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申軍偉
“過去老百姓有‘兩怕’,一怕停電,二怕電壓低。現在電壓穩了,電量足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9月10日,在浚縣新鎮馬行村采訪“低電壓”治理改造成效時,66歲的村黨支部書記馬均喜告訴筆者,“改造前,村民有錢也不敢買空調,現在85%以上的家庭使用電磁爐做飯,家家戶戶都裝上了空調!”
馬行村地處浚縣西南部,全村有498戶、2126口人,是典型的農業村,村民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外出務工。近年來,由于村里居民用電負荷快速增長,加之線路老化,導致村里出現電壓不穩、經常停電、大功率電器無法使用等現象,用電成為老百姓的一塊“心病”。
1月12日,浚縣供電公司為該村實施的“低電壓”治理改造工程竣工,村民長期以來的“心病”終于治愈了。“我們村今年新增空調593臺、冰箱349臺,使用電磁爐的家庭增加了285戶,成為遠近聞名的‘電氣化村’。”談到“低電壓”治理以來村里的變化,馬均喜高興地說。
家住該村線路末端的村民馬振國,可以說是“低電壓”治理改造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聽說筆者采訪“低電壓”治理改造情況,馬振國非拉著筆者到他家里看看不可,感受一下他家的變化。
“這是今年新安裝的空調,這是新添置的飲水機,這是新買的液晶電視……”馬振國一邊拉著筆者從客廳到臥室看他家今年購置的新家電,一邊介紹說,“過去用電高峰時,別說電器沒法使用,就連燈泡都是發紅的,現在好了,電壓穩了,家用電器可以敞開用了。”說話時,馬振國滿臉笑容。
“低電壓”治理改造不僅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更為村鎮企業帶來了創新活力。在浚縣新鎮董莊村采訪時,村委會主任王新國主動向筆者“爆料”:“我們村有一奇,就是磚廠用上了機器人。”
王新國所說的磚廠,是指該村農民企業家李學紅2009年在村東頭新成立的浚縣華港新型環保節能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出于好奇,筆者跟隨上門走訪的浚縣新鎮供電所所長劉洪波一起來到該公司。
李學紅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興辦磚廠,近年來響應國家號召,關停了以黏土為原料的老磚廠,投資建設了以煤矸石為主要原料的新型環保節能建材公司,擁有兩條生產線,年產標磚一億塊,產值2600萬元。
“這就是他們說的機器人,其實是兩臺國內先進的全自動碼坯機。”走進車間,李學紅指著兩臺高大的機器說:“現在只需要兩名工人操作,就可以完成過去150名碼坯工的勞動量。”
筆者看到,兩臺全自動碼坯機連接兩條生產線,正對著兩口隧道窯,碼坯機把生產出來的磚坯一層一層快速、整齊地碼放到窯車上,等待進入窯內燒制。
“這兩臺全自動碼坯機總投資150萬元,是今年6月份投入運行的,廠里原來有200名工人,現在只有不足50人。”李學紅說。
“人力成本不斷升高,倒逼企業轉型,實行機械化、科技化。”李學紅接著說,“但有一個前提,必須有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
說到電力供應,李學紅轉向劉洪波,笑著說:“劉所長知道,過去電壓低,電機開一會兒就要歇一歇,不然太熱就會燒毀,自動化設備更是無法使用。”
“去年10月20日,董莊村‘低電壓’改造工程竣工,村里新增了3臺315千伏安變壓器,供電能力是原來的3.2倍。” 劉洪波接過話茬說。
“用電有保障了,第二個月我就到多家科研院所和設備企業考察,經過比較,購置了這兩臺全自動碼坯機。”李學紅指著機器,用力一揮手說,“接下來我們還有創新,自動化程度會越來越高。”
劉洪波告訴筆者,自2014年以來,浚縣新鎮共進行“低電壓”治理改造及補點29個村,新增配變容量14470千伏安,讓4396戶村民用上了“舒心電”,生活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