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霞,崔建,周嫣紅,王琳,權琳,陳海燕
(1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乳腺中心,山東 青島 266071; 2 膠州市心理康復醫院; 3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普外科)
?
應用路徑式管理對結腸造口病人實施延續護理的效果
楊東霞1,崔建1,周嫣紅2,王琳3,權琳3,陳海燕3
(1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乳腺中心,山東 青島 266071; 2 膠州市心理康復醫院; 3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普外科)
目的 探討應用路徑式管理對結腸造口病人實施延續護理的效果。方法 將入選的51例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病人隨機分為試驗組(26例)和對照組(25例)。出院時建立造口病人聯系檔案,試驗組發放路徑式造口門診復診單,對其復診實行路徑式管理,對照組采用普通復診方式。兩組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及1年,運用DET評分系統對造口周圍皮膚進行量化評估。結果 干預前兩組造口周圍皮膚的健康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和1年試驗組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2.65~3.42,t=3.69~5.59,P<0.05)。結論 應用路徑式管理模式對造口病人實施延續護理,能增強造口病人自我護理的意識及技能,降低造口周圍皮膚并發癥發生的概率,提高生活質量。
結腸造口術;臨床路徑;手術后醫護;生活質量
隨著結直腸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逐年升高,低位直腸癌行Miles手術后需重建終身人工肛門的病人也越來越多。這些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及護理的時間有限,絕大部分的康復需要在院外進行。由于造口術后病人正常的排便習慣發生改變,且不能隨意控制,以及造口護理知識的缺乏及技能不到位所導致的造口周圍皮膚并發癥問題仍是給出院造口病人帶來痛苦的主要原因,而目前院外康復期造口病人的教育和回訪還很缺乏。因此,對造口病人加強出院后的延續護理是加速病人疾病康復、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討應用路徑式管理對造口病人實施延續護理的效果。
1.1研究對象
2011年5月—2012年5月,選擇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直腸癌Miles手術后結腸造口病人51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齡(51.28±6.44)歲。納入標準:直腸癌術后行單腔乙狀結腸或降結腸永久性造口;未合并嚴重其他器官疾病;精神狀況良好,語言溝通及理解力無障礙;家庭環境支持;術后恢復順利。排除標準:小腸或升結腸、橫結腸造口;造口旁疝;有嚴重全身系統疾病;腫瘤未完全切除;語言溝通及理解力受限;病人本人或家屬不具備復診條件。將符合標準的術后造口病人隨機分為試驗組(26例)和對照組(25例)。
1.2研究工具
1.2.1DET評分系統 采用國際造口師協會推薦的DET評分系統[1]對病人造口周圍皮膚情況進行量化評估。病人取坐位或平臥位,按常規揭除造口袋后,檢查造口周圍的皮膚(不是造口黏膜),根據DET(D為變色,E為侵蝕,T為組織增生)3種癥狀的描述,評估該部位皮膚。依據每種癥狀受影響的皮膚面積大小分別計0~3分,嚴重程度計0~2分。然后將3種癥狀所得的單項分相加,即為DET總分(0~15分)。0分表示造口皮膚完好健康,DET評分增加說明皮膚損害的程度增加。
1.2.2造口病人路徑式復診單 將需要復診及研究的具體內容設計成表格,包括復診時間、復診路徑、病人基本信息、復診方式及內容、DET評分等。
1.3干預方法
1.3.1試驗組 病人出院當日給予出院指導,講解造口護理一般流程及注意事項,登記病人詳細信息及編號。發放路徑式造口門診復診單,一式兩份,一份交給病人或家屬,一份留作檔案。做好解釋工作,告知病人復診的目的、意義、時間、地點、造口門診位置、掛號方式及造口師聯系電話。每次復診,均由造口師邊講解邊給予造口護理演示,觀察造口周圍皮膚情況并給出DET評分,對評分大于0分的病人,列出問題逐一詢問,聽取病人及家屬描述,做好反饋,確定最可能的原因,根據文獻中不同原因的護理指導[2],分別給予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解決皮膚問題。使病人及家屬均能掌握造口日常護理流程,熟悉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增強病人自己動手管理造口的能力。下次復診繼續監測和重新評估,檢查造口周圍皮膚改善情況,形成良性反饋。同時,按照安排好的內容組織進行相應活動,不單純限于對病人皮膚管理,還包括對病人的心理調適、心理咨詢、飲食指導、功能鍛煉、康復教育等,指導病人平衡營養,加強鍛煉。復診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易于病人及家屬接受,如電話回訪、個體教育、各類知識講座、造口病人聯誼會等。
1.3.2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普通復診方式。病人出院當日給予出院指導,講解造口護理一般流程及注意事項,登記病人詳細信息及編號。告知病人術后3個月及1年于造口門診復診,如有異常或其他需要,可根據自身情況隨時復診或電話咨詢造口師。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病人在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和1年的DET評分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兩組干預前DE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干預后3個月和1年試驗組DET評分(無論是單項評分還是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2.65~3.42,t=3.69~5.59,P<0.05)。見表2、3。

表1 兩組干預前造口周圍皮膚DET評分

表2 兩組干預后3個月造口周圍皮膚DET評分
與對照組比較,*t′=2.65~3.42,P<0.05。

表3 兩組干預后1年造口周圍皮膚DET評分
與對照組比較,*t=3.69~5.59,P<0.05。
3.1對造口病人實施延續護理的意義
延續護理是國際上自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護理模式[3]。延續護理能夠改善病人的健康結果,減少病人對急診的使用次數,降低病人再住院率[4]。對于造口病人來說,他們的境遇與其他手術后病人相比是比較特殊的。術后造口病人在心理及生理上均受到嚴重打擊,極需要他人關心和幫助,更需要有專業知識的護理人員的指導和治療[5-6]。出院后如何進行有效的家庭護理,如何選擇合適的造口袋以避免造口周圍皮膚并發癥的發生,如何繼續工作,如何扮演社會人的角色等,已成為困擾造口病人的難題。系統、有計劃地對造口病人實施延續護理,能使病人以良好心態接受生理功能改變的事實,增強造口自我護理的技能,提高生活質量,更好地回歸社會;同時,病人有計劃的復診,也使造口師工作流程更細化,減少資源的浪費,方便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3.2路徑式管理應用于造口病人延續護理的優勢
臨床路徑式管理是根據絕大多數病人的普遍情況來設定的,它規范了造口師的治療流程,也使病人、家屬對治療流程一目了然,具有實用性和連續性,可對病人進行有效引導,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管理工具。現在已達成共識,造口病人對造口的適應大約需1年時間[7]。若病人不能重返患病前的社會生活狀態,包括以往的工作和社會活動狀態,則病人康復的機會大大減少[8]。在1年時間內,通過規律的護理行為,對造口出現的問題盡早采取相應措施,可避免問題進一步發展,同時使造口并發癥得到前饋控制,造口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得到及時的輔導與幫助,從而可提升生活質量[9],為遠期康復及下一步治療奠定良好基礎。
[1] MARTINS L, TAVERNELLI K, SERRANO J C. Introducing a peristomal skin assessment tool[J]. WCETJ, 2008,28:8.
[2] 王倫英,連方方,邱彩萍. 運用造口皮膚工具評估處理15例造口周圍皮膚問題的臨床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2):585-586.
[3] 徐建秀. 我國延續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 2012,12(9):18-19.
[4] 董玉靜,尚少梅,么莉,等. 國外延續性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 2012,12(9):20-23.
[5] 喻德洪. 現代肛腸外科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7:345-361.
[6] 楊東霞,周嫣紅,井衛華,等. 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護理中應用[J]. 齊魯醫學雜志, 2012,27(6):494-496.
[7] WADE B E. Colostomy patient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t 10 weeks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in districts which employed stoma-care nurses and districts which did not[J]. J Adv Nurs, 1990,15(11):1297-1304.
[8] 陳小紅. 健康教育路徑在直腸癌造口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8,2(6):123-124.
[9] 魏蘇艷,王曉鳳. 少數民族地區腸造口患者院外延續護理的方法與效果[J]. 護理管理雜志, 2012,112(8):599-601.
(本文編輯 馬偉平)
THE EFFECTS OF CONTINUEING NURSING ON COLOSTOMY PATIENTS USING PATH MANAGEMENT
YANGDongxia,CUIJian,ZHOUYanhong,WANGLin,QUANLin,CHENHaiyan
(Department of Breast Centr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71,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ath management on continueing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lostomy.MethodsFifty-one patients with colostomy after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who were randomized to experimental group (n=26) and control group (n=25). A file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patients on discharge for keeping in touch. For the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 outpatient follow-up single was provided to carry out path-management, and for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 normal further consultation was done. DET scoring system was appli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skin around the stoma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ree months as well as one year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Before intervention, the health condition of peristomal skin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regard to the score (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t′=2.65-3.42,t=3.69-5.59;P<0.05).ConclusionUsing nursing path management model to carry out continueing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lostomy can strengthen the patient’s self-care awareness and skills and lower the chance of complications of peristomal ski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olostomy; critical pathways; postoperative care; quality of life
2014-03-13;
2014-09-18
楊東霞(1978-),女,主管護師。
崔建(1983-),男,碩士。E-mail:zuijian2859@163.com。
R473
A
1008-0341(2015)02-02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