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寇寶剛
抗日戰爭揭開了中華民族空前雄偉悲壯的一頁,它以博大的氣勢和深刻的內涵,彪炳于世界民族解放斗爭的史冊。在這場戰爭中,文學是抗擊敵人的沖鋒號角,文學工作者運用各種形式,全方位、史詩般地描繪了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恢宏畫卷。
抗日戰爭時期,涌現出了揭露侵略者罪行、描寫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歌頌英雄業績、批判妥協投降等多姿多彩的文學作品。它們有的怒斥為虎作倀的民族敗類,有的在血與火的交融中化作必勝的豪雄之氣,有的塑造戰場上身手不凡的英雄人物,有的描繪戰時尋常生活中的一個側面。
“九一八”事變后,最早感受到國破家亡苦痛的東北作家,懷著滿腔悲憤創作出一系列反日小說。李輝英寫下東北作家群中的第一篇抗日小說《最后一課》。他的長篇小說《萬寶山》,與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羅烽的《第七個坑》、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駱賓基的《邊陲線上》等,將東北人民奮不顧身的復仇行為和犧牲精神躍然紙上。蕭軍、蕭紅的《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被譽為東北人民向征服者抗議的里程碑式作品,前者展現出一部受難人民的血淚史,后者著重描寫東北淪陷后農民災難深重的生活,以及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壯歷程。這兩部作品在全國產生極大反響,魯迅將它們列入《奴隸叢書》,并為作品寫序。
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是奉獻給全民族超越時空的杰作,“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言詞簡短,卻給人無窮力量,釋放出了蘊藏在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巨大能量,凝聚成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意志。
“七七”事變后,文學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抗戰文藝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許多抗戰文藝團體建立后,立即開赴第一線。延安的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由30余名作家、文藝家組成,輾轉3000余里,途經16縣60多個村莊,演出了20多個節目,為民族自衛戰爭激發了無窮的力量。
抗日戰爭為文學藝術提供了抒發民族情感的歷史條件,大多數作家都以表現中華民族新的崛起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民族戰爭凈化了文藝工作者的靈魂,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藝術追求的作家,在抗戰旗幟下集合起來。他們冒著兇猛的炮火走上戰場和街頭,以驚心動魂和充滿血腥火藥味的現實,記錄下中國人民在愛國主義感召下頂天立地的斗爭事跡。郭沫若、王統照、鄭振鐸、馮乃超放開喉嚨高唱戰歌;卞之琳向堅持敵后斗爭的將士們呈上了《慰勞信集》;艾青的長詩《向太陽》用太陽象征光明和理想,表達出時代、民族和人民的熱望;“雨巷”詩人戴望舒在《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中,借撫摸地圖的聯想,抒發了國土淪陷的哀痛;柯仲平、林山、田間、邵子南等在延安發動“街頭詩歌運動”,號召詩歌服務于抗戰,他們和全國人民融為一體,共同奏響了空前豪邁的民族解放斗爭交響曲。
抗日戰爭是中國遭受的最大規模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人民的覺悟為反侵略戰爭提供了可靠保證,中國人民對抗戰必勝充滿了信心。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以奔騰咆哮的黃河,象征中國人民的頑強不屈。《黃河大合唱》風靡至今,它在最困難最艱險的時候給人們巨大鼓舞,激發出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