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瞳
論學術論文標識“通訊作者”的規范化思考
徐銘瞳
論述通訊作者的基本概念、科研論文只標注第一作者的弊端、標識通訊作者的積極意義,并就學術論文標識“通訊作者”的規范化進行全盤思考,并提出一系列建議:對通訊作者資格要嚴格把關,嚴肅審核;注意著錄內容及其規范性;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的貢獻和責任辨析,旨在呼吁盡快建立標識“通訊作者”的規章制度,以杜絕學術不端。
學術論文;通訊作者;規范化;著錄內容
[作 者]徐銘瞳,碩士,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
由于近年來科學研究的跨學科性、綜合性和縱深性越來越強,一個項目的最終成功往往需要集數人的努力與堅持,以前單打獨斗式的某個人承擔項目全部的研發與細節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已經不可取。通訊作者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成為一種“國際慣例”。一方面,通訊作者的設立能更好地辨析責任與權利;另一方面,可以公開透明地接受學術研究者的訊問與質疑。國內各大期刊學報也紛紛引入通訊作者機制,由此引發圍繞版權歸屬、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責權利劃分比例等一些問題的熱議。就“通訊作者”這一新興概念的研究現狀來說,國內學術論文標識的通訊作者,確實存在很多不規范之處。如:通訊作者署名不當引發的學術不端,通訊作者由于標注內容不全面導致聯絡失效、署名排序不當等問題。筆者就學術論文標識“規范化”進行全盤思考,并提出一系列建議,旨在期待改變“通訊作者”無序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學術不軌等問題,呼吁關于“通訊作者”權威條例和規范的盡快出臺。
(一)通訊作者的基本概念
因此國內通訊作者必然存在資格考察缺陷或失責的地方,也就是說,有的學者其實不夠資格擔當通訊作者,其本人僅僅是參與了課題研究,并非課題負責人,也非論文成果所有人,更達不到導師級別,但他負責與編輯溝通刊發的一系列事宜,包括交納版面費等,就要求加為通訊作者。由于通訊作者在國內尚屬新興概念,不得要領的編輯部在沒有確切審察其資格的前提下,就盲目添加其為通訊作者,這種盲目帶來的必然后果是論文的版權之爭。在國外,通訊作者的署名排序是與第一作者并列的,也就是說,在職稱評定、科研考核、項目獎勵分配上,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的重要性和資格是一樣的。而就承擔的責任來說,通訊作者甚至更大。可見如此重要的學術之崗,如果草率為之,那么一旦涉及成果認定或經濟利益劃分,那么必然引發軒然大波。
所以,對于通訊作者的資格認定工作是必須嚴謹和嚴格的,必須做到和核查論文復制比一樣的一絲不茍,尤其不能僅從字面含義來粗淺地操作。把握好通訊作者的署名,也就是保障和維護了作者的版權,釋放了未來的風險,更有利于學術研究的發展和進步。
(二)科研論文只標注第一作者的弊端
對于學報的保守人士來說,既然通訊作者已經引發了不少的版權和利益爭端,那不如不標注。但事實上,這種編輯意識是阻礙學術研究發展和與國際并軌的。因為就目前學報稿源動態來說,多數學報刊發碩士生、博士生的論文已經達到了50%以上,這與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完善、不斷擴招碩士生有很直接的關系。碩士生和博士生都需要發表論文才能拿獎學金,才能順利畢業,發表論文的需求量是非常龐大的。這些論文尤其是科研論文通常不是自己獨創,而是導師所主持項目的一部分,甚至最初的研究方向都是導師定的,從論文個體考察,則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且,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后,流動性非常大,即使編輯部也很難與他們保持相應的聯絡。像這類基數如此龐大的科研論文,如果不設立通訊作者,那么一旦閱讀此論文的讀者、研究機構想與其探討問題或交流合作,可以想見多么困難。這無疑增加了學術交流的盲目性。[2]
現行的作者簡介,是不留作者聯絡方式的。還有一部分高端論文的作者是博士后、客座教授、訪問學者等,他們撰寫的論文署名單位一般是當下所屬的,很多是暫時性的,也不利于后續的學術交流。
(三)標識通訊作者的積極意義
首先,保證了論文的學術水準。鑒于通訊作者是項目的靈魂人物和有資格指導研究走向的人,學術水平和社會資源自然非同凡響,把這樣的研究者作為通訊作者,他們定然愛惜自己的羽毛,絕不會對論文不聞不問,有了他們的最終把關,論文水準就得到了保障。與此同時,也可防止碩士生將未成熟的論文未征得導師同意就擅自發表,造成編輯和審稿專家精力與時間的浪費。
其次,與讀者建立紐帶聯系,且成為編輯部的寶貴資源。通訊作者吸引了關注其研究領域的讀者,并與之建立紐帶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替編輯部做媒介工作。由于通訊作者的資格和豐富成果,他們通常是最有資格作論文審稿人的群體,與他們良性溝通,爭取他們的合作,對于完善審稿專家庫是科學有益和前矚性的進步。
最后,標識通訊作者提升了學報競爭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很多學報為了宣傳本校的師資規模和影響力,開設了名家名師專欄,期待這些名家帶來更多正能量的社會反響。而通訊作者里面藏虎臥龍,這些學術界的精英,會提升學報的學術影響力,吸引更多專業讀者。
(一)對通訊作者資格要嚴格把關,嚴肅審核
很多高校近年來越來越重視通訊作者,在職稱評定、成果獎勵等方面,通訊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具有如此大的優越性和權利,作為編輯部更要嚴格把關,審核其是否有資格擔當通訊作者。
最不應該混入通訊作者名單的有以下幾類:資助者,包括實驗室的導師;行政領導;僅僅是收集數據,沒有參加分析、討論、撰寫等核心工作的實驗員;和資深作者或主要作者有特殊關系的人。
如果通訊作者是導師級的人物,則關鍵審查該導師是否是這個課題或項目的核心人物,是否對論文形成起到重要意義,并付出工作;如果通訊作者是年輕的碩士生,則要審查其是否是項目核心部分的實際研究者,做出一定貢獻,并對論文撰寫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只有層層把關,才會杜絕因標識通訊作者而引發的學術不端和利益爭端。
(二)著錄內容及規范性
根據秦小川等人的調查,目前國內外在生物醫學類調查的629種國內生物醫學期刊中,標識“通訊作者”的有414種(66%);207種國外生物醫學期刊中,標識“通訊作者”的有124種(60%)[3],國內期刊通訊作者的標識率竟然高于國外,可見,通訊作者的標識越來越受到重視及推廣。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著錄內容的規范性。要以頁下注的形式標注通訊作者,包括(作者單位、研究方向、主要社會兼職、主要學術成果、地址、郵編、電子郵箱、辦公電話等)。同時在英文摘要中也要標注Corresponding Author[4]。
(三)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的貢獻和責任辨析
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誰究竟擁有論文的版權,一直爭論不休。其實這種爭論在法律層面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就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三條規定:“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因此,只要參與論文創作及署名的人,都享有該論文的著作權。而通訊作者視為第一作者,就說明他和第一作者享有同樣多的著作權,但非全部。
就貢獻而言,筆者認為,通訊作者作為項目的組織者、建構者及執行者,以及后續要接受讀者和公眾的監督,還負責與編輯部聯絡等一系列細節之事,通訊作者貢獻相對大一些。就責任而言,責任包括兩方面,一是文責,二是法責[5]。文責是指論文內容失實、數據不可靠等需承擔的學術水平缺陷的責任,筆者認為通訊作者承擔文責需多一些。法責是指論文涉及造假、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要承擔的法律及道德處罰,第一作者,作為執筆人需承擔主要責任。
[1]付光璽.學術論文通訊作者的定位及其對科研管理的影響[J].科技管理研究,2007(8):160.
[2]周廣禮,等.高校學報宜對通訊作者進行簡介[J].學報編輯論叢,2002(10):203.
[3]韋家朝.論學術論文標識“通訊作者”的反思[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3):147.
[4]王顯蘇.科技論文中通訊作者及其相關問題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8):241.
[5]張天才,等.話說通訊作者[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3(4):608.
(Corresponding Author),從英文的字面含義分析,主要是用于通訊交流而特設的科研聯絡人員。但國際慣例,通訊作者必須是課題的主持人、論文成果的所有人或論文的指導者(即能夠對論文撰寫和學術研究起到導師職能的人)。而國內更加注重“通訊”這一字面含義功能,即能夠保持通訊暢通,能回答讀者問詢、并提供更多信息的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