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娜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K科,遼寧 沈陽 110032)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病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毀而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率最高,約占頸椎病總數的50% ~60%[1]。主要由于頸椎間盤側后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臨床初期多表現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痛范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皮節。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活動不靈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1]。2013-01—2013-06,筆者采用中藥熥療聯合超短波配合康復護理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并與超短波配合康復護理6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20例均為我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7~65歲,平均(49.0±7.6)歲;病程15 d~10年,平均(5.0±0.5)年。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29~67歲,平均(48.0±6.8)歲;病程20 d~10年,平均(4.6±0.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確診。中醫辨證:①風寒濕型: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惡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②氣滯血瘀:頸肩部、上肢刺痛,痛處固定,伴有肢體麻木,舌質黯,脈弦[2]。
1.2.2 排除標準 排除近1個月內接受過其他方法治療;妊娠、哺乳期婦女;合并造血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病、腫瘤及精神類疾病患者;頸肩部有皮損者;未能堅持治療,中途停止者。
1.3 治療及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予超短波治療配合康復護理。將患部置于超短波電療機[BA-CD-I型,三德醫療器械(南京)有限公司]電極之間,每次治療8 min,每日1次。康復護理:①心理護理。神經根型頸椎病由于受到神經卡壓,日常生活能力受到限制,思想負擔較重,在心理指導上應耐心勸導,使患者消除悲觀情緒,積極主動配合醫生治療。②日常生活活動護理。指導患者正確的坐姿及睡姿,正確的坐姿及睡姿有利于頸椎病的早日康復,是體位護理的重要環節。指導患者采取自然端坐的姿勢,胸部保持正直,頭頸部略微前傾,不可過度前屈或后伸,不要長時間低頭或仰頭,避免頸肌疲勞。看書時盡量將書與眼睛保持平行,看書、寫字、開車等時間不宜過長,一般間隔1 h適當活動頸椎。睡眠時,應采取仰臥位或右側臥位的睡眠姿勢,頭頸部及胸腰部應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及四肢自然伸直或微屈,全身肌肉放松。糾正俯臥位及左側臥位的睡眠體位,因為俯臥位往往使頭頸處于向一側極度扭轉的體位,易引起頸部肌肉、韌帶、關節的勞損退變,不利于頸椎功能恢復,而左側臥位有加重心臟負擔的不足,故不適宜。使用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枕頭,高度以11~15 cm為佳,枕頭可選用長圓柱狀或啞鈴狀。枕芯的軟硬以患者自身舒適度為準。仰臥位睡眠時,枕頭應放在枕后結節以下,其支點應位于頸后正中,以襯托和維持頸椎曲度。側臥位睡眠時,枕頭應放在耳下后方或下頜部。切忌高枕或無枕睡眠。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中藥熥療法。藥物組成:桑枝16 g,乳香10 g,沒藥 10 g,桂枝15 g,芒硝 6 g,牛膝 12 g,紅花 15 g,伸筋草 18 g,透骨草18 g,炙甘草5 g。風寒濕型:桑枝16 g改為20 g,加葛根20 g,細辛3 g。氣滯血瘀型:秋、冬季改透骨草20 g;春、夏改伸筋草20 g。操作方法:將中藥裝于2個布袋中,將藥袋置于蒸鍋內蒸透,取出晾至40~60℃,在患者可耐受的溫度下放置于頸肩處,再在此包上疊加另一剛從鍋里取出的熱藥包,用毛巾覆蓋其上,15 min后兩包位置互換,共治療30 min。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評定。治愈:原有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60例,治愈25例,好轉33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6.7%;對照組60例,治愈19例,好轉28例,未愈13例,總有效率78.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故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項痹范疇。頸部感受風寒、日久勞損皆可導致頸椎的氣血運行受障,是導致項痹的重要因素。尤其勞損,長期伏案工作,導致頸椎的長期超負荷體位,使頸椎營養機制障礙從而引起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而產生項痹。通則不痛,治當以通為用。
中藥熥療法源于古代宮廷,是根據中國傳統醫學臟腑、經絡、氣血理論而創立的中醫外治法。現代中藥熥療法是中醫傳統“熥療”與現代熱療、藥療、離子療三大療法相結合,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中藥熥療法”。中藥方中,桑枝可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桂枝具有溫經散寒之功,為祛風散寒要藥,與桑枝配伍可散寒通絡止痛;沒藥與乳香共成藥對,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紅花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芒硝軟堅散結,有效改善頸部肌肉僵硬感。伸筋草配合透骨草使藥物直達病所,經絡疏通,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筋脈得以伸展,通則不痛,季節變更時通過改變伸筋草及透骨草用量以加強通絡止痛效果;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善于走行,并可活血止痛;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濕、強筋骨、活血通絡之功。藥物蒸熥后,經溫度調節后置于患處或經絡腧穴之上,中藥有效成分通過皮膚滲透到體內病變部位,達到平衡陰陽,祛除體內風、寒、濕、毒等邪氣,緩解肌肉、關節、韌帶的攣縮,促進病灶炎癥的吸收、消退等功效,從而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熥療法既可以促進局部血管的擴張,改善微循環,對免疫系統有較好調節作用,并對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又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局部軟組織的營養供應,加速水腫及病變產物的吸收,消除腫脹,解除痙攣,使損傷的組織盡快得到修復,從而達到恢復力學平衡,緩解癥狀的目的[3]。由于頸椎周圍肌肉與頸椎病的發生關系密切[4],故中藥熥療法在改善肌肉痙攣的同時,對頸椎病起到良好治療作用。
超短波是采用電子震蕩產生超短波高頻電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它可使病變部位的分子和離子之間在其平衡位置產生震動,并互相摩擦而產生熱效應,這種熱效應使患部表層和深層組織均勻受熱,能增強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調節內分泌,加強組織機體的新陳代謝,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從而達到抑菌、消炎、止痛、解痙,促進血液循環的治療目的。由于免疫因素及炎癥反應在頸椎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5],故超短波通過有效抗炎作用以緩解頸椎病癥狀。本研究中康復護理,通過心理護理及日常生活護理,減輕患者思想負擔,使患者主動配合醫生治療;指導患者坐姿和睡姿,選擇適當的枕頭,并掌握正確使用方法;并在工作姿勢調整,日常做好頸椎保健操。通過康復護理,使患者經絡通暢,通則不痛,促進患者病情康復。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超短波治療配合康復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熥療法,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基礎療法相同的情況下聯合中藥熥療法能起到良好的散寒祛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確切,是目前中醫康復中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55.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 李曉娟,李殿忠.中藥外敷熱熥治療頸椎病100例[J].中醫藥學刊,2006,24(5):964.
[4] 姜淑云,嚴雋陶,房敏,等.頸椎病人頸伸肌群等速運動測試試驗研究[J].黑龍江中醫藥,2006,(2):108.
[5] Tanaka M,Nakahara S,Inoue H.A pathologic study of discs in the elderly.Separation between the cartilaginous endplate and the vertebral body[J].Spine,1993,18(11):1456-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