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杜放光
時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搞好經營管理已成為企業共識。然而,現狀卻不樂觀,企業缺少法律人才,員工法律知識、實踐經驗很有限。若要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外借”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一借“外腦”,二借“外力”。
何謂“外腦”?譬如企業聘請的法律顧問。事實上,法律顧問早已有之,只是不少企業只習慣于有訴訟有糾紛時才用到。殊不知,除了打官司之外,法律顧問還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比如為員工講授法律知識,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講座,讓員工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要點。同時,還可結合精選案例,以案釋法,現場說法,通過專業詮釋和事實警醒,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借用“外腦”,不僅有益于快速學法懂法,也可為企業把好法治“閘門”。企業要養成經由法律顧問審查把關規章制度的習慣,并作為一道必經程序固化下來。針對企業運營中涉及的矛盾點,法律顧問要主動想點子,積極謀對策,運用法律手段破解難題,力爭將依法治企貫穿于全過程,落實到各環節。
“借智”的同時,企業還要善于“借力”。眾所周知,供電企業沒有執法權,對一些違規違法行為只能進行單一的規勸提醒,難以震懾和阻止違規違法行為。對于此類“燙手”的“山芋”,供電企業完全可以遇事找法,向外借力。比如,對于線下違章建筑,業主拒收安全隱患通知書的情形,可以請來司法公證員現場簽證,告知之后若仍不停止,供電企業可申請法院強制拆除;對于竊電和破壞電力設施行為,供電企業則可配合公安機關,采用技術偵破、蹲點伏擊等手段破獲,維護正當權益。
古語曰:智者,當借力而行。法治時代企業也必須精于此道。但借智也好,借力也罷,都不是目的,關鍵是通過“借”的過程,培養理念,掌握方法,鋪就法治“鋼軌”,從而確保企業生命之樹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