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汪飛賀春雄劉靜
(1.延安市技術轉移中心 陜西 延安 716000 2.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 陜西 延安 716000 3.延安市治溝造地領導小組辦公室 陜西 延安 716000)
黃土丘陵溝壑區切削坡面植被恢復關鍵技術研究
李軍1汪飛2賀春雄3劉靜3
(1.延安市技術轉移中心 陜西 延安 716000 2.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 陜西 延安 716000 3.延安市治溝造地領導小組辦公室 陜西 延安 716000)
現階段為了能夠緩解環境問題,我國越來越重視植被的種植與恢復工作的實施。尤其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切削坡面的植被恢復方面的關鍵技術的實施極為重要。本文根據某省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區地形地貌出現的嚴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分析,對該地區植被恢復和重建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原則以及所使用的關進技術進行了研究,從而確保黃土丘陵溝壑區切削坡面植被恢復更加有效。
黃土;切削坡面;丘陵溝壑;植被;關鍵技術
一般而言,黃土丘陵溝壑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河南省中西部地區,該地區是我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所在地。但是由于現階段人類的不斷發展,長期毀林開荒,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同時黃土丘陵溝壑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如該地區的原生植被減少、溝壑縱橫,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注入到黃河當中,這給黃河帶來了一定的威脅,更加影響水庫的蓄水與泄洪的能力。為此,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植被恢復與重建工作的實施,以實現強化生態安全的目的。
對黃土丘陵溝壑區自然概況的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即:
(1)在地形地貌方面,黃土丘陵溝壑區會長期的承受水蝕的壓力,加之地形破碎,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另外,黃土覆蓋石質丘陵,上坡上部被黃圖覆蓋,通常山坡上部被黃土覆蓋,下部的基巖被裸露;部分山頂也有巖石露出,下部黃土覆蓋嚴重。中所周知,一般地表被黃土覆蓋,那么地表會很破碎,水土流失也比較嚴重,同時交容易出現水旱災害。
(2)在水土流失問題方面,對于生態環境建設而言,黃土丘陵溝壑區是建設的關鍵部分與重點,但同時也是難點所在。境內的黃土分布極為廣泛,地形不規整,甚至破碎,溝壑縱橫,植被嚴重的退化[1]。加之該地區的降水量比較少,并且都是以暴雨形式出現,出現了水土流失和干旱現象并存的問題,這便增加了植被恢復的難度。另外,在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時最為突出的問題,為此要完成植被恢復工作,便需要控制土壤侵蝕問題,從而有效的防止出現水土流失問題,為國土安全提供保障。
實踐表明,黃土丘陵溝壑區切削坡面植被恢復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生態、經濟效益兼顧的原則。眾所周知,黃土丘陵溝壑區切削坡面植被恢復屬于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同時該項工程也是一項富民的工程,該工程的最終目標為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問題和環境治理問題之間的矛盾展開有效的解決,從而確保區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在整個恢復過程中,黃土丘陵溝壑區的生態治理一定要將資源優化配置與生態優化作為基礎,為此,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原則極為重要,這關系著是否能夠有效完成植被恢復工作。在整個過程中,造林樹種需要盡量的選擇適應性強的、生長速度快的、利用價值高的鄉土樹種;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的發展林果、林藥以及林檎等多種符合經營類型,最大限度的為植被恢復提供保障。
(2)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由于該地區的黃土丘陵溝壑地貌比較多,土壤類型種類也比較多,加之有限的水資源,使得該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立地環境[3]。為此,要恢復該地的植被,便需要按照不同的類型進行樹種配置,堅持適地適種的原則,這是重建與恢復植被的重要原則所在。除此之外,還需要充分的利用地帶性植物恢復與重建森林植被的方式進行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還需要逐漸的引進一些中旱生與中生伴生樹種,例如蒙椴樹種等,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促進天然更新,還能夠使其形成混交林。
要有效恢復黃土丘陵溝壑地區的植被,便需要融入一些關鍵的技術,關鍵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即:
(1)對地形進行劃分,并選擇與地形相適應的造林樹種。將影響林木生長的主導因子與不同立地條件作為基礎,來確定不同樹種的生長情況,并且展開立地質量的評價,以此進行立地類型的劃分,最終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確保其成活率,并且形成良好的造林環境。
(2)合理的設計造林模式,進行科學的栽植管理工作。依據所選定的主要恢復重建樹種,與各種樹種的生物特性,在不斷的研究與調查的基礎之上,設計造林的類型,從而為林業生產創建良好的條件。
(3)還需要合理的配置水土保持林體系。這一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營造水土保持林,對水土保持林體系進行合理的配置,這是防治出現水土流失問題的重要措施所在,同時也是植被恢復與重建生態環境的重要任務所在[4]。這與劉曉燕,楊勝天,金雙彥等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大空間尺度林草植被減沙計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的觀點極為相似。依據該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研究水土流失的規律,依據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不斷建設水土保持林體系。一般而言,水土保持林體系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即:
①分水嶺防護林體系。分水嶺屬于徑流的源地所在,該地區具有嚴重的風蝕水蝕的現象。之所以營造防護林,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徑流起源,從而有效的防治出現風蝕水蝕的現象。其基本形式表示為:沿著分水嶺帶狀進行造林,并且選擇樹種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具有良好抗風蝕能力與耐干旱能力的樹種,例如可以選擇油松等。
②護坡林體系。實際上,在梁頂一下、侵蝕溝以上的廣大坡面地區是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帶。該地區的凸形斜坡侵蝕也比較嚴重,具有較差的水肥條件,因此應該在此地營造喬灌混交林;對于凹形斜坡而言,該地區的水分較為充足,那么可以在此地營造果樹林、速生豐禪產林等;對于直線斜坡地區而言,則需要以喬木為主,在此地區營造喬灌混交林,以保持該地區的水分等。
③侵蝕溝防護林體系。該地區是水土流失量最大的地區,同時危害程度也最高[5]。一般而言,侵蝕溝主要由溝頭、溝坡以及溝底三個重要部分構成。因此,對于這三個重要分布需要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如對溝頭需要控制器不斷的擴張前進、防止溝坡出現崩塌的現象,確保谷底有充足的屬自愿等等。
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①分析了黃土丘陵溝壑區自然概況;②分析了黃土丘陵溝壑區切削坡面植被恢復所堅持的原則;③分析了黃土丘陵溝壑區切削坡面植被恢復關鍵技術。通過分析明確,由于現階段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向自然索取量逐漸增加,價值毀林現象的不斷出現,導致黃土丘陵溝壑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嚴重等。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改善與環節這一問題,重建與恢復黃土丘陵溝壑地區的植被成為了重要任務所在。在重建與恢復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堅持相應的原則,并且要因地制宜,確保恢復與重建的合理性,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楊 泓.甘肅省高等級公路綠地植被恢復技術[D].蘭州大學,2008(12):45~78.
[2]霍貴中.檸條在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建設中的示范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4(3):36~37.
[3]鄭曉敏.河南黃土丘陵溝壑區植被恢復重建原則與關鍵技術措施初探[J].河南林業科技,2009,29(4):46~48.
[4]劉曉燕,楊勝天,金雙彥,等.黃土丘陵溝壑區大空間尺度林草植被減沙計算方法研究[J].水利學報,2014(2):135~141.
[5]劉詠梅,汪步惟,李京忠,等.黃土丘陵溝壑區枯枝落葉層和土壤的光譜差異特征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5(2):147~154.
X171.4
A
1005-7897(2015)12-0086-02
2015-12-11
李軍(1962-),男,高級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微生物工作,任延安市技術轉移中心主任。
汪飛(1980-),男,本科,主要從事微生物工作,任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賀春雄(1965-),男,高級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治溝造地工作。
劉靜(1987-),女,研究生,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治溝造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