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9-24
基金項目:2014年度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島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實證研究” (QDSKL1401081);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山東省村級文化建設的差異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12WC52)
作者簡介:張忠,男,1969年生,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村科技、文化方面的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arine Cultur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of Qingdao
ZHANG Z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 Taking Qingdao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marine culture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marine tourism, marine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marine festival exhibition industry, marin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The survey reveal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marine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verse ,and most of which are natural resources withou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The exhibition industry remains in its infancy stag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The marine leisure industry is still not well developed.The vast major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well developed and protected.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ing: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established ,, special 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introduced as soon as possible, marine tourism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vigorously develope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rural areas; marine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海洋經濟對于培育新的經濟引擎、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維護我國的海洋資源和海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海洋文化產業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知識含量高,資源浪費低,環境污染少,重視文化、經濟、生態的綜合和可持續發展而成為許多世界海洋強國的優先發展產業和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海洋文化產業從地域上可分為城市海洋文化產業和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目前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人們都過多關注城市海洋文化產業,而相對忽視農村海洋文化產業。青島是我國北方濱海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城市,海域面積廣大,海岸線優美而漫長,海洋文化資源獨特而豐富,擁有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先天優勢。2012年青島市以海洋傳媒、服務、工藝為代表的城市海洋文化產業在整個海洋文化產業中,占比超過七成 [1]。相對而言,青島農村海洋文化產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青島廣大的濱海農村是幾千年三里河文化、海岱文化、齊魯文化的沉淀區,浪漫夢幻的海洋文化大都來源于農村。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對農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也為城市文化創新提供資源、元素和靈感。本文對青島農村地區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1 相關概念及調查說明
“文化產業”一詞,可以從多種維度去解讀。從我國的統計分類上看,產業與行業是等同的,都為英語的 “industry”,指從事相同性質的所有單位的集合。我國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準,分類涉及范圍就既包括公益性單位,也包括經營性單位。雖然這個最新的文化分類標準明確規定應以是否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來區分經營性文化產業單位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然而在實際統計工作中,并未嚴格區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還是混合在一起。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從事與文化相關的生產與服務的經營性行業的總和,強調經營性或經營規模,本文中的文化產業即是此含義,而“文化事業”則更強調其公益性質。
本文中“城市”和“農村”并不完全與統計上的“城鎮”和“鄉村”概念相一致。2008年國務院批復《統計上劃分城鄉規定》,依據公共設施、居住設施等實際建設情況,將我國的地域劃分為城、鎮和鄉村3部分。但是,由于鎮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同城區有明顯差距,而與鄉村則有天然的聯系,故本文中的農村包括鎮區和鄉村兩部分,也就是實際統計中城鄉分類代碼中除了主城區以外的城鄉結合區、鎮中心、鄉中心、村莊等廣大農村地區。
農村海洋文化產業是指在農村地區(主要是沿海農村)通過提供海洋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經營性行業的總和。在實際統計層面,關于海洋文化產業的范圍和行業分類,國家和地方都無明確規定。借鑒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 [2],本文根據同質性和可行性原則,把農村海洋文化產業分為海洋旅游業、海洋休閑體育業、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大類,以青島沿海農村為對象進行調查。
本調查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把青島含有農村的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和市屬的即墨、膠州市作為一級抽樣單位,每區市選取5個濱海的鄉鎮(街道)作為二級抽樣單位,每鄉鎮(街道)選取10個沿海農村作為三級抽樣單位。按照 95%置信水平下3.5%的抽樣誤差作為樣本規模的標準。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8份,有效率93%。在調查的基礎上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了定量分析。文中數據,除非特別說明,皆來自本調查。
2 青島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狀況
2.1 青島地區農村海洋旅游業發展狀況
青島海岸線加上海島岸線近900 km,岬灣相間,蜿蜒曲折,具有發展海洋旅游業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廣大青島農村地區也積淀了非常悠久厚重的海洋歷史文化資源。然而這些資源除在市區附近得到開發外,大都深藏于農村,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本文綜合《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和海洋文化產業分類的內容,設計問卷進行調查。
“在貴村附近有以下哪些自然旅游資源?”的調查中,調查的結果分別是,海洋自然風光占90%,海島、巖礁、濕地自然風光占79%,蛤蜊等水生動物地、鳥類棲息地占65%,海水浴場占20%。
“在貴村有以下哪些吸引游客的建筑、社區和人類遺址遺跡?”的調查中,根據青島沿海農村的實際情況共設有“傳統與漁村建筑(如海草房)”“特色街巷、社區、店鋪和市場”“影視拍攝基地”“特色港口”“名人故居與歷史紀念建筑、歷史遺址遺跡”“沒有”等6個選項,受訪者各選項都有選擇。其中,最集中的幾個選項分別是“沒有”(28.6%),“特色街巷、社區、店鋪和市場”(15.6%)“傳統與漁村建筑(如海草房)”(13.6%),“名人故居與歷史紀念建筑、歷史遺址遺跡”(13%)。
調查說明青島農村海洋旅游資源較為豐富,類型多樣且分布廣泛,但以自然資源為主,沒有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其實,從新石器時期膠州三里河文化、即墨北阡遺址和南阡遺址的“貝丘文化”,到春秋戰國時期“齊,東有瑯琊、即墨之饒”,再到秦皇漢武設郡置縣、東巡踏游,徐福東渡,田橫蹈海,唐宋港口,明清海防,近代德國遠洋殖民,這片土地的文明從一開始就有著海洋文明的特征,可供挖掘的海洋旅游文化資源也是多姿多彩。
目前山東省鄉村旅游市場也不發達,客源極少。49.4%的村子“偶然有一些”或“幾乎沒有”外地游客,只有 13.6%的受訪者村子有“非常多的”外地游客。大多數從事旅游服務業的人收入也較少,“非常多”的只有6.4% ,“偶然有一些”和”“幾乎沒有收入”的占78%。
隨著人們對海洋認識的不斷深化,海洋旅游業在整個旅游業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可以成為青島沿海農村傳統產業的替代產業和長遠發展的戰略產業 [3]。一方面應深入挖掘青島農村海洋文化的人文、歷史內涵;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海洋捕撈、養殖及加工業的同時,將其開辟為旅游景區,將海島的經濟從傳統的漁業開始向第三產業轉化,加快以靈山島、紅島、竹岔島、田橫島、女島、大管島為主要節點的海島文化旅游帶的建設,最終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海洋文化旅游發展格局。
2.2 青島農村地區海洋節慶會展產業發展狀況
節慶會展業包括節慶業和會展業,是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節慶、展覽、展銷、展示以及會議等,集中展示或體現某一事物屬性、功能等以獲得更為廣泛的注意力和影響力。節慶會展業具有高收益,無污染的特點,對其他相關產業有較強帶動作用。
在“貴村或附近有哪些節慶會展?”的調查中,問卷共設有傳統節日慶典、旅游節、海洋文化節、體育節、漁業節、海洋民俗節、宗教與海洋祭祀活動展、海洋建設或海產品加工生產展 、海洋動物與植物展示、海洋教學科研實驗展示、海洋博物館、其他等多個選項。受訪者的回答較為分散。其中,最集中的幾個選項分別是“傳統節日慶典”(27.2%),“其他”(25.9%),“海洋民俗節”(18.6%) ,“宗教與海洋祭祀活動展”(13.6%)。
這說明青島農村地區節慶會展業雖然類型較多,但還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還停留在傳統節日慶典的萌芽階段。現在,青島城市文化產業中的節慶會展業如青島國際啤酒節、青島國際海洋節等已有巨大品牌效益,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運作體系和運營模式。我們應把這種成功的經驗推廣到農村,以竹岔島國際釣魚節、膠南瑯琊文化節、紅島蛤蜊節、黃島影視文化藝術節、田橫祭海節等農村地區的節慶會展為中心,整合城鄉節慶會展資源,使青島城鄉之間、節慶之間產生互動、互補和協作的良性循環,延長節慶會展產業鏈,打造具有濃厚青島農村海洋風情和特色的節慶線路,使之成為海洋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2.3 青島農村地區海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狀況
海洋休閑體育產業是指圍繞海水、灘涂、海島、沙灘等開展的競賽性和參與性體育活動以及休閑活動的產業形式 [4]。海洋休閑體育活動使人們的活動范圍從傳統的陸域擴展到海域,賦予休閑和體育以新的內容和新的體驗。
“在貴村附近有哪些涉海休閑和體育活動?”的調查中,共設有垂釣,沙灘足球賽等沙灘體育或娛樂項目,帆船帆板、摩托艇等海上體育娛樂項目,海洋體育公園或體育館,溫泉等海洋療養保健項目,水上樂園休閑度假地,海水浴場,野炊、玩沙、捉蟹、拾貝、挖蛤等休閑活動多個選項。選擇最集中的是“野炊、玩沙、捉蟹、拾貝、挖蛤等休閑活動”(23.7%),“海水浴場”(20.2%),“溫泉等海洋療養保健項目”(13.3%)。選擇最少的是“帆船帆板、摩托艇等海上體育娛樂項目”(3.5%),“海洋體育公園或體育館”(1.1%)。
以上調查說明,青島農村地區的海洋休閑產業有一定發展,但海洋體育產業還處于待開發狀態。當前,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在一些沿海發達國家和地區正在興起, 在我國也表現出較大發展潛力。青島具備海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極佳的自然環境資源,也有成功舉辦國際、國內體育賽事的成功經驗,現在應以差異化、品牌化的發展戰略統籌、協調城鄉海洋體育休閑資源,加快發展多類型、多層次、多功能,集專業性、表演性、參與性、休閑性、趣味性、競技性、娛樂性、欣賞性于一體的大型室外農村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形成在全國乃至東亞著名的海洋休閑體育產業聚集區。
2.4 青島農村地區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狀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其與之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青島農村地區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本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范圍設計問卷。為了受訪對象更方便地理解調查內容,在問卷中以“民間文化和活動”代替“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貴村附近有哪些和海洋有關的民間文化和活動”的調查中,共設有方言和民間文學,漁民號子、舞蹈、曲藝、戲曲、雜技等民間表演,媽祖、天后等海洋民間信仰,海洋飲食,具有海洋特色的婚慶、服飾、禮儀等習俗,陶藝、剪紙、刺繡等海洋工藝品制作,其他等7個選項。此題中的選項是整個調查問卷中受訪者回答最多也是最集中的,依次為海洋方言和海洋民間文學(69.5%),海洋飲食(63.3%);漁民號子、舞蹈、曲藝、戲曲、雜技等民間表演(40.4%),媽祖、天后等海神信仰(30%),具有海洋特色的婚慶、服飾、禮儀等習俗(29.5%),陶藝、剪紙、刺繡等海洋工藝品制作(21.4%)。這說明青島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極為多樣和豐富,而且分布廣泛。在“貴村目前民間文化和活動的發展情況”調查中,“開發、保護不充分,開始失傳、流失了”和 “沒有保護”兩項合計70.6%,只有12.6%的人認為本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得到了開發與保護,并已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這些數據說明青島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絕大部分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是“活”的傳統文化。保護、挖掘、繼承、利用、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的許多項目如果和旅游業相結合,可進行產業化運營。青島沿海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鮮明的海洋特色,如以石為墻,以海草為頂,有高聳的屋脊并以漁網罩之的“海草房”;為方便海上作業而戴斗笠,穿短衣短褲且褲腿肥大的婦女服飾;以青島獨有的海菜、石花菜、鹿角菜為原料制作的“海涼粉”;以青島籍說唱音樂人MC沙洲創作神曲《挖蛤蜊》為代表的青島方言;青島貝雕藝術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都可以成為漁家樂的重要旅游項目。
3 對策與建議
以上調查與分析表明,青島農村地區的海洋文化產業已有零星、自發的發展,但整體上處于待開發狀態,在發展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人們在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上,還有重視城市海洋文化產業,輕視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的思維慣性;(2)雖然國家、山東省政府、青島市政府都出臺過若干的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政策和法規,然而這些政策和法規并非完全配套和協調,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有關海洋文化產業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或規劃還沒有制定;(3)青島農村海洋文化產業中的海洋旅游業、海洋休閑體育業、海洋節慶會展業等基本上均衡、低端發展,并沒有一個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和著力點,發展的路徑尚不清晰;(4)青島農村海洋文化產業中高科技、數字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不足,急需進行轉型升級,向高端業態發展。根據青島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3.1 樹立城鄉海洋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的觀念
黨的十八大認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該問題的根本途徑,并且要求“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但目前青島城鄉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極不平衡,甚至畸形,城市海洋文化產業一支獨大,這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從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角度,從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角度,從統籌城鄉發展,增強長期發展后勁的角度,從文化產業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角度,我們都必須樹立城鄉海洋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的大局意識、戰略意識,而且應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
3.2 應盡快出臺青島地區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目前和青島地區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規劃,在國家層面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于推進文化創新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山東省級層面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7-2015)》,青島市級層面的有《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發展總體規劃框架》,2011年的《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文化青島建設打造文化強市的意見》,2013年的《青島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以及青島市相關部門頒布的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園區、重點項目、企業、人才使用、投資和扶持專項資金等配套性政策文件,這些文件和規劃為青島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然而有關海洋文化產業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或規劃還沒有制定。規劃是一段時期內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發展步驟的明確計劃,可避免工作中的隨意性、主觀性和盲目性,是現代管理學五大職能中首要和基本的職能。所以,在政府層面,應首先制定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另外,在青島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致使海洋環境受到一定的污染,因此農村海洋文化產業規劃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使海洋的生態環境保持良性循環,從而推動農村海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3.3 大力發展農村海洋旅游業,積極發揮其文化帶動功能
農村海洋旅游業既是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對海洋體育休閑業、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文藝業、海洋工藝品業等其他文化產業形式有巨大帶動、輻射效應。把農村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業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使之成為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主要抓手,是青島農村海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和迅速崛起的重要途徑。而且,青島農村海洋旅游現在也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目前,青島城市海洋旅游業已成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在旅游旺季網絡戲言“青島棧橋變成人橋”“大海變成人海”,即使導游買海底世界的門票也要排隊1 h以上,游客太多給城市交通等設施帶來巨大壓力。此時,如能把城市客源分流到農村,開發“漁村樂”旅游休閑項目,實行“住漁村房,吃漁村飯,做漁村活,品漁村樂”的旅游經營模式,讓游客親身體會到與以往單純濱海旅游不同的樂趣,讓他們領略漁業文化、漁村的風土人情等,就會形成集旅游、住宿、餐飲、美食于一體的特色旅游項目。這樣既能有效緩解城市的旅游壓力,又能帶動整個農村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
3.4 以科技和信息創新農村文化產業的表現形式
目前,青島相當一部分農村文化產業都以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為基礎和依托,以門票和周邊房地產開發等傳統形式獲益。一般來說,農村是傳統文化的富集區和沉淀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依托優勢是傳統文化,然而任何傳統文化都有其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和地域等限制,也面臨著與時代接軌的現實難題。所以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時代內涵和創新表現形式,才有可能獲得新生。21世紀是科技和信息的時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必須發揮現代科技和信息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就農村海洋文化產業而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海歌、海舞、水上木偶戲等民俗文化正瀕臨消失,需利用科技手段,搶救發掘和整理,并用數字技術保存下來;海洋文化信仰與傳說應與影視制作、動漫設計、網絡游戲等有機融合;工藝品制作應增加科技和藝術含量;通過科技開發潛艇海底觀光、潛水俱樂部等項目,推動休閑體育業深層次發展;推進會展電子商務化;發展文化產業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建立文化產業營銷系統;用數字模擬系統、電子導航系統、高科技的游樂設施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可見,運用高科技、數字信息技術手段對農村海洋文化進行重新詮釋、包裝或演繹,用現代企業的管理和營銷手段進行產業化運作是農村海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高端發展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