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冰島特約記者 葉孝忠

抵達冰島后,《環球時報》記者購買了能在一號公路自由上下車的汽車套票,這條環島公路全長1330公里,貫穿了冰島主要城鎮和旅游目的地。火山、間歇泉、峽灣和冰川,冰島收容了這些只在地理課本上才會出現的地質景觀。人口約32萬的冰島也是一個盛產怪事怪人的國度。“臉譜”網上甚至有個怪冰島專頁,專門收集冰島的各種怪人怪事。
由冰和火構成的地理環境,已經是兩種極端物質條件的組合。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觀無時無刻不提醒著冰島人,萬物的運轉沒有既定的模式和法則,與眾不同其實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容。
精致小巧的雷克雅未克是夢想家和詩人生活的城市。記者認識的一個設計師輕描淡寫說她正在寫一本詩集,似乎寫詩是像洗臉刷牙吃飯一樣輕松平常的事。每十個冰島人中就有一人曾出版過書籍,雷克雅未克是全球作家密度最高的城市。冰島有句諺語:每個人肚子里都有一本書。難怪聯合國將雷克雅未克評為文學城市。冰島傳統文學中充滿了神話、妖精和匪夷所思的情節。冰島人相信他們周遭有無數的精靈,如果不相信這些,怎能解釋那些神奇的地質奇觀呢?
冰島的飲食也很重口味,貧瘠的土地、艱苦的環境和惡劣氣候,造就了冰島傳統食品中的惡食系列。“有什么就吃什么”和“不浪費”是冰島惡食兩大主旋律。冰島人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以采集標本及科研的名義繼續捕鯨,并將鯨肉賣給餐館,而鯨肉的主要消費者其實都是游客。冰島北部的胡薩維克有歐洲賞鯨之都的美稱,每天有無數的鯨類在外海悠游,而鎮中心的餐館就紛紛以鯨肉招徠食客,游人一上岸就直奔售賣鯨肉的餐館,一針見血點出了旅游業的虛偽。
雷克雅未克的餐館菜單上,也很容易發現鯨肉,其做法十分簡單,將深紅色的肉塊串起來,燒烤至五分熟即可食用。只是鯨肉肉質和品質差的牛肉有點相似,口感猶如嚼著過期的口香糖,怎樣也嚼不爛,我吃了兩塊,就吃不動了,覺得自己愧對了大自然的饋贈。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所以每當朋友問我鯨肉好吃嗎?我都真心誠意地回答:太難吃了。希望就此杜絕朋友的欲望,這就算對死在口里的鯨類后代盡一份力吧。
不止海里游的,天上飛的也是冰島人的盤中餐。角嘴海雀是冰島特有的食材之一,這種造型可愛的海鳥,被戲稱為海上小丑,最大的群體就在冰島,它們在懸崖邊上筑巢養育下一代。角嘴海雀體積不大,味道有點腥,和牛肝差不多,不會輕易引起人們的食欲,可想而知,當初的冰島人是多么饑不擇食。角嘴海雀雖然不至于難吃,但也肯定是吃過了不會懷念的美食。
食材有限加上氣候嚴寒,冰島食品很多是肉類腌制品,腐爛鯊魚肉是冰島人的“臭豆腐”,是那種需要勇氣才咽得下的美食。當地漁夫把鯊魚肉切塊,埋入沙子3個月,任其腐爛,肉質就會變得松軟。然而隨著進口食材的增加,加上烹飪技巧的進步,冰島人好此臭味的越來越少,因此腐爛鯊魚肉只在特殊節慶或很老式的冰島餐館里才嘗得到。▲
環球時報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