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夫,李明軍,廉曉宇,宣兆博,魯艷梅,涂麗莉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Wistar大鼠SHG-44腦膠質瘤動物模型建立①
李英夫,李明軍,廉曉宇,宣兆博,魯艷梅,涂麗莉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SHG-44腦膠質瘤模型,為膠質瘤藥物的藥效學研究提供實驗基礎。方法:采用立體定向技術,將體外培養的SHG-44膠質瘤細胞濃縮懸液,5×106/10μL接種于Wistar大鼠的右側尾狀核區,種植后連續觀察大鼠的生存狀態,并于7d行MRI掃描,將未成瘤的大鼠去除,分別于7d、14d、21d、自然死亡幾個區間觀察大鼠的生存狀態,21d處死和自然死亡的大鼠,取腦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結果:1周內均較活潑,全部正常,術后1~2周表現為表現為精神萎靡,反應遲鈍,食欲不振,活動減少,體重下降,步態不穩,2周后上述癥狀加重,逐漸有死亡的大鼠。HE染色可明顯觀察到大鼠腦膠質瘤的形成。結論:建立的Wistar大鼠SHG-44腦膠質瘤動物模型可靠穩定, 其腫瘤生長特性及病理特征與人腦膠質瘤相似,可作為臨床膠質瘤研究的理想模型。
腦膠質瘤模型;Wistar大鼠;SHG-44; 病理學
神經膠質瘤發病率高,是顱內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35.26%~60.96%[1,2],膠質瘤是惡性腫瘤之一,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目前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給予放療和化療,以及其它方面的治療,包括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但是膠質瘤的預后較差,隨著膠質瘤研究的逐漸深入,需要建立穩定的膠質瘤模型,是臨床藥效學評估的基礎,C6膠質瘤細胞來源于Wistar大鼠的額葉,SHG-44來源于人膠質瘤細胞,從生物學特性上看,更接近于人的膠質瘤細胞,將SHG-44細胞接種于Wistar大鼠右側尾狀核區,腫瘤細胞植入成功,血腦屏障也逐漸建立,因此Wistar大鼠SHG-44腦膠質瘤模型更接近于人類的腦膠質特性,這是更理想的膠質瘤模型,本課題組參照其它相關文獻[3~6],成功建立Wistar大鼠SHG-44腦膠質瘤模型,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1 實驗材料
SHG-44細胞株,Wistar雄性大鼠,體重160~200g。試劑主要包括:F12K培養基、胎牛血清、馬血清, 10%甲醛平衡灌注固定液胎牛血清。主要儀器包括:超凈工作臺,腦立體定向儀,倒置顯微鏡,MCO175 型二氧化碳培養箱, 25μL微量注射器,臺式冷凍離心機。
1.2 實驗方法
1.2.1SHG-44細胞懸液制備
SHG-44來源于人額葉星形膠質瘤的穩定培養,具有特異性標志膠質酸性纖維蛋白(GFAP),SHG-44是目前較理想的細胞株,能夠穩定的培養,并在Wistar大鼠尾狀核區成功植入,將復蘇成功的SHG-44細胞株,放于50cm2培養瓶中接種,DMEM培養基中含有10%滅活的胎牛血清,還含有鏈霉素100mg/mL、青霉素100U/mL、NaHCO33.7g/L,培養瓶置于5%CO2的培養箱中,溫度恒定于37℃,SHG-44細胞滿瓶后,將培養液傾倒出去,0.25%胰酶消化培養瓶中的SHG-44細胞,顯微鏡下觀察SHG-44細胞,當細胞開始皺縮時,加入營養液,并反復吹打,使SHG-44細胞脫壁,并用離心機離心5min,離心轉數為1000r/min,將上清液棄出,制成106細胞/瓶的細胞懸液,接種于25cm2培養瓶中。
1.2.2 動物模型制作前準備
全實驗過程每周兩次注射地塞米松,0.15mg腹腔內注射,接種前3d,每日給予地塞米松,劑量為100g體重1mg,給藥方式為灌胃,降低排斥反應,用10%水合氯醛麻醉,給藥劑量為每100克體重0.4mL,剪去穿刺點周圍毛,面積約1.0cm×1.5cm。
1.2.3 模型制作
植入靶點為右側尾狀核區,穿刺點為矢狀縫右旁開3.5mm和前囟中點前1.0mm,麻醉滿意后,將Wistar大鼠固定于立體定向儀上,剪去穿刺點周圍毛,高效碘消毒,鋪無菌洞巾,切開內眥連線與正中矢狀面交點向后1mm,定位預先穿刺點,牙科鉆顱骨鉆孔,直徑1.2mm,用1mm微量注射器針頭刺破硬膜,向下垂直進入硬膜下6mm, 再后撤1mm,將細胞懸液1×106/20μL,以每分鐘1μL的速度緩慢注入右側尾狀核區,穿刺針停留5min,骨蠟封閉骨孔,縫合頭皮。
1.2.4 觀察指標
7d時進行頭部MRI檢查,將成瘤的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分別于接種后的7d、14d、21d、自然死亡的幾個時間點觀察大鼠的生存狀態,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飲食情況;肢體是否有活動障礙;顱神經是否有功能確實;以及視覺反應;全身抽搐和持續時間等。21d處死大鼠和死亡的大鼠進行H-E染色,光鏡下觀察[5]。
2.1 腦瘤鼠行為學表現為
大鼠術后1d逐漸恢復飲食及活動,2d后基本恢復到術前狀態,1周內均較活潑,全部正常,術后1~2周表現為表現為精神萎靡,反應遲鈍,食欲不振,活動減少,體重下降,步態不穩,2周后上述癥狀加重,逐漸有死亡的大鼠。移植的Wistar大鼠動物50只,顱內出血致死4%(2/50),感染致死6%(3/50),意外傷害致死2%(1/50),顱內成瘤21只,成瘤率42%。
2.2 組織病理學
以多聚甲醛灌注主動脈,取腫瘤組織,甲醛固定,制成標本,用HE染色,顯微鏡下表現為核大、染色較深,并在腫瘤中心區切片可見壞死區,邊界不清。
膠質瘤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惡性腫瘤,如何提高其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生命,科研工作者和神經外科醫生在不斷的探索,VottorionM等認為[7],理想的腦膠質瘤動物模型應具備以下特點:具備惡性膠質瘤細胞的生物特性;體外培養能生長;成瘤的時間較短,能夠測定腫瘤的生長率,動物生存期穩定;腫瘤模型與人腦膠質瘤相似的生長特性;用于治療的模型須能夠模擬人腦膠質瘤臨床治療過程。本課題組用立體定向方法將SHG-44細胞植入到Wistar大鼠右側尾狀核區域,成功建立Wistar大鼠腦膠質瘤模型,大鼠成瘤后可出現明顯的行為學改變,有較典型的癥狀。H-E染色,光鏡下觀察腫瘤呈侵襲性生長,建立的Wistar大鼠SHG-44膠質瘤動物模型基礎上,觀察大鼠的行為學改變,為抗膠質瘤藥物的藥效學研究提供了借鑒,更好的選擇時間窗。
腦膠質瘤原位移植瘤動物模型的成功建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嚴格操作,現做如下總結,模型制作過程,要求操作精細,控制好細胞數量、細胞增殖活力、靶點的確定、進針的速度和深度以及與靶點腦組織接觸時間,細胞注射速度等方面嚴格操作,首先保證細胞的數量和活力,接種SHG-44大鼠腦膠質瘤細胞活力應>90%,達不到標準不能操作,接種前將細胞懸液置于恒溫搖床中,溫度恒定于37℃,留置時間不超過90min,接種前輕輕搖晃,以保證細胞懸液均勻,接種細胞的數量是影響模型成功率的關鍵,要保證細胞的數量,其次,穿刺針進入不能過深,也不能過淺,過深會導致大鼠死亡,過淺細胞 會向外溢出,把握好進針深度,是模型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注射SHG-44懸液要把握好注射速度,保證細胞懸液植入在腦內,緩慢退針后,骨臘封閉骨孔,通常在腫瘤生長較慢的時期,進行對比實驗能更好地判定治療效果[8]。成瘤的大鼠,7d大鼠腦內腫瘤己經形成,但其生存狀態良好;7~14d隨診腫瘤的生長,大鼠表現為食欲減退、反應下降,14d后上述癥狀明顯,部分大鼠出現偏癱、眼眶淤血、精神萎靡、體重下降較快。從以上觀察看,進行藥效學觀察的時間點選在接種后10~14d為好。總之,按照上述方法進行的腦膠質瘤模型的制備,可以達到臨床腦膠質瘤藥效學研究的要求,因此,Wister大鼠SHG-44腦膠質瘤模型是可靠的動物模型。
[1]王忠誠主編.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518
[2]WaraWM,BanmanGS,Sneedpk,etal.Brain,Brainstem,andCerebellum.InPerezCA,BrdyLM,eds.PrinciplesandPracticeofRadiationOncology[M].Philaddelphia:Lippincott-RavenPublishers, 1998,800-810
[3]GrobbenB,DeDeynPP,SlegersH,etal.RatC6gliomaasexperimentalmodelsystemforthestudyofglioblastomagrowthandinvasion[J].CellTissueRes, 2002,310(3):257-270
[4]姬西團,章翔,陳燕,等. 立體定向大鼠腦膠質瘤顱內接種生長情況的觀察[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05,12 ( 5) :311-314
[5]吳景文,章翔,高大寬,等. 建立大鼠C6腦膠質瘤模型與觀察顱內腫瘤生長[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0,21(3):307-310
[6]WatanabeK,SakamotoM,SomiyaM,etal.FeasibilityandlimitationsoftheratmodelbyC6gliomasimplantedatthesubcutaneousregion[J].NeurolRes,2002,24:485-490
[7]蔡山,楊智勇.腦膠質瘤原位移植瘤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學,2007,8(2):134-138
[8]白永文,于如同,倪鳴山,等.大鼠腦膠質瘤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態學的初步觀察[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4,24 (4):331-334
黑龍江省衛計委課題項目,編號:2014-222。
李英夫(1979~)男,黑龍江明水人,碩士,主治醫師。
李明軍(1965~)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學士,主任醫師。E-mail:liyingfu79@sohu.com。
R
A
1008-0104(2015)02-0024-02
201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