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說過,“年,像淡煙,又像遠山的晴嵐。我們握不著,也看不到,但當它走來的時候,只在我們的心頭輕輕地一拂,我們就知道:年來了。”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記憶和期盼。在這個綿延2 000余年的傳統“大節”里,許多優秀習俗、新風雅韻不斷傳承,使春節的味道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發酵回味。在您的記憶里,家鄉的春節是否有別樣的民俗,不一樣的年味兒, 歡迎曬出你記憶中的、或正在經歷的“年趣”,也許,這些有趣的年俗、民俗,就構成了中國人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散發出吉祥中國年的傳統韻味。羊年春節馬上就要來啦,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春節民俗吧。
春節就是農歷新年,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今天我們所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春節降臨,萬象更新,象征著一年的開始。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系與親情。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地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到農歷正月十五,一連15天。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家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很多家庭都要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墻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在民間有這樣的俗信,農歷12月24日,這一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說好話,因此這天在很多地方還留有這樣的習俗,大家會特別準備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在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會忙著制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征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制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送禮是向親戚朋友表示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周送禮給岳父岳母,為了表示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正是華人“禮尚往來”的處事態度。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根據華人的計時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點鐘開始,因此傳統的迎春時間多在晚上11時正。不過,在很多地方,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
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愿或祈求平安。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于年輕一代的華人來說,跪拜是令人感到別扭的,今天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
送柑是中國南方人的過年習俗,由于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運。而華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因此當人們提著一袋袋柑向親友拜年時,袋里裝著的柑不是2粒就是4粒。
為了對長輩表示尊敬,送柑須用雙手奉上。按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
除了送柑,派發“紅包”也是華人新年的另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公元前179~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曰:“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良辰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有巨型的燈樓,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5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實現生男孩的愿望。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3種,最高者1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5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大餐,年節,很自然又透著中國民俗文化濃烈的底蘊。年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對于傳統,對于民俗,我們在繼承中發展、提高它,并賦予其新的元素,使過年的載體變得多樣化,這樣的年俗才是真正的老百姓的年俗。
除夕之夜,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無邊的遐想和期望,懷著對“各路神仙”隱約不安的尊崇心理,言談舉止都不由自主地罩上一層神秘而肅穆的色彩。貼窗花、貼春聯是年節前最生動活潑、最有文化氣息的風俗。山西民間窗花,地域特色鮮明,內容形態極為豐富,只要是老百姓熟悉而感興趣的事物,幾乎都是窗花創作的依據;至今流行于呂梁山區的中陽民俗剪紙、流行于晉北廣靈與靈丘的染色剪紙、流行于晉南和晉中廣大區域的民間剪紙,都是發端于年節。山西民間還流行在門楣上張掛彩色門箋的風習,通常是在4張彩紙上書寫“迎喜接福”、“喜迎新春”、“風調雨順”之類的詞句。它與春聯一起,形成了民間直接以文字形式彰顯節日喜慶的風俗事物,具有色彩強烈、詞句樸實、寓意明顯的特點。
很長時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動就是凌晨點旺火接神。民間俗信臘月二十三灶王爺等諸神上天,初一五更要回來和人們共度年節,因此民間講究初一五更時分要接神。后來人們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許多人家一過子夜就開始接神,俗以為晚了接回來的就是懶漢神,對一年中的農事活動不利。接神時,男性家長率幾個子孫端上事先擺好的供盤香表,等到院中點燃旺火,眾男子磕頭叩首接神。
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長帶領全家依次給各神位點蠟、敬香、擺供、敬酒,三跪九拜。設在院中的天地神謂之全神,供品最豐富。晉西北地區,習慣擺5盤炒菜、5盤涼菜、5盤干鮮水果、5盤油炸小吃、5盤特制花饃,取5福來臨之意。祭祖宗的隆重程度與祀神一樣,家長率全家男子向祠堂或家中的祖宗牌位祭祀。祭祖畢,當場按輩分大小,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
拜年是春節活動中重要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拜年可分為家拜、近拜、遠拜和團拜等形式。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輩給長輩磕頭,如今多數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禮。近拜是給本村未出五服的長輩拜年,進院要先拜神祖,然后給長輩磕頭。遠拜是本村親朋好友間的互拜,只拜人,不拜祖。五服之內須面拜,親友則可讓子弟代賀。舊俗晚上去者,謂之拜夜年;初十之后去者,謂之拜燈節。清末至民國時期,同輩相見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禮貌;晚輩拜年時要先到祖先神祇前叩頭請安,然后再向長輩磕頭。晚輩給長輩拜年后,長輩要給晚輩未婚子女“壓歲錢”。
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第一天,禁忌頗多。說話都說吉利話,做事要特別小心謹慎,忌打碎碗碟。萬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說話,悄悄將碎片撿起來扔到井里或窖里,意為破財不外流。如今,無論年節或平時,遇到失手打碎碗盤的,都會不失時機地說幾聲“歲歲(碎碎)平安”。人們對付觸犯禁忌的行為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一來求得心理平衡,二來趁機增添喜氣。

初二這天,山西大多數地方開始走親戚。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晉南多在初三。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娘家的城鄉景觀相映成趣。大同一帶則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習俗。晉南的新絳,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閨女的日子,去時抬著食籮,擔上食盒。一籮油食,一籮饃,禮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樣齊全,相當排場,一般是讓外人欣賞、贊揚的。婆家取禮極輕,如果沒有公婆就不取油餅,有則取。油餅表示敬老。回禮一般也是回饃,故有民諺道“河東人情薄,總是饃換饃”。
山西萬榮農村視初二為鬼節,民國《萬榮縣志》載:“二日,新喪之家,親戚咸來燒紙,女家特送錁串懸門首,鄰里皆送錁紙,名曰‘首節’。”有的人家因不忍攪擾對新喪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今萬榮縣人初二仍不出門拜節而在家祭祀。晉中祁縣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習,故不能在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單獨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有稱之“送窮節”的。晉南個別縣稱“鬼節”,晉北地區,民間用彩紙剪成人形,讓小孩去街上相互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換回來叫“得到有福人”。朔州一帶則剪彩紙作女子形,于五更送之街頭丟棄,曰:“送窮媳婦出門”。這些習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鄙視婦女的宗法觀念在民眾中的惡劣影響,許多人把家境好壞歸罪于娶進門的媳婦身上,于是附會形成了此習,如今婦女的社會地位已極大地提高,“送窮”習俗已成為民間一種普遍的娛樂形式和禁忌遺存。過去,晉西北地區許多村落,太陽出來要掀起炕席,打掃炕土倒掉,稱為“送窮”。晉東南則習慣將爛衣破衫扔到院墻外。晉南民間傳說古代顓頊時期,閭中生下一男孩,穿上新衣就哭鬧,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滾,人皆呼其為“窮子”。晉南有些地方在這天掏院廁將糞送出門外,稱“送窮子”。山西大部分地區,將元日以來積存的垃圾于此日倒掉,亦謂之“送窮”。
過了初五,春節期間所有禁忌開始解除。破五以后人們開始干活,過年的氣氛日漸稀疏,所謂“五日年下”即是指此。
迎春祈福是云南澄江縣陽宗鎮的傳統民俗活動,據說已經有五六百年歷史了。所迎之香碩大無比,高達5 m,重達200余千克,能燃燒個把月。
每年農歷正月十四開始,陽宗鎮的人們便以香敬神,同時還添加了許多娛樂的內容,如唱滇戲、演花燈、跳關索、舞彩龍、耍紙馬等。據考證,其中的關索戲是我國是最古老的儺戲之一。人神共春、天人合一的“迎大香”儀式開啟了一年的新氣象。

一年之計在于春,農歷正月十七、正月十八是廣東澄海市冠山人賽大豬慶豐收的節日。賽大豬的習俗始自清初,在節日期間,人們滿懷豐收的喜悅,以賽大豬抒發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豪情壯志,象征著團結與興旺,寄托勤勞的冠山人民新年的希望。
每年參加賽大豬盛會的大豬有六七百頭,每頭都在200 kg以上,場面壯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在接近尾聲時,男男女女高高興興迎豬回家,迎接吉祥來臨。千家萬戶忙著把大豬分給親朋好友,共享豐收的歡樂。
流傳在安徽貴池市境內方圓百余里偏僻山區的民間戲曲就是“鄉人儺”,俗稱“鄉儺”。鄉儺的歷史悠久。貴池鄉儺的輝煌,始于對梁昭明太子蕭統神像的祭祀活動。相傳蕭統曾在南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來到封為“內郡”的宣城之石城縣(今貴池市),編纂文選、賑濟災民,深得百姓愛戴,成為當地人心中御災捍患的保護神。所以,延續至今的習俗是每年春節過后,百姓們便舉行隆重的鄉儺祭祀活動。
貴池鄉儺演出共分儺事儀式、儺舞、儺戲3個部分。其演出程式、劇目、唱腔、面具、服飾、道具、樂器等都是我國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典戲曲藝術。同時,它又是一種獨特的封閉式演出體系,屬于無專職、純業余的班社演出團體,均由各宗族各自結社,劇目唱腔互不交流,世代沿襲,自成一格,很少受外來影響,至今保持著古樸粗獷、原始蠻荒的風格,被譽為珍貴的“戲曲活化石”。貴池,也因而成為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儺戲之鄉”。
《亮劍》里說李云龍“喜歡年畫和剪紙。在他看來,過年時炕頭上掛幅楊柳青年畫,上面有個穿紅肚兜的大胖小子抱條大鯉魚,再寫上‘年年有余’;窗戶上再貼上五谷豐登、喜鵲登枝圖案的剪紙,那才叫美,看著就那么喜慶”。
不可否認,李云龍是個標準的中國人,心里揣著中國人最質樸的情懷。天津作為北方重鎮,其楊柳青年畫是中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因而天津過年最講究穿紅掛彩了。一張年畫,便映出一片中國色彩。平淡的日子,一下子變成了紅彤彤的年。
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與舞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分為“三進三出”、“走陣勢”、“耍小場”等表演程序。
“三進三出”是海陽大秧歌中必不可缺的一個很講究、很隆重的拜年節目。秧歌隊進到村頭,先放三眼炮,槍響之后,村里的“會首”或村干部便急忙迎出村頭接秧歌。此時,金鼓齊鳴,鑼鼓喧天,秧歌隊在秧歌頭兒的指揮下,“三上三下”地表演。輪到最后一次時,秧歌頭兒便上前將右手持的傘頭或馬甩子橫在左手,向觀眾行單腳跪或行文明鞭躬禮。
海陽大秧歌的集體“鬧場舞”也叫“走陣勢”。在激昂、熱烈的鑼鼓聲中,秧歌頭兒帶領秧歌隊從密擠的人群中跑大圓場,拉開一個寬闊的場地,開始走各種“陣勢”,如雄偉奔放的“二龍吐須”,生動活潑的“龍擺尾”,充滿生活氣息的“剪子股”、“卷菜心”,富有古典意味的“盤玉柱”、“八卦陣”、“竹籃開花”、“勾心斗”、“九旗陣”、“跳龍門”、“四連環”等。
海陽大秧歌的“耍小場”則為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的組合表演形式,如強壯有力的男性“花鼓舞”、優美多姿的女性“花扇舞”、載歌載舞的“王大娘和小爐匠”雙人舞、幽默詼諧的“老漢背妻”單人舞等。花鼓舞在海陽大秧歌中是一支生力軍,隊伍雄壯整齊,排在秧歌隊伍的最前列,起著開場、開路、打先鋒的作用,其動作矯健有力,步伐整齊而又多變,如“踏步”、“撲步”、“縱跳步”、“吸腿”、“鷂子打腿”、“水底撈月”等,舞姿優美,舞蹈性極強,給人以雄壯、振奮之感。引人注目的雙人舞也是海陽大秧歌的一大特點,如“王大娘和小爐匠”這出歌舞,以表現年青人純潔真摯的愛情故事而保留至今。
黃土地上的百姓重視過節,但一年中最重視的還是春節。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景。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回娘家,初三各村起秧歌、鬧社火。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
“轉九曲”是陜北春節期間獨有的群眾娛樂活動。“轉了九曲陣,活到九十九。”這是當地流傳已久的一句俗話。轉完九曲陣,就要搶燈了。搶燈,誰搶得多,誰的福就多。
正月十五元宵節要算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日子了。這天,各鄉鎮的秧歌隊都要進城鬧社火。入夜,皓月當空,彩燈齊明,鼓樂喧天,鞭炮聲聲,萬戶空巷,人流如潮。
燈火、歌謠和凜冽的寒風交融在一起,回蕩在這片黃土地,這就是陜北的正月。
元宵是福建莆田農村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風俗極為獨特。從正月初六開始,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傳統習慣,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靈。這種祭祀儀式從這個姓氏輪到那個姓氏,從這個村輪到那個村,一直延續著。活動一直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東巖山、文峰宮舉行“媽祖尾夜燈”才結束。
在元宵活動中,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據年齡輩分輪流選出“福首”。按這里的傳統習俗,能當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氣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據說做“福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因而每位輪到“福首”的家庭都會十分重視。元宵前幾天,“僮身”就開始忙里忙外,一些親朋好友也會主動前來幫忙:有的忙于搭彩門、持紅燈、裝彩車、擺宴桌;有的忙于殺豬宰羊、準備各種祭祀用的物品。元宵這一天,同族的親戚都會挑來裝有肉、面、蛋等賀品的“十盤擔”前來賀喜。族人在“福首”的帶領下來到祖祠的大廳中按照傳統儀式進行祭祀活動。
“福首”除了在家進行祭祖、招待親朋好友外,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廟會活動中充當主祭,亦稱“捧手爐”。元宵期間,宮廟中的菩薩被抬出來巡游,游行路線按各村習俗約定,稱為“行道”游行。村里幾位“福首”捧著香爐,隨著媽祖神像或其他“社公”在旗花、涼傘的護送下,不分晝夜挨家挨戶賜福。所到之處,家家戶戶設宴桌迎神祭拜,給菩薩壓歲錢。法師誦經做道,嗩吶車鼓輪番助興,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濃濃的鞭炮聲中把慶賞元宵推向高潮。
過年了,大家走親訪友常常會選購新鮮的水果作為禮物,如何才能從眾多鮮果中選出最佳的果品呢?

蘋果主要品種為紅富士,挑紅富士應選看上去一絲一絲的,黃里透紅的,這樣的蘋果一般是黃瓤,又脆又甜,微微有點酸味,味道很正。正宗的紅富士蘋果放在桌子上是歪的,顏色有些粉紅,不是紅成一片,也不能特別紅。綠里透一點紅的蘋果千萬不能要,這樣的蘋果味道淡,水分多,甜味差。
紅富士的最佳“面相”:外表條紅狀,帶有一點黃,“肚臍”是深陷下去的,果皮上麻點多的,用手指輕輕彈,清脆有回聲的,這樣的蘋果甜脆、多汁,就帶回家大飽口福吧。
表皮褶皺少的新鮮。新鮮的紅棗比較飽滿,果皮上褶皺較少的一般是當年產的。而且,好的紅棗表皮經過擦洗后很光亮。
顏色越深的越甜。不少人誤以為棗的顏色深淺跟其新鮮度有關,顏色越深的越陳。但其實棗一旦被摘下,其表皮的顏色變化很小。通過表皮的顏色,我們可以判斷棗的甜度。顏色越深的,成熟度更高,也就越甜。
頂端有柄的沒蛀蟲。紅棗的含糖量通常在60%~80%,很容易被蟲蛀。頂端沒有柄的就需注意了,如果再有小孔,就是被蟲蛀過的了。還可以用手捏一捏,感覺果肉軟而空的,也可能是蟲蛀的。
橘、柑、橙、柚都是柑橘類水果中的一種,外形相近,大致上體積呈遞增樣。
“高身橙,扁身柑,光身橘。”橘子的皮要亮,不論品種,中間有環形的是母的,比較甜,有點狀的是公的;挑皮薄有彈性的,早橘汁多味甜,晚橘粗糙多筋。
橘、橙、柚都要選沉手的,外表要潤滑光亮的,相反冬天流行的砂糖橘要選粗糙的。橙子要選底部有圈的,臍橙要選底下有凹下去的洞洞的,會比較甜。
柚子要選緊實的,同樣大小的用手掂量,越重越好,皮要又硬又薄,用手按,按不下去的皮薄。蜜柚要選皮光滑的、顏色均勻的,果肉水分充足,甜味高,味道正。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吃的瓜類水果有西瓜、哈密瓜、香瓜、木瓜。下面介紹這幾種瓜果的挑選方法。
西瓜的花紋看起來像是撐開了一樣,表面是凹凸不平的,綠色并且色澤較深,用一只手托起,另一只手輕輕拍打,聲音有點空洞,托著的手有震感的是沙瓤的,西瓜不熟,就是聲音 聽起來比較死。
哈密瓜要選網紋粗密的,瓜皮上有疤痕,疤痕越老越甜,疤痕裂開的,雖然看上去難看,但是甜度高,口感好;聞味道,香味濃的是成熟的,香味淡的可以放一陣再吃;顏色呈金黃色的為好;手感要堅實微軟,硬的是生的,太軟就是要爛的了;瓜瓤為淺綠色的吃起來發脆,金黃色的吃上去發黏,白色的柔軟多汁。
甜瓜也就是香瓜。白色香瓜應選果皮比較光滑、小的,越白越好;黃皮香瓜要挑果皮色澤鮮艷、黃的發紅的;伊麗莎白瓜要選聞著有香味的,色澤黃的;有臍的香瓜要挑臍大的買,臍部按起來軟軟的,聞聞香瓜屁股,有香味的就是好吃的甜瓜。
木瓜分兩種,青木瓜和熟木瓜。青木瓜要選表皮光滑,亮青色,不能有色斑的,用來煲肉湯。熟木瓜要挑手感很輕的,這樣的木瓜果肉比較甜。木瓜也分公母,肚子大的是母的比較甜,并且果肉比較厚。一般要挑鼓肚子的,顏色剛剛發黃,摸起來不要很軟。如果表面上有點膠質,那是糖膠,這樣的會比較甜。如果買回來馬上吃,就要挑黃皮的,但是不要太軟,如果要做成湯,要選沒有完全成熟的青皮木瓜,如果要做成甜品,就要買紅色的夏威夷木瓜,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