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網絡信任升級誘發的風險隱患及應對措施
李 陽
當下,我國互聯網信息傳播發展迅猛。據官方數據調查,超過半數的信任率使得網絡信任日益成為社會信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由于網絡的身份隱匿性和監管中存在的盲點,網絡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很難識別,每天海量增加的信息讓全面排查不實信息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方面是信息來源和內容真實度的不確定;另一方面是網絡信任度的不斷攀升,這種收受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給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留有了可乘之機,為他們誤導民眾、混淆視聽、顛倒是非提供空間。一旦網絡信任被不法分子或敵對勢力所利用,引發的線上網絡輿情問題很可能導致線下現實社會問題的惡性升級,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
網絡信任;風險隱患;應對措施
[作 者]李陽,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化傳播中心副研究員。
第35次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有54.5%的網民對來源于互聯網的信息表示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有較大幅度提高。基于龐大的用戶群體,超過半數的信任率使得網絡信任日益成為社會信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由于網絡的身份隱匿性和監管中存在的盲點,網絡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很難識別,每天海量增加的信息讓全面排查不實信息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旦網絡信任被不法分子或敵對勢力所利用,引發的線上網絡輿情問題很可能導致線下現實社會問題的惡性升級,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
(一)易成為宣傳反黨反社會的輿論渠道,危及國家政治安全
有些“民運”“公知”分子包括“藏獨”“疆獨”分子將網絡看成是傳播反黨反社會言論的有利渠道,在網絡中否定黨史、歪曲黨的領導、丑化國人形象。如標題為《南京大屠殺不怪鬼子太殘忍,只怪國人太聰明》的網絡帖子中將日本慘絕人寰的侵略行為歸結為國人不團結和懦弱,放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性陰暗面。在丑化國人形象的同時,妄圖掩蓋侵略者的罪證、否定黨領導抗戰勝利革命成果。標題為《罪人中的罪魁》的帖子中,以看似揭秘的方式,否定張學良的歷史作用,進而徹底否定西安事變的歷史價值。諸如此類的信息在失控的狀態下,由于缺乏明確監管手段的網絡環境中大行其道,網絡信任的不斷升級,加深了這些不實信息帶給民眾的影響,給國家政治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二)易成為境外勢力滲透的平臺,危及國家國防安全方面
2014年6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名為《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的報告,首次對涉及中國的監聽竊密問題進行官方確認和表態。報告確認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針對中國的竊密新聞基本屬實,并披露NSA通過操作系統、社交網絡等途徑竊密。我國重要部門信息網絡遭到間諜機構密集攻擊,已經成為事實。當下的信息網絡攻擊已由黑客們個人行為演變成有組織的團伙、集團行動和某些國家的網絡間諜活動。有資料顯示,目前境外有數萬個木馬控制端、數千個僵尸網絡控制服務器對著我國,境外間諜機構瘋狂采用“狼群戰術”“蛙跳攻擊”“擺渡攻擊”“網站釣魚”等對我國實施網絡竊密和情報滲透,國家國防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當下,網絡在民眾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找工作到網上購物,從發送工作郵件到繳納水電煤氣費用。網絡信任的升級讓人們對扁平化的虛擬空間放松了戒備,從事間諜活動的人員在網絡上往往有另外的身份掩護,然而網絡的去個性化讓這種掩飾更具有欺騙性,從而容易套取他們需要的機密信息和情報。更有些防范意識不足的民眾被其發展為獲取情報的工具而不自知。
(三)易成為西方價值觀傳播渠道,危及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方面
部分民粹公共知識分子在自己的微博、朋友圈發布、宣揚西化政治理念的言論。敵對勢力還利用我國網絡法律和監管中存在的盲點,通過網絡空間對中國進行輿論攻擊,實施政治打壓,丑化中國國際形象,炒作西方憲政理論、鼓吹公民社會、宣揚自由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等,其目的就在于通過網絡輿論激化我國的“社會矛盾點”,否定改革成果,渙散國民凝聚力,動搖民眾的自我判斷力。標題為《大陸人在香港路邊給嬰兒把尿》的網絡帖子瘋狂抹黑中國人的素質,絕口不提嬰兒母親使用了紙尿褲并將其裝進塑料袋提走的事實,也絕口不提孩子父母的情緒激動是因為“職業港鬧”用手機拍攝嬰兒私處的事實,而是一味遍地、挖苦中國大陸人的素質低下,放大港人與大陸人之間的地區差異,激化社會矛盾。標題為《家長對比中美同齡女孩》的帖子影響了很多中國家長。帖子中美國小孩被形容成了可以在原始森林里獨立生存、可以在賭博機上贏錢、禮貌又懂事的天才,而中國女孩卻被形容成了嬌生慣養、好吃懶做、生活不能自立的笨蛋。但事實上有多少中國孩子早早幫助家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而又有多少美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還在“啃老”。當年納粹丑化猶太人就是用印刷品來宣傳猶太人沒有信仰、沒有素質、沒有文化、沒有道德的段子,目的就在于打擊猶太人的民族自信心、瓦解他們的民族凝聚力。而今天似乎“中國人很差勁”“中國人有劣根性”成為很多人的共識,民眾在世界面前不敢拿出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嚴重影響到了民眾對國家意識形態和黨的領導的信心。
(四)易成為社會民怨的宣泄場所,危及國家社會安全方面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將網絡作為宣泄個人怨憤的出口,一些過激的表達、偏執的觀點在網絡中往往被毫不修正地分享,甚至轉載,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的情況時有發生。更有人假借網絡反腐的名義,對他人以及社會進行詆毀甚至人身攻擊,散布謠言。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何炅吃空餉”事件,舉報人北外副教授喬木不僅受到何炅粉絲的謾罵、攻擊和人身威脅,甚至其手機號碼、郵箱、微信及女兒的照片等個人隱私也被網友公布。就事件本身而言,風波本已得到良性解決,然而卻又有很多以何炅粉絲的名義的人突然跳出來,質疑舉報人目的不純,言語威脅甚至曝光隱私,給對方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蓄意挑起對高校用人體制的吐槽,導致民怨沸騰。諸如此類的事件在網絡中時有發生,除了某些無良媒體人或商家為了營銷需要,不惜歪曲事實以博得眼球之外,更存在一些別有用心之人,以此混淆視聽,宣泄民怨,仇官、仇富一時間成為“網絡段子”的重要主題。
碎片化閱讀的時代,網絡信任不斷升級,尤其是在熟人交際圈中,人們基本不會去考證也難于考證消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這些假消息對于社會安全方面的影響卻是長期而惡劣的。
(五)易成為違法活動的滋生地,危及公民隱私財產安全方面
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參與度日漸加深,很多個人的信息在微信中都將留有痕跡。智能手機所采取的信息存儲方式與電腦相似,當用戶進行刪除操作時,存儲介質當中的信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被清除,這些信息在未被覆蓋之前依然保留在存儲空間中,如果通過恢復軟件便可以輕易地將這些信息還原出來。這一特性一旦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用戶的手機賬戶、與微信綁定的銀行卡賬戶乃至家庭的相關信息,如家人照片、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將毫無保留地被他人掌握,公民隱私及財產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
事實上,侵害他人財物只是網絡犯罪的形式之一。網絡洗錢、網絡詐騙、網上黃賭毒等犯罪活動在全世界范圍日漸蔓延。另外,基于網絡信任興起的微商使某些不良商家竟然演變成為網絡傳銷的變體。不少被熟人發展成微商的代理,為了挽回自己的損失,基于發展下級代理,不惜使用偽造交易記錄、轉賬記錄等手段,欺騙他人成為其下級代理,使自己和他人逐漸陷入了變相傳銷的泥潭。
基于網絡信任發生的犯罪活動更新了現實社會原有的犯罪形態,目前我國《刑法》難以涵蓋現實中發生的信息網絡犯罪的所有類型。隨著“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網絡抄襲剽竊”“網絡傳銷”等網絡侵權行為愈來愈嚴重,網絡維權,尋求法律保護和司法救濟面臨巨大困境。
人們對網絡信任依賴程度的加深,使得任何公共事件的發生都會產生網絡熱議和質疑,給輿論監控和引導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不論是無意訛傳的流言還是有意捏造的謠言都給國家和民眾帶來了巨大傷害。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國家安全委員會應該對微信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予以重視。加強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加強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的長效機制。建立網絡輿情檔案,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鎖定監管重點。
第二,網絡時代背景下,處理好網絡信息監管既是心理戰也是輿論戰。應著力培養傳遞正能量的網絡意見領袖。他們表達的很多個人觀點和態度,往往會被眾多追隨網民內化為個人的觀點和態度,很大程度上起到示范、引導和過濾的作用。網絡意見領袖的培養是把控網絡輿情發展走向有效的非行政手段。
打造一批優秀的網絡媒體平臺,擴大其在民眾中的輿論引導力,對于網絡敏感問題及時發聲,及時、有效地做出正面輿論引導。
第三,暢通輿論反饋的正規渠道。鼓勵政府部門開設微信公眾平臺,實現政務公開透明。網絡最大優勢就是互動性,通過公眾平臺,實現對社情民意有了解、有回饋,保證信息渠道暢通。以較低投入有效降低由社會轉型帶來的風險成本。
第四,增強互聯網思維的培訓,將網絡素養的培養提升到全社會層面。加大網絡犯罪防范意識的宣傳力度,提高民眾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對于涉密部門的人員,應制定相關的網絡行為守則,進行網絡信息保密培訓,提升職業素養和保密意識。
第五,深入貫徹群眾舉報制度。對群眾舉報的問題做出及時反饋,對于關涉的網絡主體采取有效的處理意見,并定期予以公示。
第六,加強對網絡商戶進行有效的監管,尤其是對微信商戶的監管。應與微信運營商協同合作,加大管控的力度,做好備案、審核。對于未申請成為微信商戶而在朋友圈進行實際商業銷售的行為進行監管,有力地防范和打擊侵害民眾財產安全的違法行為。[本文系遼寧省2014年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4DX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