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范勇,孟祥軍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山東 青島 266034)
?
醫療事故鑒定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影響因素分析
梁靜,范勇,孟祥軍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山東 青島 266034)
目的 分析醫療事故鑒定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發生及其與防御機制及社會支持的關系。方法 對151例醫療事故鑒定病人采用PTSD清單(PCL-C)、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防御方式問卷(DSQ)進行測查。結果 醫療事故鑒定病人的PTSD發生率為21.19%。不同性別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PTSD組SSRS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分及利用度分顯著低于非PTSD組(t=2.02~2.84,P<0.05、0.01);主觀支持分高于非PTSD組(t=3.16,P<0.05)。PTSD組DSQ不成熟防御機制因子分、掩飾因子分均顯著高于非PTSD組(t=2.09、2.17,P<0.05)。結論 醫療事故鑒定病人PTSD的發生率高,但無性別差異;社會支持、防御方式與PTSD的發生有關。
應激障礙,創傷后;社會支持;防御機制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是指個體對嚴重應激事件的一種異常精神反應,其核心癥狀為警覺性增高、創傷經歷閃回性再體驗、情感反應低下與回避行為。普通人群中PTSD的發生率為7%~12%[1]。 PTSD研究多是針對突發的自然、人為等災難性事件;而對于醫療糾紛所致的PTSD的研究則很少。PTSD的發生除了創傷事件本身的影響外,還需要許多重要條件因素的參與,其中人格特征的個體差異性是重要條件因素之一,可以預測創傷個體轉向創傷后反應的內化形式[2];而良好的社會支持能減少PTSD 的發生[3-4]。本研究通過對醫療事故鑒定病人PTSD的分析,初步探討防御機制及社會支持狀況對醫療事故鑒定病人PTSD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2011—2012年,委托青島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進行醫療事故鑒定的病人151例,男79例,女72例;平均年齡(45.0±9.9)歲;小學學歷26例,初中學歷67例,高中及中專學歷37例,大專、本科及研究生學歷21例。因醫患雙方各自原因終止醫療事故鑒定的有41例;經鑒定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有71例;鑒定為醫療事故的有39例,其中婦科12例,骨科7例,普外科6例,神經內科3例,神經外科5例,心內科2例,心外科2例,血液科1例,B超科1例。
1.2測查內容及方法
1.2.1基本人口學資料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學歷及疾病種類等。
1.2.2PTSD清單(PCL-C)[5]評分 進行癥狀評定,總分85分,分數越高,代表PTSD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按照評分原則,當受試者總分≥50分,診斷為PTSD的可能性大,50分的分界有較好的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
1.2.3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6]評分 共有10個項目,包括客觀支持分、主觀支持分、對支持的利用度分及總分。
1.2.4防御方式問卷(DSQ)[6]評分 共88個項目,采用1~9級的評定方法。
1.3統計處理
采用SSPS 1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結果比較采用t檢驗、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直線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醫療事故鑒定病人PTSD發生率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51份,收回率為100%。按照PCL-C評分,PTSD發生率為21.19%,其中女16例(22.22%),男16例(20.25%),男女比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2.2PTSD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PTSD組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分、社會支持利用度分顯著低于非PTSD組,主觀支持分明顯高于非PTSD組,差異有顯著性(t=2.02~3.16,P<0.05)。見表1。相關分析表明,PCL-C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分、客觀支持分、利用度分均呈正相關(r=0.172~0.197,P<0.05)。
2.3PTSD與防御方式的關系
PTSD組不成熟防御機制因子分、掩飾因子分顯著高于非PTSD組(t=2.17、2.09,P<0.05)。見表2。相關分析結果顯示,PCL-C總分與不成熟防御因子分及掩飾因子分呈正相關(r=0.347、0.393,P<0.001)。

表1 兩組社會支持各因子評分比較

表2 兩組防御方式各因子評分比較
本研究對醫療事故鑒定的病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醫學治療中沒有得到滿意效果,甚至因為治療原因身體遭受更大的痛苦后,病人PTSD的發生率為21.19%。低于突發群體事件受傷后PTSD的發生率41.4%[7],低于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PTSD的發生率78.6%[8],與汶川地震9個月兩個極重災區PTSD的發生率接近[9],提示醫療問題造成的精神創傷可能與重大自然災害相當。本研究中,不同性別間PTSD的發生率無差異,與大多數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本研究樣本數量有限及醫療事故類型有關,需進一步研究。
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人格缺陷、社會支持不佳、家庭功能不良及一些主觀因素更易使受創傷者罹患PTSD[10]。社會支持可能具有緩沖負性應激反應的作用,可影響個體的應對策略,促進個體適應應激環境等;但是社會支持對應激事件的作用也并非都是積極的,如果支持不當或支持過度,也可能起到消極作用。而個體對客觀支持的理解、領悟也很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PTSD病人的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分、社會支持利用度分顯著低于非PTSD組,主觀支持分明顯高于非PTSD組,與金圭星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有學者認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12],因為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心理的現實作為實際的(中介)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展;而徐向東等[7]認為PTSD的發生與社會支持可能無關。PTSD病人對客觀支持的要求比較高,雖然能短時滿足得到的支持,但由于病人受自身個性特征、負性情緒、接受外部資源的能力等影響,造成社會支持利用度低,仍不能有效地幫助減輕PTSD 病人的痛苦,病人常常感到外界的幫助遠遠不夠。
防御機制是緩解內心痛苦、減少應激的中間機制,是自我應付本我的驅動、超我的壓力和外在現實的要求,是減輕和解除心理緊張,求得內心平衡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本研究結果顯示,PTSD病人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機制來應對生活事件,解決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所以病人的內心沖突不能得到很好解決,會把疾病及治療的結果看得比較嚴重,自我指導較差,對自己的得失不能正確評價,表現情緒低落、易激惹、焦慮等,甚至形成病態人格[13]。不成熟防御機制使用越多,PTSD病人的心身癥狀越嚴重,就醫的次數就越多,醫患關系就越難融洽。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醫療事故鑒定的病人中PTSD的發生率很高,增加了病人的病痛及治療費用,同時也造成醫療糾紛解決的難度。而PTSD的發生與社會支持、病人的不成熟防御機制等呈正相關,說明給予足夠的社會支持,對高危人群進行及時心理治療,對不成熟防御進行干預處理,改善病人的應對方式,提高他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可以有效減少PTSD的發生。
[1] 王麗穎,楊蘊萍.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一)[J]. 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 2004,31(1):32-35.
[2] 侯彩蘭,李凌江. 創傷后應激障礙和人格特征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6,20(4):256-258.
[3] 楊智輝,王建平,謝偉,等. 蓄意創傷受害者的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應用心理學, 2006,12(2):161-167.
[4] 楊艷芳,葉運莉,李婷,等. 汶川大地震重災區中學生震后心理狀況[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10,44(2):134-139.
[5] BLANCHARD E B, JONES-ALEXANDER J, BUCKLEY T C,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TSD checklist (PCL)[J]. Behav Res Ther, 1996,34(8):669-673.
[6] 肖水源,路敦躍.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 1999:127-130.
[7] 徐向東,呂淑云,夏葉玲,等. 突發群體事件受傷者創傷后應激障礙與暴露時間及社會支持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26(5):352-356.
[8] 徐唯,董紅斌,胡剛,等. 爆炸事故幸存者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影響因素[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5,19(2):88-90.
[9] 馬寧,何鳴,梁光明,等. 震后9個月部分受災群眾精神痛苦現況調查[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0,24(7):509-514.
[10]TRICKEY D, SIDDAWAY A P, MEISER-STEDMAN R,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Clin Psychol Rew, 2012,32:122-138.
[11]金圭星,王學義,王嵐,等. 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影響的研究[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13,46(1):50-51.
[12]王心蕊,畢書祝,孫軍,等. 水面艦艇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 齊魯醫學雜志, 2011,26(1):66-68.
[13]勞永志,趙素華,葉莉英,等. 物質依賴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防御方式分析[J]. 廣州醫藥, 2009,40(2):54-57.
(本文編輯 厲建強)
INFLUENCE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MALPRACTICE APPRAISING
LIANGJing,FANYong,MENGXiangjun
(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 Qingdao 266034,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fense styles of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malpractice appraising.MethodsPTSD Check list-Civilian Version,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defense styles questionnaire (DSQ) were applied to survey 151 patients with PTSD involved in malpractice appraising.ResultsThe prevalence of PTSD was 21.19% in the patients involv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women and men (P>0.05). In PTSD group, the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score of the objective support and availa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n-PTSD group (t=2.02-2.84;P<0.05,0.01), but the subjective support was higher than the non-PTSD group (t=3.16,P<0.05). PTSD patients used more 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s and conceal factor than non-PTSD (t=2.09,2.17;P<0.05).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PTSD in malpractice appraising was high with no sex differences. Social support and defense sty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PTSD.
stress disorders, post-traumatic; social support; defense mechanisms
2014-05-23;
2014-10-27
梁靜(1983-)女,碩士研究生。
孟祥軍(1972-),男,碩士,副主任醫師。
R896
A
1008-0341(2015)02-0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