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梅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0)
中國盆景是用樹木、石頭等做材料,經過工藝師的精心加工和悉心修剪、種植或布置在盆中,打造出一個集中表現大自然優美景色的藝術品。 人們把盆景比喻成一幅立體的圖畫和無聲的詩篇。 稱“ 活的藝術品”,也有人把盆景比作“ 凝固的音樂”。 盆景以“ 小中見大”取勝。 它既是大自然的縮影,源于自然,勝于自然。所以樹木盆景“ 縮龍成寸”,山水盆景“ 縮地千里”。
隨著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在舊城改造過程中,一些傳統工藝正在不斷消失。 以前家家戶戶在陽臺上種植盆景花木的景象已經不存在了, 而盆景的一些造型技巧手法也很少有人知道,比如傳統的用棕絲攀扎的方法等,能夠熟練運用的人更是寥寥,再過一代人,一些傳統的技巧手法很有可能就會消失。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盆景工藝者的年齡比較偏大,通過調查顯示,熟悉盆景技巧的工藝者的年齡平均在55 歲之上,缺乏繼承人,盆景工藝總體情況呈現出衰退趨勢。
( 2)盆景傳統工藝有一部分正在迅速消失。 盆景主要是根據各種植物的生長特性,采用“ 以剪為主,以扎為輔”的方法“ 粗扎細剪”,對盆景植物進行修理造型和長久養護管理。 棕絲攀扎的方法即先用棕絲將主枝進行定位, 再用扎片或略微攀扎的方法造型再進行適宜的修剪。 并且棕絲顏色比較深,與樹皮顏色幾乎相近,而且不會出現伸縮和腐爛現象,顯得非常美觀協調,可以直接用于展覽。 但棕絲攀扎造型的技術要求比較高,難度也要比金屬絲大,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盆景技術要求的水平之高。 隨著老一輩的盆景藝術大師及傳人相繼過世,有些盆景傳統技法,如棕絲攀扎法等正在慢慢消失,能夠掌握盆景造型技法的人越來越少,此外受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侵蝕和影響,大多盆景創作者更弦易轍,將棕絲攀扎改為金屬絲攀扎,或直接參照國外的盆景造型方法, 而本土的盆景那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工藝技巧正在逐漸消失。
( 3)掌握盆景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雖然從事盆景的人數很多,但相對比較分散,且技藝水平高低不齊,缺乏繼承人,總體呈現衰落之勢。 從事專業盆景工作的人員較少,而且大多只是重視養護、忽視創作。 從事民間協會的盆景工作人員則大多為兼職或愛好,多以修身養性為目的,很少以盆景作為營生的事業。 民間的盆景園大多數都隨著園主的老去或過世而荒廢。
( 4)還有諸多因素制約盆景的發展。 比如場地的問題、經濟效益低、文化底蘊等。 以前我國是個文人墨客眾多的國家,許多文人愿意直接參與盆景制作, 許多工匠也傾向人文, 受文人詩詞、吳門畫派及我國園林藝術的影響,不僅在造型構圖上進行創作,而且重視強調神韻意境,咫尺小盆,都能充滿詩情畫意,但現在有文化又能潛心做盆景的人越來越少。
生產性保護是指要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制做過程中,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于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對文化產品保護的方式。 盆景具有可生產性、商品性、藝術性等諸多特點。
文化部也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提出過保護意見,提出了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調查研究與整體規劃,并編制了行動計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納入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中。 重點培育一批示范基地,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探索,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帶頭作用。 這為盆景技藝的生產指明了方向并有效保護了盆景技藝的生產性。
目前我國的盆景主要有公有和民營兩大格局體系,公有和民營的盆景園分散在各個地域,各自為營,并沒有形成像刺繡有鎮湖一條街那樣別具規模的效應。 因此建議政府建立一個專門的盆景技藝傳承基地或盆景產業園區。 ①可以建立專門的盆景技藝傳承基地、盆景植物繁育基地和盆景博物館,這樣不僅可提高地區建設的品質,增添城市文化內涵,改變現有的社會景象。 ②可以延續歷史文脈,營造歷史氛圍,又可以提高盆景產業區的文化品味。 ③可以利用民間力量,合理保護盆景的生存發展空間,由政府統一規劃調整, 在建設盆景產業區中建設以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民間的盆景藝人為主的盆景區。 這樣,即可以為開展盆景資料收集整理、盆景技藝的傳承、技藝的交流、優秀作品展覽及生產銷售提供平臺,大力弘揚盆景的傳統技法及文化內涵,同時也解決個人場地的問題。 ④可以把盆景產業區作為城市一項重點旅游業的項目建設,還可以促進旅游的多方面發展,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并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我們可以借鑒日本成功的經驗,日本盆景又稱為盆栽藝術,并作為國粹加以保護的。政府在大宮縣建立了盆景村, 這個盆景園從開始的一家發展到十多家,形成了當地一個國際知名的旅游景點,每年接待的國內外游客成上百萬。 每家盆景園既展覽又經營、銷售盆景并講授盆景文化方面的知識,這種方式既保護了日本盆栽產業的發展,也將盆景技藝有效傳承,現在有的園子已傳承到第四代。
文化部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文件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一種保護方式,都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而生產性保護就是為了傳承,為了保存傳統工藝流程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因此,要把培養盆景技藝傳承人作為重點,敢于大膽創新,在原來傳承人傳授徒弟的基礎上,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學徒制,打破我國人才培養的瓶頸。 傳統的學徒制是一種在盆景實際生產過程中主要由繼承者以言傳身教作為主要培養學徒的方式, 現代學徒制則是將傳統學徒制與學校教育制度相組合的方式,大多數歐盟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符合新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的國家現代學徒制系統。 我們以政府為主導、 盆景行業做指導、傳承人積極參與,參照職業技術院校的相關專業,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有技術特色的培訓機制。 生產性保護的核心是為了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我國盆景工藝在傳承方式上過于單一,傳承的人數也相對較少。 因此,一方面要發揮盆景工藝者的創新才能, 另一方面還要多與旅游等專業相結合吸取其先進的人才培養方式,真正實現盆景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不斷擴大培養,制定出完整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建立盆景技藝傳承的基地和完善的傳承制度,鼓勵盆景從業人員還要多讀詩詞、多看優秀書畫及其理論,提高文化素養,造就一批既有文化底蘊又有實踐操作技能的盆景技藝傳承人。
盆景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作為花卉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個別地區的盆景已發展成相對獨立的產業,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 此外盆景主要講究美感, 要能夠很好地闡釋文化內涵,是具有內涵的一項精神文化財產。 在人們將物質消費慢慢轉向了文化消費,盆景無疑是一項最具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由于生活的方式、空間的改變,盆景的發展確實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扶持。
[1]劉傳剛.中國動勢盆景的制作技藝( 一)[J].花木盆景( 盆景賞石),2015( 08).
[2]馮連生.中國動勢盆景的制作技藝( 二)[J].花木盆景( 盆景賞石),2015( 09).
[3]任培華.野生芙蓉菊盆景造型技藝的應用研究[J].北京農業,201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