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有點深度的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喜歡看韓劇,就像不肯承認喜歡看瓊瑤,不肯承認喜歡看宮廷劇一樣。也有很多人對韓劇有著神總結,“背景多樣,愛情主線,男主多金,女主平凡,男主帥氣,女主可愛,冤家路窄,偶遇必然,傷害難免,眼淚煽情,車禍多發,絕癥是愛,生死不定,結局美滿。”無可厚非的是,韓劇確實總也走不出“神總結”的套路,特別是男主、女主帥氣、甜美,感情至深、眼淚婆娑、劇情單一、結局固定,被灌上“膚淺”之名倒也無可厚非。但是自1997年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引進播放韓劇《愛情是什么》開始,到現在已經有18個年頭了。在互聯網發展迅速的今天,韓劇、美劇、英劇、臺劇、TVB劇在各大知名播放器上涌現,特別是手機APP的興起,不用對著電視,不用對著電腦,只要有手機,就能看劇集。大量的信息以及媒介的傳播,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韓劇對中國千萬觀眾帶來的影響。因韓劇在故事情節與選角上,滿足了受眾極大的“心理需求”,所以它在中國市場被大量的觀眾“消費使用”。所謂的“韓流”現象其實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積極的、正面的,三觀都是很正的,甚至對心靈還是有點滋補作用的。
以最近的韓劇《匹諾曹》為例,因女主角患有匹諾曹綜合癥,一說謊就會打嗝,直至說出真話為止,所以在就業選擇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記者”這個行業。在她看來,記者——作為信息發布的源頭,就如“匹諾曹”一樣,沒有人認為他們會說假話,所以更應該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秉承著新聞真實、客觀的原則發布每一條新聞報道。因此,比起其他記者,崔仁荷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真相。但是當她真正融入到工作中以后才發現,虛假新聞、媒介審判、媒介暴力等現象簡直屢見不鮮。特別是在得知自己的母親在新聞報道中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利用媒介巨大的影響力控制和引導輿論,甚至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后,不惜辭去記者的工作,也要將真相公之于眾。這部顏值極高,也有曲折愛情的偶像劇,最獨特之處在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思,特別是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拷問。
過去一周,因為跑男陳赫離婚事件,微博與朋友圈雞飛狗跳,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許多不諳世事的少年少女再次“不相信愛情”,甚至在微博中看到了粉絲互爆粗口。陳赫與張子萱屢上微博頭條,網絡新聞推送、關鍵詞搜索、各大新聞網站頭條,全部是有關于離婚事件。連陳赫離婚的妻子,張子萱的老公,愛情公寓的王姓主演,跑男的各位成員,都沒能幸免于難。本是一個簡單的家庭糾紛,怎么就演變成了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呢?在此相同的時間段,你是否關注了全國各地兩會的召開?2015年,又有哪些社會熱點值得關注?全社會各領域推進落實的依法治國你知道么?深化改革,如何重構經濟增長點你知道么?政府簡政放權,實現“法治”與“服務”有機融合的構想你了解么?如何實現“新三農”問題你了解么?
當所有的問題擺在面前時,我最后再問一個問題,有人免費送你《我是歌手》的門票,但是最新體檢報告顯示你可能患有無法治愈的重病,你會選擇先看哪條消息?
想要看到的新聞和應該看到的新聞,哪一個更重要?這是《匹諾曹》中提出的問題。MSC新聞局與YGN新聞局在各自部門的聚餐中在同一家餐館“撞車”,本應愉快的聚餐卻變成了兩家電視臺的辯論會。在討論到“想看的新聞”與“該看的新聞” 時MSC新聞局的宋車玉記者認為:大眾想看的新聞才是新聞。這番言論就連YGN新聞局的社長也直言贊同,令正義感爆棚的屬下們氣餒不已。這個時候,男主角對一個記者說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先聽哪一個?記者說,好消息。于是男主角告訴他,他免費得到了演唱會門票。欣喜之余,男主角告訴他了壞消息,最新的體檢報告顯示他得了癌癥。記者一臉震驚地說:“你怎么不早點告訴我?”
顯然,演唱會是想看的消息,而癌癥是應該看的消息。男主角這個類似于選擇題的提問,有力的駁回了MSC新聞局先前的言論,令對方啞口無言。新聞傳播活動不僅是以采集、傳播和發布新聞信息為主要活動,更重要的是以社會責任為規范,追求社會效益,對社會公共利益負責。如果新聞報道不能秉持著為公眾負責的理念,那么勢必會是失敗的。在關系到重大公共利益的事件面前,不能以想不想看、是不是頭條、關注度夠不夠高為依據,而是要看該不該報道。
1月16日,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病逝,一篇“什么樣的記者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的文章掀起了新一輪對新聞倫理話題的討論。醫生對于醫院外“等候死亡”的新聞和“禿鷲式記者”的嚴厲批判,新聞學專業學生對本行業激烈魯莽的“反思”,使得《深圳晚報》成為了眾矢之的。網絡上對于報道事件記者的指責,站在道德至高點上對于記者的辱罵,讓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記者在報道事件時是及時快速還是袖手旁觀?
眾所周知,新聞的時效性是新聞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中國人民大學何梓華教授說:“新聞只存在于時間長河的一瞬間,時效對于新聞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當今的新聞行業中,往往是快新聞淘汰慢新聞。在一些重大社會事件上,因為即時通信工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民記者”成為了事件發生的第一報道人。又因為“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產業經營模式,記者行業受到重創,記者必須更及時更快速才能保住自己的“飯碗”。所以就出現了記者守在姚貝娜病房門口等待她死亡的消息。那么,記者守在病房門口是為了得到新聞而罔顧倫理道德么?
在《匹諾曹》中,女主角崔仁荷接到了報道道路結冰導致路人滑倒的采訪任務,但是在拍攝過程中總是忍不住去幫助快要摔倒的人,導致公司前輩無法正常拍攝。沒有完成任務的她被上司痛罵,心中卻很不服氣。前輩痛心地說:“袖手旁觀就是記者的公益之心,把問題做成新聞就是公益,讓新聞被區政府的職員看到就是公益,讓總統也看到,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那才是記者的公益之心。只有被他們看到了,才會有人來解決問題。”
對于以上兩個例子,我認為都對記者這一職業有一定的誤解。首先,等在姚貝娜病房外的記者并沒有錯,他們的任務就是第一時間把最新的消息傳遞出去。從傳媒報道應具有人道主義精神這點來說,記者如實報道了姚貝娜的去世,也報道了她捐獻眼角膜的事實,記者心中仍有人性的溫度,仍然具有道德責任和人文關懷。因為沒有懷著家屬及朋友所認為的悲憫之心撫慰當事者就被認定有錯,是偏激的。其次,《匹諾曹》中幫助在雪地里摔倒者的女主角,在無形中降低與狹隘了記者的職業。1994年,南非自由攝影師凱文·卡特的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照片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激起全世界人民對蘇丹大饑荒的強烈反響,各國政府亦關注蘇丹內戰。所以,作為一名記者,也許《匹諾曹》前輩“袖手旁觀”的言論在心靈上還是有糾結,但是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將事情如實的記錄下來,傳遞出去,使更多的人關注,才能無愧于心。
柴靜的《看見》中有這樣一句話: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真實是新聞傳播者對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的再現。但是,因為“新聞真實與時效性有關,與記者的認識能力和個人觀點有關,與媒體制度和新聞運作模式有關,與即時的政治氛圍和文化氛圍、民族傳統、宗教信仰、意識形態都有一定的聯系,與新聞源與收受者接受時的誤讀也有關,對真假的判斷與價值判斷、利益關系也緊密相關”。因此,給新聞的真實性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虛假新聞、傳媒假事件、有償新聞屢禁不止: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憑空捏造的“紙包子”事件、“新聞圣徒”沈灝收取企業“保護費”,進行有償新聞報道等,無不從各個方面考驗著新聞的真實性。
《匹諾曹》中的宋車玉記者以冷面的操盤手形象穿梭在各種不負責任的剪輯與歪曲報道中,以有償新聞來換取自己事業上的進階。但她終于被事實打敗,悲哀的發現自己講真話都沒人信,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時候,她終于轉換了角色,成為了虛假新聞的受害者。
報道真實的新聞,挖掘實情的真相,是新聞道德的基本底線。雖然《匹諾曹》的結局依舊遵循了韓劇美滿結局的主線,但是宋記者的反戈一擊,做回真正的記者,還是讓我們對于新聞的真實有著一定的思考。首先,要處理好客觀事實與新聞真實之間的關系,把握新聞本源,讓事實說話。沒有事實,就業沒有新聞。不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捏造、歪曲事實;其次,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把握客觀,防止主觀。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意志、情感左右事件的本來面目,不要把自己的評論或者意見帶進報道中,不改變新聞事件自身的內容;第三,堅持黨性原則,遵紀守法,抵制有償新聞和新聞謀利現象。在經濟利于與社會利益面前,本著對人民、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對事件進行公開、公正的報道。
新聞從業者作為大眾傳播者與輿論引導者,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肩負著向社會大眾傳播信息的責任,也肩負著社會發展的政治責任與道德責任。因此,新聞記者應該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有大局意識,承擔起維護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的責任。在混沌、迷茫的時候,不妨也學學“匹諾曹”精神。
[1]陳力丹.深化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研究[J].當代傳播,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