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峰
(江蘇省漣水縣教研室,江蘇 漣水 223400)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壓強》教學實錄與評析
季峰
(江蘇省漣水縣教研室,江蘇漣水223400)
摘要:本文記述了“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中《壓強》的教學片段,對“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活動進行評析,指出合適的教學內容應源于教材、源于生活,更要適合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壓力作用效果;課堂實錄與評析;學生實情;活用教材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理念,這既給教師帶來了自主創造的空間,更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2013年4月筆者參與了三項教研活動:江蘇省教研室在淮安市清江中學(市區最好學校)舉辦的“2011版課標培訓”活動、漣水縣教研室在鄭梁梅中學(縣城最好學校)舉行的“領航杯”優課評選活動、漣水縣教研室在紅堯中學(農村最好學校)舉行的“同課異構”活動.巧合的是三項活動中,所開設的研究課的課題均是蘇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的“壓強”.面對不同的學生,老師們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活動的安排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特別是對教材的處理給筆者留下了諸多思考.下面筆者就課堂教學中“探究壓力作用效果”這一活動環節進行探討.
1課堂實錄與評析——“最好”的,不一定是合適的
實錄1:各位老師均讓學生動手“壓氣球”、“壓鉛筆”,通過親身體驗,猜想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評析:這樣的小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為學生的猜想提供背景、經驗、感性支持.“手壓氣球”通過視覺觀察到氣球的形變程度不同,體會到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并為下一個活動作了很好的鋪墊(通過海綿凹陷、陷入沙中程度顯示壓力作用效果);而“手壓鉛筆”時,通過拇指和食指的不同觸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壓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實錄2:驗證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受力面積關系時,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有三類:
(方案1)分組實驗:向學生提供教材中圖10-4的器材:海綿、沙子、釘子做腿的小桌、砝碼、盛適量水的礦泉水瓶、木板,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器材自行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在清江中學的教研活動中,各小組均能在5分鐘內完成實驗,有的組設計2種、有的組設計3種實驗方案,匯報時能準確地表述海綿、沙子的作用,有控制壓力或受力面積的意識,還能用礦泉水瓶完成實驗操作.但對木板的作用卻存在問題:有不少學生認為木板可以通過平放、側放、豎放來保持壓力相同,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間的關系,實際操作中,無論在沙子上、還是海綿上均無法側立、豎立.
在紅堯中學的教研活動中,只有少數幾個組的個別學生完成實驗操作.有許多學生盲目活動,不知道海綿、沙子的作用,有同學將海綿放在沙子上、有同學將海綿放在“壓力小桌”上;不知道砝碼的作用,有同學將砝碼正放、倒放在沙子上或海綿上;有部分同學停留在玩的層面上,作壁上觀、看熱鬧……
(方案2)演示實驗:先讓學生根據教材中圖10-4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匯報、評價、改進,最后讓學生到講臺演示.
(方案3)多媒體演示:將演示實驗中最后一環的學生演示改為多媒體課件演示.
評析:方案1是蘇科版教材的設計思路,具有很大的開放性.開放性實驗是新編教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有助于科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對物理知、能基礎好的,如清江中學的學生是合適的(即使他們對木板在實驗中的“對比”作用并不清楚),學生通過親自動手、親身參與,積極動腦,大膽實踐,既培養了科學思想,也培養了實驗操作技能.但對物理知、能基礎薄弱的農村中學,如紅堯中學的學生,顯然是不合適的.課堂上學生手忙腳亂,顯得凌亂無序,并且教師缺乏應變能力,沒有意識到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方法指導或操作指導.
方案2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匯報,其難度明顯大于方案1,學生手中沒有實物,僅通過觀察圖片,運用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去設計實驗方案,對初二的學生“紙上談兵”,不符合初中生從具體走向抽象的認知特點.同時,演示實驗只鍛煉了上講臺學生的實驗能力,講臺下的學生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后面的學生由于距離遠,實驗的可見度并不好.因此,大多數學生不能對實驗有全部的印象,他們陷入盲目接受的境地.
方案3用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但課件替代不了實驗.雖然課件具有生動形象、圖文并茂、動靜兼備等優點,能達到看清現象、知道方法、了解過程、得出結論的目的,能讓課堂教學錦上添花.而實驗是立體的、鮮活的、有生命的.因此,視頻實驗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乏真實感,不可能產生實際實驗中出現的千變萬化或是意想不到的現象,也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2教學建議與評析――沒有最好的,只有合適的
(1)“全開放”:向學生提供教材中圖10-4的器材,讓他們自主選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驗證猜想.
(2)“半開放”:老師先引導學生回憶“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實驗,側重復習如何控制變量?如何改變變量?如何轉換觀察方式?然后,從教材所列器材中選擇一組進行實驗設計,并示范性演示實驗過程,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演示實驗過程.最后,讓學生選擇器材,設計不同的方案,并進行實驗.
建議(1)適合知、能基礎較好的、平時實驗訓練有素的學生,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潛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建議(2)適合知、能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通過“回憶”和“示范”對學生進行方法和操作指導,為學生的設計和實驗提供了很好的鋪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許多的分組實驗前,老師要求不明確、指導不到位,導致學生活動隨意性很大,學生普遍存在盲目玩的現象;有不少老師采用“倒計時”的形式,即根據后面教學內容所需時間的長短決定實驗時間,隨時叫停實驗.
但無論是“全開放”、還是“半開放”,都要求老師在課堂中能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特別是生成性的問題,機智靈活地及時調控、及時指導,使實驗活動有序地開展,防止“形式主義”與“走過場”現象的發生.
3“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從重視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角度看,蘇科版教材對這個活動的設計無疑是最好的,但不一定是合適的.
教材是核心的課程資源,各種版本的新教材都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實踐,它們集中了大量專家的心血.但仍無法顧及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使用時,應認真研究教材、領會其設計意圖、把握其特色,絕不能把教材當圣經、生搬硬套,絕不能迷信權威、盲目崇拜.要因地、因生、因時,“活用教材”、“用活教材”,使教材的功能得到合理的發揮.
初中生處在從直覺感知走向理性感知、從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的變化階段.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智能水平、學習習慣等均存在差異,特別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的差異更大.同時,教師在備課時,應盡可能地蹲下身子仰視學生,不能過高估計學生.合適的教學內容源于教材、源于生活,更要適合學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8年級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