出行四大領域的行業界限已經被通信技術打破。以購物行業為例,過去傳統零售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是兩條平行線,二者之間有明確的行業壁壘。隨著大數據時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企業間相互交流,找到彼此的聯系,共同發展線上和移動購物業務。制造商、品牌商和物流企業等也開始借助電商平臺涉足終端銷售,購物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2.傳播特征。大數據的傳播特征十分獨特,分別表現為“公”與“私”的高度融合性、大數據傳播的開放性、即時共享性和裂變性。
“公”與“私”的高度融合性在大數據傳播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所謂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地方,它凸顯了公民在政治過程中的互動[4]。在大數據傳播過程中,公共領域已經與私人領域交叉重疊,“公”與“私”的界限日益模糊,微博(Micro Blog)便是一個典型例子。一方面,微博是一個公共領域,每個用戶都能在微博上就社會熱點發表意見;另一方面,微博又是一個私人平臺,人們不僅能在微博上表達對公共事件的看法,還能發泄自身情緒或記錄日常瑣事。
與傳統的傳播方式相比,大數據傳播是一種開放的傳播方式。這一傳播方式一方面打破了信息由精英控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賦予了普通人傳播信息的權力。例如博客(Blog)就借助信息技術,完美地凸顯了其傳播的開放性。任何人都能以博客為載體,自由發布自己的心得,還能即時在網上與他人進行交流;博客的傳播效果也十分多樣,跨越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極具開放性。
大數據傳播還具有即時共享性。其傳播速度具有實時性,在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后,大數據能馬上反應,瞬間提供成千上萬條相關信息。其傳播范圍廣泛,大到一條突發新聞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同步播報,小到一條朋友圈能夠同時收到幾十個“贊”等。信息一旦發出便能覆蓋整個“地球村”,讓每個人共同分享。
裂變性也是大數據的傳播特征之一。面對海量數據,要達到快速、全面的傳播效果,少不了裂變式傳播的力量,而微信這樣一個平臺就能輕松將信息進行裂變傳播。前不久,東莞國貿中心項目部年會上表演的相聲《四部爭功》在朋友圈轉發后,僅兩天多,轉發量就已過千。微信不僅可以進行一對一傳播,還可以進行一對多的傳播。一旦信息進入了朋友圈,這條信息必然會進入其他人的朋友圈,由此再進入他們好友的朋友圈并無限地裂變傳播下去。
(二)大數據傳播對網絡新聞的積極意義
大數據傳播給網絡新聞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海量數據催生量身定制的網絡新聞生產新模式、多元可視化呈現創新網絡新聞編碼新模式、“以用戶為中心”開啟網絡新聞接受新模式。
1.海量數據催生量身定制的網絡新聞生產新模式。
品友互動聯合創始人謝鵬表示,海量數據的意義在于,雖然表象復雜,但是從本質去看,就很簡單了,找到數據背后的規律就會對溝通和傳播帶來價值[5]。2001年,《華盛頓郵報》啟動了名叫“我的華盛頓郵報”服務。網站將海量新聞信息進細分到約500個欄目之下,供讀者挑選。2014年,《華盛頓郵報》又收購了個性化新聞網站iCurrent,讓用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為自己量身定做“新聞套餐”。大數據時代,在對海量信息進行分析之后,網絡新聞的采訪、編輯、發布都可以不斷調整、重置,使新聞內容跟上用戶需求,為受眾量身打造其所需要的新聞內容。
2.多元可視化呈現創新網絡新聞編碼新模式。過去的新聞媒體如報紙、雜志、廣播都只能做到讓受眾閱讀或收聽新聞,而在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向受眾發布可視化新聞。目前可視化在網絡新聞報道中有三種模式:互動圖表、數據挖掘、輔助理解。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用互動圖表展示一個完整的新聞故事;數據挖掘則將數據圖形化,展示難以發現的細節;輔助理解也就是為新聞配圖,將圖片作為文字報道的輔助手段。這三種方式都是制作可視化網絡新聞的常見方式。
3.“以用戶為中心”開啟網絡新聞接受新模式。大數據時代的“用戶”通常指網絡信息的使用者與網絡服務的應用者。與以往概念相比,現在的“用戶”更具個性,而且“用戶”作為傳播對象的一個關鍵概念,在大數據傳播過程中也十分重要。自2006年起,《紐約時報》與微軟合作推出了手機新聞網站mobile.nytimes.com。這一舉措站在用戶的立場上,方便了廣大忙碌的人們隨時隨地通過網絡獲取新聞資訊。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開啟“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正時刻圍繞著用戶的需求,不斷發展、進步。
與所有技術一樣,大數據技術本身無所謂‘好’與‘壞’,因此它在倫理學上是中性的。然而使用大數據的個人、公司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動機。而且與所有新技術一樣,大數據技術也將產生意料之外的風險[6]。當大數據技術運用于網絡新聞報道時,多種倫理風險隨之而來,主要有安全風險、隱私風險、政治風險和監管風險。
(一)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的安全風險
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早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在給予人們方便的同時,其安全風險也日益凸顯,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人們在接收網絡新聞的過程中,會遇到“釣魚網站”和網絡病毒等所帶來的安全風險。
1.“釣魚網站”。“釣魚網站”在新聞網站中十分常見,它們大多是空殼網站、收費網站或廣告網站,套用知名新聞機構的名稱,騙取用戶的點擊率。現在,許多人是從手機這一移動平臺獲取新聞資訊的。例如騰訊新聞每天通過微信平臺向用戶發送新聞信息,只需點擊一下便可進入相關新聞網頁。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向用戶發送重大新聞的短信、微信、郵件等,只要注冊用戶名或輸入驗證碼便可免費查看新聞,并附上網址作為“誘餌”引起用戶興趣,像釣魚一樣引誘收信人進入“釣魚網站”從而獲得經濟利益,給網絡新聞的安全帶來了風險。
2.網絡病毒。網絡病毒極易在用戶搜索、接收網絡新聞時傳播。它通常會偽裝成程序包、圖片、視頻等形式,通過新聞網頁引誘用戶下載安裝。若用戶打開了此類程序,其電腦或手機便會被不法分子所控制,造成信息文件被修改或竊取、電子賬戶資金被盜用等危害。
(二)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的隱私風險
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新聞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帶來了便利,但同樣也埋下了隱私風險的種子,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困擾。
1.網絡新聞泄露公眾人物隱私。公眾人物如影視明星、歌手、主持人等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其一言一行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能引起公眾的關注。網絡新聞曝光公眾人物隱私的事件屢見不鮮,如狗仔隊偷拍明星工作之余的私人生活并公之于眾,以此作為娛樂新聞材料來吸引大眾眼球。
2.網絡新聞威脅官員隱私。在大數據時代,公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高級官員們的個人品德、財產狀況、廉政與勤政狀況等個人信息。德國食品、農業與消費者保護部長伊爾塞·艾格納曾嚴厲批評谷歌公司侵犯其隱私,并要求谷歌公司配合監管部門工作。由于大數據傳播給予了網絡新聞媒體便捷的新聞報道渠道,相比傳統媒體,網絡新聞媒體有了更大自由,在這些信息的采訪和報道過程中難免會介入政府官員的隱私。
(三)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的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一直以來都是新聞工作者需要面臨的問題,尤其在大數據時代,網絡的力量使得新聞的傳播越來越簡單,網絡新聞的政治風險也隨之增加。而網絡新聞與國家機密的泄露和社會穩定關系尤為密切,需要高度重視。
1.網絡新聞與國家機密泄露。網絡新聞的飛速發展,導致某些網絡新聞工作者通過發布泄露國家機密的新聞以獲取高額利潤。例如,原中新社記者高瑜曾受西方媒體誘惑泄露國家機密而兩次入獄。其中一次是1993年因泄露國家機密被判刑6年,而后她再次犯案是因向境外網站傳送中央機密文件。如今在大數據傳播環境下,網絡新聞工作者因疏忽或故意通過網絡泄露國家機密十分容易,隨之帶來不小的政治風險。
2.網絡新聞與社會穩定。過去,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尤其是關于國家大事的新聞報道,必須經過嚴格的采訪、編寫和審查才能發布。而大數據傳播簡化甚至是省去了這些步驟,發布網絡新聞變得簡單快捷,導致部分網絡新聞工作者對國家時事政治新聞報道,例如政府糾紛、反日游行等缺乏仔細思考和正確的輿論引導,一經網絡的快速傳播,極易引起民眾恐慌,最終對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四)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的監管風險
在法律面前,任何領域都是保障與監管并舉,網絡新聞傳播領域也不例外。然而,在大數據傳播環境下,網絡新聞的監管總是面臨著不少風險,包括網絡新聞監管與公民知情權發生沖突;虛假新聞、低俗新聞給網絡新聞監管帶來挑戰等。
1.網絡新聞監管與公民知情權發生沖突。在網絡新聞監管過程中,少不了對網絡信息的審查和過濾。一旦發現敏感信息,監管部門可能會關閉或暫停某些網站,使其無法訪問。例如當前國內對于網絡新聞的監管十分嚴格,先后關停谷歌搜索引擎、限制網民“翻墻”、禁止使用VPN等。而這些外國網站卻恰好是新聞信息的天堂:谷歌搜索引擎能查到大量新聞資訊;“翻墻”后可以使用推特(Twitter)、臉書(Face book)查看更多新聞。這些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被封死,引起了網民們的強烈不滿,也對網絡新聞監管帶來了風險和難度。
2.虛假新聞、低俗新聞給網絡新聞監管帶來挑戰。
在網絡新聞監管方面,國家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大數據時代發達的信息技術,使得部分網絡新聞工作者有機可乘,他們不顧國家法律條文,發布虛假新聞、低俗新聞以博得用戶眼球并從中獲利,給網絡新聞的監管工作帶來風險。例如網絡上曾發布“金庸之死”的虛假新聞,引起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微博上曝光明星私生活的低俗新聞也層出不窮。這類新聞不利于公民身心健康,對社會輿論造成誤導,嚴重的還會導致網絡媒介公信力的喪失,反映出網絡新聞監管所面臨的嚴峻風險。
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新聞倫理風險種類繁多,不僅威脅著網絡新聞媒體的聲譽,還會對受眾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規避網絡新聞倫理風險,是網絡新聞媒體當下的重大課題,主要可以從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與個人自律和技術監管四個方面入手。
(一)法律規范
處于信息化時代的大數據傳播環境已經形成,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同時,高度商業化、開放性也成為網絡新聞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運用法律的力量預防網絡新聞的倫理風險時,可以采取兩方面的措施:一是堅持利益平衡的法治原則,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1.堅持利益平衡的法治原則。法治原則體現更為精致的法律技術,需要在不同的自由、權利主體之間尋求最大可能的利益平衡,實現平等、適度的保護,不因保護某些公民的一種自由和權利而不恰當地限制另一些公民的自由和權利[7]。例如,在大數據環境中,一些政客和明星試圖壟斷網絡新聞媒體,使其不能很好地充當公民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反而淪為用于獲利的工具,濫用新聞自由的狀況時有發生。因此,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保持網絡新聞自由和媒體法律監管的平衡。我國曾先后出臺《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以保障網絡新聞自由,同時也對網絡新聞媒體的采訪權、監督權等權利做出規定。
2.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大數據傳播使得網絡新聞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內容越來越多,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相關法律的更新速度。因此,要從多方面來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以規避網絡新聞的倫理風險。在內容認定方面要制定明確規定,對違規內容要有具體的說明,做到有法可依。在違反法律法規的處理方面,要有明確的標準和界限,根據違反規定的程度、情節的輕重來依法處理,做到公平公正。
(二)行政監管
網絡新聞已經深入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社會領域,關系著國家和公民的利益,同時與許多公共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的管理是一個難題,因此,對網新聞的行政監管必不可少。
1.政府應當擔起監管重任。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新聞媒體越來越商業化,部分網絡新聞媒體及其工作者不惜通過造假、傳播不良信息等行為以獲取高額利潤。網絡新聞的傳播過程中,用戶是參與者,網絡媒體是平臺,政府則是主導者,意味著政府有義務也有權利對網絡新聞進行有效監管。政府應發揮其行政監管的作用,對網絡新聞內容進行把關,創造良好的網絡新聞傳播環境。
2.參考國外行政監管案例。德國政府設立“風紀警察”,負責監管網絡新聞不良信息傳播;韓國政府要求用戶在搜索同色情有關的關鍵詞時實行實名制;新加坡先后修訂、頒布《因特網行為準則》《因特網產業指導原則》,規定了應被禁止的網絡信息的定義。總體上,我國已經形成一套有效的新聞媒體監管法律體系,但可以多參考其他國家對網絡新聞行政監管的成功案例,再結合自身情況,更好地規避網絡新聞傳播帶來的風險。
(三)行業與個人自律
大數據傳播的開放性和網上行為的難以完全監督性,使得網絡新聞的行業自律與網絡新聞的個人自律成為規避網絡新聞倫理風險的關鍵。
1.行業自律。在大數據傳播環境下,網絡新聞媒體職業倫理越來越受到挑戰。網絡新聞行業應當完善網絡新聞職業培訓制度,劃分不同的崗位等級,制定明確的就業標準,嚴格組織相關考試,在篩選階段就開始嚴格自律;可以建立網絡新聞行業檢測機構,多進行行業調查;建立網絡新聞媒體信息監測機制,對發表的新聞報道跟蹤監測,防止不良信息在網絡上傳播;還可以制定違規行為處罰細則等方式來規避大數據帶來的倫理風險。
2.個人自律。網絡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加強自身專業素質,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做出好新聞。在報道新聞時,網絡新聞工作者更要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全面性,本著負責的態度做好每一條新聞。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新聞道德觀念,形成職業良心,不因利益誘惑而做違反行業法律法規的事。最后,多深入基層與老百姓接觸,多做貼近生活的新聞,不從低俗、虛假新聞中獲取不正當利益。
(四)技術規范
網絡技術規范是網絡構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靈魂。如果沒有統一規則,遍及全球、無所不包的網絡將是不可思議的,舍此它只能成為一盤散沙(或稱信息孤島),絕不會形成全球化的虛擬社區[8]。在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的傳播更需要通過技術規范來進行管控,主要可以利用身份認證技術和敏感信息分級、過濾技術等來規避潛在風險。
1.身份認證技術。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不斷發展進步,要保障網絡新聞安全,就必須使用身份認證技術,即通過計算機網絡來確定使用者的身份以確定用戶信息是否真實,使信息交流的安全得到保障。新聞網站可以要求用戶注冊賬號,填寫真實信息,方可對新聞進行瀏覽、評論;下載新聞時,同樣要登錄自己的賬號,從而有效防止網絡黑客的入侵。
2.敏感信息分級、過濾技術。網絡新聞能給人們帶來精彩的新聞內容,但也會帶來不良信息。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首先要先將敏感信息進行自動分級,即哪些新聞只有成年人可以瀏覽,而少年兒童不可以;又有哪些信息不可以出現在嚴肅的新聞報道中等等。其次要將不良信息自動過濾,利用關鍵詞過濾技術,使包含此類信息的新聞網頁無法訪問,營造健康的上網環境。
[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青少年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機制研究”(15BXW029)、湖南省委宣傳部與湖南師范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項目“網絡新聞道德建設研究”成果]
[1]姜飛.如何理解大數據時代對國際傳播的意義[J].對外傳播,2004(2):39-41.
[2]余健儀.信息技術的下一個十年:移動性大行其道[J].電腦與電信,2009(8):8-9.
[3]余建斌,趙展慧.大數據崛起[N].人民日報,2013-02-22(020).
[4]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23-124.
[5]趙正.大數據:讓網絡營銷更“聰明”[J].中國經營報,2013(6):1-3.
[6]邱仁宗,黃雯,翟曉梅.大數據技術的倫理問題[J].科學與社會,2014(3):37-38.
[7]闞敬俠.論對新聞媒體的法律監管[J].中國廣播,2013(6):40-44.
[8]張楚.關于網絡法基本問題的闡釋[J].法律科學,2003(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