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才
當下,人們對經濟走勢的糾結之情漸濃。
放到時間的坐標上看,經濟走向的上行或者下移,均是經濟發展的常態,沒有必要過度擔心。人們之所以擔心每日的股指走勢,最重要的一點仍是固守在國人心目中的那個“魔鬼”在作怪。這個“魔鬼”已經折磨國人數千年。追求短期效益,夢想一夜暴富,期許一夕解決,都是這個“魔鬼”造成的幻覺。
回望歷史,從經濟發展足跡中去尋覓發展之常識,尋求破困解難之良策,在當下尤顯迫切。從帶有巨大競爭色彩的唐宋時代,到致力開拓疆土的明清帝國,無不為經濟繁榮而盡想改革之計,盡推發展之力。此間,經濟發展曲曲折折,起起伏伏,較為典型的如宋代時期的“文藝復興”、晚明時期資本主義萌芽,都如曇花一現,就連民國時期那些優雅的生活,也不過是春夢一場。究其原因,眾說紛紜。而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話較為客觀。他認為,中國社會最大特征是農業社會,“兩千年間,國家實際上從未間斷地持續強有力地推動農業發展。在每一個主要王朝創建之初,帝國政府都會忙碌于農業的恢復”。在以農為大的社會里,經濟的其他元素當然退而次之。這是中國社會發展足跡中留下的最大印記。
當今,我們熱衷于談論經濟新常態時,不要忘了歷史車輪向前的慣性,會裹挾著諸多姓農的因子,而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中國這個龐大的社會向前運轉。故此,今天我們在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時,不能不顧國情而去忘了推動農業發展。也不能因一時的經濟起伏而躁動不安。
當我們回望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歷史時,我們也從中發現一些令我們十分遺憾的東西。早在三國時期,先人就發明了獨輪車,早于歐洲近1000年;我們的先人更是在13、14世紀就把水力廣泛運用于紡織機械,而歐洲18世紀才把水力應用于此。今天,歐洲的制造業卻遙遙領先于我們,這不能不令我們沉思。國人向來有發明創造的能力,只是那些眾多的發明大都躺在紙上。如何把創造力和創新力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真正動力,這才是今天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歷史不能重來,因此更顯歷史記憶的彌足珍貴。我們有著慘痛的歷史記憶,那就是“抗日戰爭”。今天,我們應該反躬自問的是:中國在1937年,大日本十倍,人口也是其五倍。為什么日本竟然侵入我們,殺我同胞,掠我土地,犯我文化。我們不該忘記的有很多,但我們最該記住的是這段歷史。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這一事實。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在重慶發表廣播講話。大意是“我們不要報復,如果以暴力還暴力,那么仇恨再生仇恨,永無止境”。一位日本學者在《講談社》這本書中說:“‘不要報復’這句話表現出來中國的宏大氣量,我們不得不脫帽致敬。”
今天,我們無意報復給我們帶來巨大傷害的人,但我們不能忘卻血淚史中的歷史囑托:經濟實力是衡量地位的主要標尺。我們該記住先人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做的一切,記住歷史留下的歡樂與淚水。我們也堅信,放到歷史的大幕下的經濟,一定會向上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