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每逢重要節日放七天假
人都關心的“大事兒”,那就是新的一年各個假期是如何安排的。從原來的三個小長假,到現在的各種長長短短讓人眼花繚亂的假期,在官方說法正式出臺之前,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其實,我國早在宋代就有了小長假的雛形,那時的人們可享受的各類節日也不少。


宋代統一后,大力發展經濟,社會繁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正是因為有了好的社會環境,宋代執政者也更體恤公務人員,對于他們的假期訴求,安排得十分周到和細膩。
宋代沿襲唐代的旬假制,也就如今天我們的星期天。只是那時是十日一休,一般放在每旬之末,每月休三天而已。
太祖開寶元年,宋廷規定每遇旬假,皇帝不登殿視事,賜百官休沐一天。“每旬唯以晦日休務”,即每月的十日、二十日或二十九日(小月)休假??梢娔菚r不僅注意公務人員的休息,更說明當時已經很注意個人衛生和形象了。每月專門放假三天,讓官員沐浴洗澡。
但是這種旬假,也有例外或特殊情況,就不知不覺被剝奪了。仁宗康定元年(1040)二月,因西夏主元昊叛亂,邊防吃緊,仁宗下詔命令: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三司,只有到大節日、大忌日才放假一天,其他的小節日、旬假都要來“上班”。這一聲令下,百官只得暫停旬假,全力以赴干公事。這樣也不是法子,官員們得不到休息,勢必影響公干。同年六月,翰林學士丁度看到了這個問題,上疏仁宗提出為了安定人心,建議休假照常,這也讓敵人探不清自己色深淺,仁宗也許感覺著有道理,又決定恢復了旬假。到宋寧宗時,以法規的形式把這些節假固定下來,在其出臺的《慶元條法事類》“節假”中規定,每旬放假一天。
在宋代,最重要的節日要算歲節、寒食和冬至了,宋廷規定各放七天假,其中休務五天。歲節就是元旦,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歲節是一年之首,大家都要奔走相慶,由此看來,那時的歲節應該像今天的春節那么隆重。每年四月四日的寒食節,這天禁煙火,吃冷食,那時的活動還有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鉤、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后來逐步與清明節合并了。而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叩拜。由此看來,在封建社會的宋代,這三個節日當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宋廷給百官放了長假,就像我們今天的春節和國慶一樣,也長達七天。
另外,圣節、上元、中元各三天,休務一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端午)、重陽、立春、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放假一天。夏至、臘日,各放假三天。諸大祀,皆假一日。
這里的“假”日是指在京的官員免予朝參,“休務”是指各級官署停止辦公。此后,宋朝也會根據實際情況不同來增減節假日的安排。宋真宗時,規定每年大祀、忌日前一日,皇帝均不坐殿,即在京官員免予朝參,亦即放朝假。元日、冬至、寒食仍各放假七日,圣節、元夕等放假皆依舊例。新增了天慶節、先天節、圣節,各放假五日;天祺節、天貺節各放假一日。后來又建立了天慶節和天禎節、天貺節;五年建立了先天節和降圣節,規定各休假五日。慶歷六年十二月,規定三元節即上元、中元、下元以及夏至、臘日也是要放假的,原來每逢夏至和臘日官員只放三天朝假,且休務,官員實際真正享受了假期。
宋代的國忌,是指由朝廷特定的本朝先帝、先后逝世紀念日。國忌分為大忌和小忌兩種,最早是由宋太祖追尊先祖而開始實行的。除其父宣祖為大忌,其他追尊的先祖均為小忌。后來,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母親杜太后逝世后,下詔以其六月二日忌日為大忌。自此以后,凡皇帝和皇后死后,皆由新皇帝將其忌辰立為大忌。
此外,國忌還分為雙忌和單忌,單忌是一天只有一位先帝或先后的忌辰,雙忌則同一天有兩個以上的先帝或先后的忌辰。宋太祖初次立國忌日規定,凡逢其日,不單要停止公務,而且還要禁止娛樂,而且群臣還要到佛寺上香祭拜。逢大忌,中書門下的官員全部參加紀念活動,逢小忌,輪派一名官員去佛寺燒香修齋,全國都是如此。同時,規定大忌之前一日,皇帝不坐殿視事,在京官員即放朝假。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