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山
成人高等教育資源市場化的策略與保障機制研究
陳廣山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轉型期,成人高等教育應該以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為核心,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性是應用型人才的主要特點,也就是說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需要大量的實踐資源的,但是目前我國大多開展成人教育的高校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教育資源配置市場化是解決實踐教育資源不足的有效策略,而市場化機制只有與相應的法律、政策等保障措施相得益彰方具有可行性。
成人;教育資源;市場化;應用型人才;保障機制
[作 者]陳廣山,碩士,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教授。
實施成人教育的最初目的是為那些社會貧困階層或因其他原因失去受教育機會的人提供第二次機會,以實現社會的公正和教育機會的均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對人素質要求的提高,“將教育實施于人生的始終”的理論逐漸為世界各國所認知、所接受,實施終身教育成了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期”,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標志著高等教育也進入了現代職業教育的“轉型期”。高等成人教育也應該轉變教育理念,主動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為就業、擇業、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一)成人教育資源市場化的必要性
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劃分為補償教育、繼續教育、成人職業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無論是從補償教育、繼續教育、成人職業教育,還是從社會文化生活教育來看,每一類成人教育都需要大量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實踐資源。特別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目前大多成人教育中的師資隊伍、實驗設備、實踐項目等均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雖然通過增加投入可緩解或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但為了避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為了成人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充分利用全社會的資源并進行市場化管理則是一種務實的策略。
(二)成人教育資源市場化的可行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中強調要“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意味著成人教育要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于企業、產業生產的需求,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特別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大量實踐資源支撐的,因此《綱要》強調要“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鼓勵個人多種形式接受繼續教育,支持用人單位為從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教育培訓服務,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因此,成人教育通過市場化機制充分利用全社會的資源是可行的。
(三)教育資源市場化的策略
1.生源市場化。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高等教育正在面臨著生源危機。而危機解決的最佳途徑就是與企業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接軌,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的技術技能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生產經營一線崗位的現實需求,而這種供求矛盾為高等成人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成人教育可以很好地起到校企間的“橋梁”作用,在彌合校企人才“口徑”差異上體現自己的新價值。一方面,以就業為導向從普通高校中獲得繼續教育的生源;另一方面,與企業教育機制融合,從企業中獲得生源,為擇業、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2.“雙師”型師資配置市場化。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具有博士、教授等高級研究型人才,但因為缺乏生產一線的實踐經驗,所以他們并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許多高校都注意從企業引進人才來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來自企業的人才一旦脫離生產崗位而專事教學,則其“雙師”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也就是說,真正的“雙師”只能來自于生產一線。所以,高校應該建立動態“專家庫”,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進行評聘。
3.實踐資源配置市場化。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是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教學設備的更新的。但從應用型人才實踐技能的培養需求來看,高校實踐資源的更新速度是遠遠跟不上企業生產實際的需要的。學生的所謂技能不是來自于企業生產過程的積累,而是教科書里的紙上談兵,雖然實踐項目可以精心設計,生產流程、手段、方法也可以搬到實驗室,但職業崗位的壓力情境、心理動機、職業態度的體驗卻是無法在“象牙塔”中模擬的。只有把企業的一切都作為教育資源,才能實現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的與時俱進。
(一)高校教學組織的保障機制
成人高校實踐教學的條件落后于企業是可以理解的,而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離開企業的支持是行不通的。如果高校實踐資源有限,在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確實無能為力,那么建立“實踐教學外包機制”不失為一種務實的選擇。也就是說,成人高校要樹立有償使用企業資源的意識,用過市場化機制從企業中購買實踐資源。成人高校能夠因此大大節省教學資源配置的負擔;企業也可以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并能夠獲得生產之外的效益。這種機制不但能夠促進企業參與成人教育的積極性,而且不能夠切實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企業教育的保障機制
《綱要》中強調了企業教育的責任,但目前大多企業的人力資源建設只重視人才的獵取,卻缺乏企業內部的職工教育機制,特別是缺乏對新入職人員的教育。有的企業雖然有職業教育制度,但也只是應一時之需的短視行為,缺乏完善的體系和保障機制,職工未來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更是無從談起。
當然,對中小企業來講,因為企業教育要消耗相當部分的成本,所以在企業教育方面確實無能為力,只能奢求高校能夠培養出直接上崗的人才。實際上,再優秀的高校也是無法培養出企業標準級的人才的,企業教育機制則是必需的。企業無能為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教育意識,但需要改變企業教育的理念,需要創新企業教育模式,把企業教育外包給“第三方”,包括成人高校等也是不錯的策略。
(三)政府政策的保障機制
1.教育經費使用。通過細化教育經費撥款制度促進各類成人教育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一是在現有教育經費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教育專項經費,按比例“獎”給校企雙方,數目的多少需要根據其人才培養的效果評估核算;二是從原有的教育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實踐教育經費,以“罰”的方式下撥,即不做不得,不好少得。當然,最好的方法是把教育經費“法定”增長的部分作為實踐教育經費,每個高校增長多少需要根據其實踐教學開展的效果計算,避免“大鍋飯”機制,以促進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2.企業參與激勵。成人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企業的事。政府作為校企合作中杠桿的支點,可以平衡校企雙方的責、權、利。因此,教育行政機構要依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學過程,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等教育資源。同時,健全政府補貼、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成人教育辦學、管理和評價等。
3.準入資質認定?!毒V要》中強調健全企業參與制度,但目前的政策、法規并不適應教育資源市場化管理的需要,因此,各級地方政府需要完善和建立相應的教育法規,對參與成人教育的社會力量進行資質的認定。明確其法律地位,依法所享受相關政策,做到有法可依。
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教師法》明確規定,凡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教師資格,沒有相應教師資格的人員不能聘為教師。目前,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雙師”實際上并不具備法定的教師資格,只是由高校自己認定。所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制定企業人才參與成人教育的法規,對企業人員的參與成人教育的資格進行認定。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形成,高等成人學歷教育正面臨“無米下炊”尷尬。因此,成人教育需要自覺轉變觀念和發展方式,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聘用機制,主動適應人們就業和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重視高級技術技能的培訓。在“轉型期”無法獲得理想的教育資源的情況下,理性地選擇教育資源市場化機制。然而,教育畢竟是一項公益事業,教育資源大部分來自于公共投資,教育資源市場化意味著公共教育資源不僅要投資高校,而且要投入社會機構,這需要相應的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本文系2014遼寧省成人教育學會科研項目(課題編號:LNCJ1411)、2014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JG14DB178)研究成果]
[1]馬金虎,李景春.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欠缺與對策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39-43.
[2]朱士中.美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本科教育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0(5):153-155.
[3]羅莉.湖北省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策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0.
[4]劉文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5):10-12.
[5]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