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孟勝男 張鑫 喬佳君 高倩雯 劉曉燕
?
中藥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研究進展
王洋 孟勝男 張鑫 喬佳君 高倩雯 劉曉燕
腸道菌群是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腸道菌群失常也是導致許多疾病發病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中醫藥在調節腸道菌群失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脾胃氣虛、熱毒熾盛、食滯胃脘是腸道菌群失調辨證的主要證型。因此,在治療上針對不同證型的表現,分別以補虛藥,清熱藥,消食導滯藥予以治療,往往可以有效地調節腸道的菌群,對于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的病癥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腸道菌群; 菌群失調; 中藥
菌群失調是指由各種因素導致正常菌群中菌種間的比例或數量失調,使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生理性組合轉變為病理性組合,從而引發感染。近年來,抗生素的過分使用使得腸道菌群失調日益嚴重。目前,對腸道菌群的調整手段主要有兩種[1],活菌補菌(即益生菌補菌)和自身腸道菌增殖(即益生元補菌)。活菌補菌從目前水平來看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如定植力弱、活菌存活率低、胃酸殺滅作用等都是尚待解決的問題[2]。相關資料顯示,多種中藥及復方具有很好的促進腸道菌增殖的益生元樣作用,同時有著很好的雙向調節作用。為方便中醫臨床醫生了解中藥對于腸道菌群失調的治療,本文現根據中醫功效將部分有效調節腸道菌群的中藥及復方分類介紹如下。
補虛類藥物是指以補虛扶弱,糾正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為主要功效,常用來治療中醫辨證為虛證的藥物。中醫的虛證主要臨床表現有精神萎靡、體倦乏力、面白脈弱等,這與腸道菌群失調后長期消化不良后的表現不謀而合。具體來說,補虛藥分補氣藥、補陽藥、補血藥、補陰藥四類。據報道,多種補虛類中藥都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的益生元樣作用。作為良好的微生態調節劑,可起到益生元作用的中藥,與益生菌合用可達到合生元的效果;與抗生素合用,可起到邊抗邊調的作用,應用前景廣闊[3]。
補氣類代表藥物黃芪,甘、微溫,善補氣升陽,臨床常用以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癥。梁金花等[4]使用黃芪的提取物黃芪多糖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進行治療時發現,黃芪多糖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的升高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可以降低腸桿菌、腸球菌的數量,且作用優于麗珠腸樂(常用的活菌制劑)。蘇亞娟等[5]在補陽類藥物鎖陽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證明鎖陽作為微生態調節劑能調整腸道菌群,扶植以雙歧桿菌、乳桿菌為主的專性厭氧菌,具有控制兼性厭氧菌如大腸埃希菌腸道易位的功能。通過其抑制腸道有害菌的繁殖,使腸道氨及內毒素的產生減少,從而促進血液中氨轉移到腸腔而排出體外,這對于治療高血氨所誘發的肝性腦病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
在補虛類的復方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對常用方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發現,補脾益氣類方劑具有很好的效果。脾虛證是中醫臨床常見證候,包括脾氣虛、脾陰虛、脾陽虛及脾虛兼證等多種證型,其中脾氣虛證為脾胃功能失調最基本、最常見的病理變化,主要以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為主,并伴有全身性氣虛表現。研究表明,脾氣虛證是反映機體脾胃生理機能不足的綜合征[6],與腸道菌群的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7-9],孫巍[10]在對腸道菌群失調小鼠的治療中研究發現,補中益氣湯對于鹽酸林可林霉素每天100 mg灌胃造成的小鼠腸道菌群紊亂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小鼠在灌注1.5 mL補中益氣湯3天后腸球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顯著升高,數量接近正常水平。來源于《太平惠民合劑局方》的四君子湯,常用于治療脾胃氣虛證,是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本方,后世眾多補脾益氣方劑多從此方衍化而來[11]。孟良艷等[12]在腹腔注射利血平構建的腸道菌群失調大鼠的治療中發現,四君子湯連續10天灌胃給藥后,乳桿菌的比例從7%增加到27%,腸球菌屬的比例由1%至13%,腸道菌群多樣性均明顯比自然恢復組增加,顯示出四君子湯很好的調節作用。同時,在對四君子湯加味的研究中發現,多種補氣行氣類藥物如山藥、陳皮、枳實加味的四君子湯對腸道菌群的恢復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13-15],也提示同為腸道菌群失調,但在復雜癥狀下,中醫辨證治療將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無論是臨床表現,還是應用中醫常用的“以方測證”理論,都不難發現中醫辨證中的脾氣虛與腸道菌群失調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但在對不同實驗的對比后可以發現,腸道菌群失調現象的出現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如潰瘍性結腸炎、肝硬化,鹽酸林可霉素、利血平過量應用等,而通過對腸道菌群的調節,相關疾病癥狀又有了很好的改善,這種多因一效的情況與中醫學常用的病因病機學觀點不謀而合,即同一病理機制下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但只要對其基本病機進行治療,那么多種癥候都將得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彭穎等人的實驗不但證明了補益類方藥對腸道菌群的調整作用,也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待后人做進一步研究。
清熱類藥物是指以清里熱為主要功效,常用來治療里熱證的藥物。腸道菌群失調中的細菌縱向轉移即正常菌群從原定位向腸黏膜深處轉移[16],所導致的黏膜充血、水腫與炎癥,及細菌經淋巴、血液致淋巴結、肝脾、腹膜及全身感染,所表現出的發熱、紅腫、腹瀉等癥與中醫辨證的熱證癥狀相似。因此,相關人員對常用的清熱類藥物及方劑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為常用清熱解毒類藥物。楊春佳等[17]在金銀花對膽道梗阻造成的腸道菌群失調大鼠的治療中發現,金銀花水提取物能夠顯著提高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菌量,降低大腸桿菌菌量,控制腸道細菌易位。在與金銀花中藥功效相似的山銀花的研究中,姚小華等[18]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頭孢曲松鈉灌服造成菌群失衡小鼠的恢復中,10%山銀花高劑量組乳桿菌、類桿菌、韋榮球菌和雙歧桿菌基本恢復正常,大豆低聚糖組韋榮球菌基本恢復正常,優桿菌、類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在復方研究方面,石學魁等[19]研究發現,五味消毒飲對鹽酸林可霉素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小鼠腹瀉癥狀有明顯的改善,病變的腸黏膜愈合加快,同時腸桿菌、腸球菌、乳桿菌、雙歧桿菌菌數明顯增加,說明五味消毒飲有扶植正常菌群生長和調整菌群失調的作用,且能促進發生病變的腸黏膜愈合。
清熱藥物對于腸道菌群的治療不但體現在腸道菌群的扶植方面,還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解熱作用。如金銀花中所含有的綠原酸化合物等成分對多種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21],其水煎劑有良好的退熱作用[22]。因此,清熱類藥物對治療腸道菌群失調所導致的發熱和炎癥有著標本兼治的效果。
消食類藥物是指以消化食積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飲食積滯的藥物。腸道菌群失調往往伴隨著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思飲食的消化不良癥狀,相關研究者在消食藥的研究中發現多種消食藥對腸道菌群失調有著很好的調理效果。
郭麗雙等[23]在對神曲的研究中發現,使用中藥大黃煎劑給小鼠灌胃8天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病理模型,經神曲煎劑0.5 mL/次,1次/天灌胃治療6天后,雙歧桿菌、類桿菌水平較自然恢復組有明顯升高,同時可以降低腸桿菌、腸球菌的數量。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功效的砂仁在腸道菌群失調的治療中也顯示出了很好的效果,小鼠服用抗生素后,腸道菌群發生了明顯改變,腸道益生菌乳酸桿菌的數量明顯減少,而腸道致病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數量增加,并成為腸道主要菌群;經砂仁灌胃后的小鼠腸道中乳酸桿菌的數量再次恢復,成為優勢菌群,腸道菌群多樣性增加,小鼠狀態良好;而自然恢復組較砂仁組腸道菌群恢復不明顯[24]。
理氣消食常用于治療消化不良的復方制劑四磨湯,治療因抗生素灌胃造成的菌群失調小鼠,不但腸道菌群量大幅度增加,且腸道黏膜損傷修復比模型組好[25]。因此將消食類藥物應用于具有飲食積滯表現的腸道菌群失調治療中,將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除常用的補虛類、清熱類、消食類藥物外,多種其它類中藥及復方也對腸道菌群失調起著很好的調理作用。例如,收澀類藥物山茱萸,其多糖成分對采用鹽酸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菌群失調的模型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灌胃10天即可使腸桿菌、雙歧桿菌和乳桿菌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且體重恢復優于自然恢復組[26]。利水滲濕類藥物茯苓對菌群失調小鼠的pH值、細菌數目恢復也有著一定的作用[27]。由附片、白術、茵陳、丹參、赤芍、薏苡仁組成的溫陽解毒化瘀方在臨床應用中效果明顯,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對56例HBV相關性慢加亞急性肝衰竭早、中期患者的對比治療中發現,經溫陽解毒化瘀方治療的28位患者兩周后的腸道菌群發生明顯的改變,雙歧桿菌的菌落數增加,腸桿菌的菌落數下降,血清內毒素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有統計學意義[28]。
近年來,對于微生物學的中藥療法,經過眾多中西醫學者的不斷摸索,中醫藥微生態學這一新的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29]。腸道菌群失調及治療的研究方法日益成熟,諸多實驗雖建模方式不同,但最終都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并用藥物干預的方式進行調理,取得了上述一系列可喜成果。然而,雖然腸道菌群數都有所變化,但不同種類藥物的其他不同調理作用更應引起重視,如補益類藥物應用于腸道菌群治療不但可以使菌群得到改善,機體上諸如乏力倦怠等癥狀都會有很大的改善;清熱解毒類藥物的應用不但可以使有益菌增加,還可對于有害菌繁殖造成的的發熱有很好的降溫作用;消食類藥物還可改善消化不良的系列癥狀。
因此,必須認識到中醫治療疾病的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無論是傳統中醫,還是現代中醫都應該將疾病的診治建立在辨證的基礎之上,如果僅一味的尋求可以增菌減菌的藥物,立法不循寒熱,處方不問虛實,很難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通過相關研究不難發現,對于腸道菌群失調,中醫可辨證為脾胃氣虛、熱毒熾盛、濕熱內蘊等不同證型,對于不同證型的不同表現,分別以不同種類的藥物如補虛劑,清熱劑,健脾利水劑予以治療,往往可以取得全面調理的效果。何進香[30]在慢性肝病合并腸道菌群失調患者的治療中給予常規保肝降酶補液的同時,治療組加用生態制劑或乳果糖制劑,或配合中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或健脾益氣、通腑瀉下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楊春佳等[17]的研究中發現,金銀花與益生元合用效果優于金銀花或益生元單獨使用,這與中醫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不謀而合。因此,有理由相信對于腸道菌群失調的系統辨證分型與論治方案,將是未來研究的主要課題。
[1] 劉祥,余倩,裴曉芳,等.大豆低聚糖對腸道菌群結構調節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3,15(1):10-12.
[2] 周景欣.幾種益生元制劑對腸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D].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07.
[3] 盧林,楊景云,李丹紅.健脾滲濕湯對脾虛濕盛泄瀉患者腸道微生態及舌部菌群影響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7,19(5):342-346.
[4] 梁金花,鄭科文,孫立群.探討中藥黃芪多糖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腸道菌群失調的調整作用[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3,30(2):1-3.
[5] 蘇亞娟,楊景云,劉柱,等.納米鎖陽對肝性腦病腸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調整[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6,18(6):438-440.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局.中藥治療脾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J].中國醫藥學報,1988,8(5):391-392.
[7] 任平,夏天,李平,等.脾虛腹瀉患者腸道菌群的研究[J].中醫雜志,1992,(6):33-34.
[8] 吳三明,張萬岱.脾虛泄瀉患者腸道微生態學的初步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6,4(4):203-204.
[9] 江月斐,勞紹賢,鄺棗園,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脾胃濕熱證腸道菌群的變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3):218.
[10] 孫巍.淺談補中益氣湯在促進腸道益生菌生長中的作用[J].求醫問藥,2013,11(9):137-138.
[11] 楊佃會,彭偉.四君子湯[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31.
[12] 孟良艷,陳秀琴,石達友,等.四君子湯對脾虛大鼠腸道菌群多樣性的影響[J].畜牧獸醫學報,2013,44(12):2030-2045.
[13] 張燕,羅予.加昧四君子湯對小鼠腸道免疫功能調整作用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5):1181-1183.
[14] 樂拔群.四君子湯加味治療腸道菌群失調所致腹瀉23例[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1):4754.
[15] 楊利桃,李悅山,周毅.加味四君子湯對脾虛泄瀉大鼠腸道菌群及sIgA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45(12):85-87.
[16] 周殿元,潘令嘉.腸道菌群失調及治療進展[J].胃腸病學,2001,6(4):附2-4.
[17] 楊春佳,蘇德望,王躍生,等.金銀花對梗阻性黃疸大鼠腸道菌群失調的調整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4):3-9.
[18] 姚小華,唐立,高菲,等.山銀花對小鼠腸道菌群失衡的調節作用[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4,26(8):886-892.
[19] 石學魁,王雅賢,許惠玉,等.幾種中草藥水煎劑對小鼠腸道菌群的調整作用[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4,25(6):7-9.
[20] 孫延波,王云,關顯志,等.金銀花對口腔病原性微生物體外抑菌試驗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4):242-243.
[21] 馮延民,姜秋,趙玉春,等.金銀花對不同血清型變形鏈球菌的抑菌試驗研究[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6,22(2):150-151.
[22] 劉柏青,冀友朋,赫淑珍,等.北金銀花(金銀忍冬)研究綜述[J].吉林中醫藥,1992,(3):41-42.
[23] 郭麗雙,楊旭東,胡靜,等.中藥“神曲”對腸道菌群失調小鼠調整和保護作用的觀察[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5,17(3):174-177.
[24] 閆瑤,金美蘭,周磊,等.砂仁對抗生素所致腸道菌群失調小鼠調節作用的探討[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3,25(9):1040-1043.
[25] 楊翠珍,叢中笑,楊洪亮,等.四磨湯對小鼠腸道菌群失調的調整作用研究[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4):267-268.
[26] 王艷,楊靜,沈媛珍.山茱萸多糖調節小鼠腸道菌群失調的作用[J].華西藥學雜志,2014,29(4):390-392.
[27] 曹俊敏,楊雪靜,張偉珍.茯苓等4種中藥扶植實驗小鼠腸道正常菌群生長及其機理的初步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2):393-395.
[28] 朱文芳,孫克偉,陳斌,等.溫陽解毒化瘀方對HBV相關肝衰竭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4,24(4):214-216.
[29] 鄭靜,王剛.胃腸道微生態與中醫基礎理論[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30(1):10-11.
[30] 何進香.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肝病合并腸道菌群失調88例臨床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0):59.
(本文編輯:董歷華)
Review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alteration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WANGYang,MENGSheng-nan,ZHANGXin,etal.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LIUXiao-yan,E-mail:liuxy1088@sina.com
Intestinal flora as normal intestinal microbes in the human bo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keep healthy. However, it can also cause many diseases when there is intestinal flora alteration. In recent years, a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ing the 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toxic heat flourishing and food accumulation in stomach caused by indigestion are the main syndrome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linical effect are satisfied and intestinal flora adjusted validly by selectively usingChinese herbs with the function of reinforcing deficiency, clearing tonics or heat or promoting digestion.
Intestinal flora; Dysbacteriosis; Chinese medicine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310026035)
100029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王洋(本科生)、孟勝男(本科生)、張鑫(本科生)、喬佳君(本科生)、高倩雯(本科生)、劉曉燕]
王洋(1994- ),2012級在讀八年制本碩連讀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臨床。E-mail:bucmdoctorwang@sina.com
劉曉燕(1975- ),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藏象學說的理論及實驗研究。E-mail:liuxy1088@sina.com
R285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34
201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