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新聞報》3月19日文章,原題:給中國騰空間英國宣布加入中國牽頭的亞投行,媒體大多關注的并非新聞本身,而是該決定引起英美之間的摩擦。美高官指責英國“這不是與崛起中國家打交道的最好方式”。但事實上,美國才是采取錯誤方法的那個。英國確有必要堅持立場,但沒理由對華采取對抗性態度。美國亦是如此,明智做法是停止抵制世界正在改變的事實。
美國會尚未批準一項2010年的協議——賦予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更大投票權。如今該協議已過時,因為自它提出以來,中國經濟規模已幾乎翻倍。美國不愿給新興國家在現有國際金融機構適當的話語權。這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它催生了新機構如亞投行和新開發銀行,后者由金磚國家成立。
中國經濟規模比法德意之和還大。因此,凡想參與全球貿易的國家,確定中國想要什么至關重要。英國通過對華合作推進自身利益,這是聰明的做法。
今年晚些時候,IMF將調整特別提款權,它由一攬子貨幣組成,目前包括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按照任何經濟和金融標準,如今都理應包括人民幣。美國若明智,就不要再反對此類舉動。否則,可能加速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衰落。
同樣,美國會應批準對IMF和世行管理的改革協議。中國主導成立亞投行,這是在發出信號:為了讓自己的聲音得到更好傾聽,他們不會等待。從英國及法德意的決定來看,北京并不孤單。歐元區國家若想代表整個貨幣聯盟的一個席位,就要在桌邊給中國騰個位置,美國也終將不得不接受中國全球角色加強的現實。▲
(作者吉姆·奧尼爾為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