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是指一個系統中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可造成人員傷害、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可轉化為事故的部位、區域、場所、空間、崗位、設備及其位置。危險源可能導致死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在GB/T 28001-201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中的定義為: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其組合。
它的實質是具有潛在危險的源點或部位,是爆發事故的源頭,是能量、危險物質集中的核心,是能量從那里傳出來或爆發的地方。危險源存在于確定的系統中,不同的系統范圍,危險源的區域也不同。例如,從全國范圍來說,對于危險行業(如石油、化工等)具體的一個企業(如煉油廠)就是一個危險源。而從一個企業系統來說,可能某個車間、倉庫就是危險源,一個車間系統可能某臺設備是危險源;因此,分析危險源應按系統的不同層次來進行。一般來說,危險源可能存在事故隱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隱患,對于存在事故隱患的危險源一定要及時加以整改,否則隨時都可能導致事故。
實際中,對事故隱患的控制管理總是與一定的危險源聯系在一起,因為沒有危險的隱患也就談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對危險源的控制,實際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隱患或防止其出現事故隱患。所以,在實際中有時不加區別也使用這兩個概念。
危險源應由三個要素構成: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和觸發因素。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是指一旦觸發事故,可能帶來的危害程度或損失大小,或者說危險源可能釋放的能量強度或危險物質量的大小。危險源的存在條件是指危險源所處的物理、化學狀態和約束條件狀態。例如,物質的壓力、溫度、化學穩定性,盛裝壓力容器的堅固性,周圍環境障礙物等情況。觸發因素雖然不屬于危險源的固有屬性,但它是危險源轉化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類型的危險源都有相應的敏感觸發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質,熱能是其敏感的觸發因素,又如壓力容器,壓力升高是其敏感觸發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險源總是與相應的觸發因素相關聯。在觸發因素的作用下,危險源轉化為危險狀態,繼而轉化為事故。

根據危險源的定義和能量意外釋放理論,廣義上的危險源可分為根源危險源和狀態危險源。
1.根源危險源:根源危險源在習慣上稱為第一類危險源。這類危險源是直接引起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的根本原因,是能量、能量的載體或危險物質的存在,是發生事故的物理本質。這些能量的存在可以包括動能、勢能、熱能、電能、化學能、核能和機械能等。能量的載體可以是行駛的汽車、運轉的機床、高空存放的物體、高壓容器等。危險物質可以是易燃易爆物質、有毒有害物質、自燃性物質、腐蝕性物質及其他危險化學品等。這類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體,并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由于這類危險源是客觀存在的,也稱為固有型危險源。
2.狀態危險源:狀態危險源在習慣上稱為第二類危險源。在正常情況下,客觀存在的能量、能量的載體以及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條件的限制,處于受約束或受控的狀態,所儲存的能量不能意外釋放,因此不會發生事故。一旦這些約束條件遭到破壞或失效,能量及危險物質則處于失控狀態,將導致事故的發生。這些可能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條件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因素稱作第二類危險源。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二是物的不安全狀態;三是環境的不安全因素。例如,作業人員失誤、系統故障、環境惡化等。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第一類危險源能量的意外釋放,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等事故的發生。這類危險源是系統從安全狀態向危險源狀態轉化的必要條件,是系統能量意外釋放的觸發原因。有時,也將第二類危險源稱為觸發型危險源。
工業生產作業過程的危險源一般分為7類:
1.化學品類: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蝕性等危險物品;
2.輻射類:放射源、射線裝置、及電磁輻射裝置等;
3.生物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傳染病病原體類等)等危害個體或群體生存的生物因子;
4.特種設備類:電梯、起重機械、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
5.電氣類:高電壓或高電流、高速運動、高溫作業、高空作業等非常態、靜態、穩態裝置或作業;
6.土木工程類: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礦山工程、鐵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7.交通運輸類: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有很多,在這里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
1.現場主動法:把責任分解到現場人員,讓現場人員主動起來,提出現場的危險源究竟有哪些。
2.工作分析法:不出工作區域,分析一下現場的作業流程或使用的設備和工具能否造成危害。
3.現場調查法:當你不能想象到現在還有什么危險源時,那么你就可以去現場查看。
4.現場與人交談法:當你不了解現在或以后會發生什么,不妨問問現場的同仁,聽聽他們的見解。
5.測試法:當不能確定是否構成危險源時,你可以測試一下,并與現場同仁相互探討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