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查范圍:山西省市場上經銷的由省外企業生產的40個批次的保溫容器。
抽查結果:合格35個批次,不合格5個批次,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12.5%。
主要問題:保溫效能、耐沖擊性、容量不合格。

紅榜

黑榜

主要不合格項目分析
保溫效能不合格。保溫效能是保溫容器的核心指標,也是保溫容器的最基本性能要求,該項目不合格,會使保溫容器的保溫效果降低。造成產品保溫效能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原材料方面的因素,保溫杯的材質都是不銹鋼,也是平常俗稱的白鐵。只有經過充足焠化的白鐵才會導熱不散熱,而如果使用了沒有充分焠化的白鐵后,生產的產品則散熱性高,保溫效能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產品生產工藝和產品結構而造成的,如果生產企業的生產工藝和結構不達標,保溫杯的真空度就會受到影響,保溫效能也就降低。
耐沖擊性不合格。耐沖擊性是與保溫容器使用壽命直接相關的項目。保溫容器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有磕磕碰碰,若保溫杯經過撞擊后,可能外殼與真空層之間出現破裂,破裂后空氣進入夾層中,必然影響到保溫杯的保溫性能。造成耐沖擊性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個別生產企業在原材料把關或生產工藝控制方面不嚴格所致。
容量不合格。容量是考核產品的實際容量與標識的差異程度是否在規定的范圍內。容量不合格產生的結果是產品標識和實際容量不相符。有的杯底厚度高達四五厘米,有的劣質水杯為了增加其手感,在杯底的底部添加了其他材料,這樣看起來保溫杯的容量很大,但是實際測量出來的結果與產品包裝標識不符。有的保溫杯加滿水后,測出的保溫杯容量與實際標識容量相符,當把瓶塞和瓶蓋蓋上后,測出的實際容量與產品標識的容量大大減少。造成容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產廠家為節約成本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