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毅
(遵義市桐梓縣交通運輸局)
桐梓縣羊磴至藻渡公路建設工程K0+000~K15+420段起于羊蹬鎮,止于坡渡鎮藻渡,途經羊蹬鎮的羊巖村等村,該段路線全長15.42 km。本著線形順暢、標準適度、節約用地、繞避集鎮、村寨,盡量利用原有公路、縮短里程和節約投資等原則鋪設線路。主要工程數量如下:清坍方4 350 m3;排水工程及防護工程6 285.78 m3;軟基挖換876 m3;涵洞30 m;瀝青混合料路面85 661 m2安保(警示墩)3 168個。
按四級公路標準設計,路基寬按原路基寬度。路面結構層:(1)K0+000~K3+000段為15 cm片石補強層+8 cm的填隙碎石底基層+18 cm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4 cm的瀝青混合料面層;(2)K3+000~K6+400、K13+420~K15+420兩段為8 cm的填隙碎石底基層+18 cm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4 cm的瀝青混合料面層;(3)K6+400~K6+480段是長塘口大橋(原路面保持不變);(4)K6+480~K13+340段為8 cm的填隙碎石底基層+22 cm的級配碎石基層+4 cm的瀝青混合料面層;(5)K13+340~K13+420段是坡渡大橋(原路面保持不變)。
首先,根據四級公路標準設計清除路基兩邊各段填、挖區障礙物清除的廢物應隨清、隨運,此項采用機械作業為主,人工為輔,均按業主指定的棄土場堆棄。不能長留施工區以免占據工作面及廢棄物受雨的浸泡。
工程技術人員在路基施工前,要對路基施工設計意圖、施工技術規范有所熟悉,定出施測方案,得到現場技術負責人批準后,方可進行施測放樣。在施工中對所有樁位及控制樁(網)要進行有效的保護,以利維護,指導正常施工。
根據現場實情,采用綜合機械作業分段施工,在各分段作業區(點)上,以主要機械作業運行為主,配置輔助機械協調。分別應用挖運、裝運、推運,整平碾壓等平行交叉流水作業的方法。施工前應建立臨時防、排水系統。無論挖區或填區在施工中保持一定的利水坡度,杜絕凹凸與積水現象。
本工程清坍方4 350 m3;排水工程及防護工程6 285.78 m3;軟基挖換876 m3,其中挖方工程量大,路基挖方根據不同土質掌握好壓縮預留量,按測定的標高控制施工。除一部分土方用于填方外其余土方全部外運,外運至甲方指定地點。路塹開挖時處理好防、排水,并做到合理的調配及棄運。開挖時必須按橫斷面自上而下,依照設計邊坡層進行,防止因開挖不當導致塌方,對于開挖,要有效地擴大工作面,分段進行,以利提高生產效率,保證施工安全。路塹開挖因本段開挖深度不大,因此采用單層橫挖法,工程具體作業中選用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自卸車,使它們相互協調,最大限度地發揮機械施工的效率。
按根據填筑壓實試驗段所確定的工藝參數,嚴格控制分層厚度,地形起伏時由低處分層填筑,由兩邊向中心填筑,以方便機械壓實作業,保證路堤全斷面的壓實度一致,竣工時刷坡整平。開始碾壓時,先用小噸位光輪壓路機對松鋪土表面預壓,然后再用大噸位振動壓路機碾壓。碾壓施工中,壓路機往返行駛的輪跡必須重疊一部分,光輪壓路機重疊1/2輪寬,振動壓路機重疊40~50 cm,相臨兩區段縱向重疊2.0 m。壓實作業做到無偏壓、無死角、碾壓均勻。
路基填筑完畢后,進行路基修整,測量檢查路床的中心和標高以及路基寬度、邊坡坡度及排水系統。路基邊坡修整、清削后,應達到質量檢驗標準。
為了防止路基病害,保證路基穩定,改善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根據沿線氣候、水文、地形、地質條件及筑路材料的分布情況等采用了擋土墻、護肩防護等工程防護措施。
在挖方邊坡段,對于土質松散、強風化巖石等不穩定的邊坡地段采用放緩邊坡、設置必要的路塹墻以支擋土體;對于風化嚴重的巖石深挖方路段,采用護面墻進行邊坡防護方地段,對于橫坡較陡、填方邊坡伸出較遠,且路基壓實困難欠穩定或橋臺與路基結合部地段,采用仰斜式路肩擋土墻防護。
擋土墻設計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及車輛荷載標準進行計算,設計汽車荷載等級:公路一II級。本項目均采用漿砌塊、片石仰斜式擋土墻。設計要求擋土墻砌筑材料強度:石料強度不低于MU30;水泥砂漿:砌筑M7.5、勾縫M10。擋土墻伸縮縫(沉降縫)寬2~3 cm,每隔10~15 m設置一道,縫內沿墻頂、內、外側填塞瀝青麻絮或瀝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20 cm。泄水孔尺寸為10×10 cm方形孔或φ10 cm圓孔,最底排在離地面或常水位0.3 m的位置,間隔2~3 m上下排交錯布置。進水孔底部鋪設20 cm厚的夯實粘土層,粘土上設50 cm碎石濾層(外包土工布)。要求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基底摩擦系數不小于0.4,墻背填料內摩擦角不小于35°。施工時如發現地基容許承載力不夠,應予調整或采取處理措施。當墻背地面橫坡≥1∶5時,須開挖成向內傾斜的臺階。擋土墻應分層砌筑,每層砌筑高度不大于1.2 m,砌體強度達到75%以上時方能分層回填碾壓,不得同步進行。碾壓時壓路機邊緣距擋土墻內側不小于1.5 m,此范圍內人工夯實。當路線縱坡小于或等于5%,基底縱坡可與路線縱坡一致;當路線縱坡大于5.5%時,基底縱向應設為水平。擋土墻兩端除接護肩外,應伸入挖方路塹或填方路堤不小于75 cm。
[1] 張濤,高彥芝,楊曉艷.重慶山區農村公路路面結構技術研究[J]. 福建建材,2010,(2):65-66.
[2] 朱漢容,劉唐志.山區農村公路交通安全問題分析及改善對策[J]. 公路交通技術,2009,(4):84-85.
[3] 李望濤.淺談農村公路工程質量的控制[J].中國西部科技,2008,(1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