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永遠比不過的“別人家小孩”
記者 趙維莉
又要到一年一度的春節了,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對于不少同學來說卻是一種煎熬,因為他們很悲催地成了別人的陪襯品……許多平日里很少走動的親戚,這時候不知道都從哪里“冒”出來,而孩子就成了他們的永久話題,小時候我們要當著眾人的面背古詩、表演歌舞,現在就要比比成績、亮亮特長,于是“你看看人家孩子”諸如此類的話成了一些同學的心頭“恨”——我就是我,為什么要和別人比較?

對于陶沙來說,自從上了學以后,他就不太期待春節的到來——北京的表妹要回來了!倒不是他不歡迎她們一家,而是只要有表妹的地方,他似乎就成了“反面”教材。
其實,平日里他在大人的眼里還是很優秀的,去年他考上了一所不錯的省重點,并且成績處于班里前列,如果沒有意外考上一所理想大學也是手拿把掐的事兒,可是這一遇到北京的表妹,就顯得微不足道。表妹比陶沙小兩歲,按說還應該為中考做準備,可是天賦異稟的她現在已經是某所大學的少年班的成員,如果順利的話,等陶沙考大學的時候,人家就該大學畢業了……面對這樣的同輩人,陶沙表示“心累”,每每一說到表妹,不少家人就說“你看看人家……”可是,陶沙很想問問他們,你們有見過這位天才少女面對“西紅柿炒雞蛋”與“青椒炒肉”不知道如何選擇的猶豫嗎?
對于陶沙同學的困惑,我們的心理專家王穎老師表示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很多孩子從小就有一個‘敵人’——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小孩兒學習好、懂禮貌、不貪玩……簡直完美極了,在這個孩子的陪襯下,似乎我們做得再好也不夠優秀。”王老師指出,也許是因為中國家長喜歡比較,這種超完美的“別人家小孩”似乎無時無刻不出現在同學們的周圍,“其實同學們要理解,家長們提到這個小孩兒的初衷都是好的,甚至是理想化的,希望用別人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更加努力、奮進,只是這個方法有待商榷。”
對于青春期、出現叛逆心理的中學生來說,父母口中交口稱贊的“別人”只會激發他們的“敵視”情緒,對他們本身也形成了一種壓力,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心情,對他們的生活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的這種比較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可能會自暴自棄。
不過,家長們的說法、看法,同學們可能無法改變,面對這樣的比較,我們能不能避免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少受傷害呢?王老師表示,只要端正了自己的態度,大可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誠然,當自己的家長天天念叨別人的優秀、挑剔自己的不足時,任誰也會覺得難看、心里不是滋味,既然改變不了家長的做法,那么咱們不妨先從自己的態度開始做起。“等到下一次父母在說到別人的故事時,先別急著走開或是否認,不妨聽聽爸媽都說了對方的哪些優點,然后對照咱們自身的的不足,加以修正,這樣的努力會讓你有一天也足夠優秀。”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就是要虛心,王老師指出很多同學年輕氣盛,這一點讓大家充滿朝氣,但同時沖動也容易犯錯,靜下心、你會發現原來沒發現的風景,也會讓自己的性格變得穩重,值得信賴。
也有同學說,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是還是做不到爸媽嘴里“別人家孩子”的成績,總覺得有點灰心,王老師建議大家不妨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弱點啊?“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家長們都希望用別人的優點來鼓勵你,卻很可能會忽視你的長處,所以同學們不妨多和家長們交流,把自己獨到的一面多多展示一下。”王老師指出,沒有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同時他們也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期望,總希望你可以更好一點,所以在家長的面前你就不要太謙虛,盡情地展示自己,讓家長看到你的與眾不同,讓他們為你感到驕傲。
要學會自我欣賞,就算別人再優秀也不要因此而悲觀,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優秀,也要用欣賞的眼光來發現自己的優點。“因為家長的挑剔,很多同學可能會多少對家長存在一定的防備心理,不如放下這道防備,去相信、依賴他們,與他們多多探討,讓他們幫助自己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總之,話是別人說的,路是自己走的,與其讓一些不相干的比較毀了自己的好心情,不妨把這份嫉妒的精力多多放在發揮自己的長處上。如果因為別人的優秀打擊到自己,多得不償失?多多欣賞自己的優點,修正自己的不足,你就會是最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