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璽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50014)
框架結構地下室工程剪力墻模板施工要點淺析
范玉璽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50014)
這里介紹了框架結構地下室工程剪力墻模板施工的工藝流程、操作要點、主要施工機具、質量控制措施、安全控制措施和環保措施,可以為同類工程的施工提供參考和借鑒。
框架結構;地下室;剪力墻;模板施工;工藝流程;操作要點;質量控制;安全控制;環保措施
近年來,在建筑工程剪力墻結構施工中,大多采用傳統的膠合板和鋼管支撐工藝。傳統的膠合板工藝對結構的整體性有利,雖然存在一些質量上的通病如拼縫、漏漿、漲模等問題,但經過一些工藝上的改進,也能夠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達到或接近大型鋼模板的觀感效果。
經過市場調研,覆膜木模板平整度、脫模效果好,我們選用了優質的12 mm厚、1 220 mm×2 440 mm覆膜木模板(用于內墻)及15 mm厚、915 mm×1 830mm覆膜膠合板模板(用于外墻)兩種模板,經過周密的前期策劃及施工過程中的有效調控,在工程應用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1)改良后的木模板支撐系統的優點在于既吸取了大型鋼模板的觀感優勢,又繼承了傳統木模板易于支模、靈活機動的優點。地下室外墻采用拼裝式對拉螺栓,拆模后墻體內螺栓桿不取出,墻體外部螺栓及圓形碗口標件取出后可以周轉、重復使用,內外螺栓接頭部位圓形碗口又起到了支撐模板的作用,并使接頭位置形成規則的圓窩,改進了以往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鑿木塊修補造成的對拉螺栓孔處不規則,影響美觀的缺點,有效地防止了該部位墻體滲水,并節約了墻模支撐筋的數量。
2)下層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在層間接茬部位彈線,并切割平直,上層模板支設時模板下掛200 mm,利用下層施工時的螺栓眼進行加固,模板根部粘貼海綿條,改進了以往外墻接茬不順直、漏漿、流淚的缺點,且保證了墻體垂直度。
定位放線→安裝模板定位撐→預拼模板→模板就位→校正模板→固定模板→混凝土澆筑→拆模。
3.1 施工前準備
模板支設前,在剪力墻(柱)鋼筋的水平筋上,設置間距600 mm,呈梅花形布置的定型水泥撐棍(帶卡槽),卡槽卡住水平鋼筋,兩端頂住模板內壁,起到了固定墻柱鋼筋的位置,保證鋼筋保護層厚度,有效控制墻體截面尺寸的效果。
3.2 模板的定位及垂直度控制
利用控制模板的200線檢查模板定位,吊線墜檢查模板垂直度,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
3.3 預拼模板
根據施工圖紙和現場模板邊線進行預拼裝。梁底模和側模采用側模壓底模方式;梁側模與板底模采用板底模壓側模方式;梁側模和底模與剪力墻模板交接采用梁模頂剪力墻模方式;剪力墻采用長邊包短邊(端頭)方式拼裝,長邊木模延伸過端頭板不小于60 mm,或與端頭模內楞外邊齊,端頭模制作時寬小于5 mm,此方法可保證模板在周轉過程中不因周邊粗糙而加大墻寬,且有利于非承重模板的周轉使用。為方便施工,按部位將模板編號,待拆除后倒運至上層同部位使用,節省了配模時間,同時也避免了模板鋸割浪費。
3.4 模板安裝
1)工程選用12 mm厚、1 220 mm×2 440 mm覆膜木模板(用于內墻)及15 mm厚、915 mm×1 830 mm覆膜木模板(用于外墻)。根據計算豎向內楞選用50 mm×100 mm木方,間距150 mm;沿對拉螺栓兩側用2Φ48 mm×3.5 mm鋼管進行水平方向的加固,間距根據層高驗算調整,對于一般3 m層高采用500~600 mm的螺栓間距即可。
2)對拉螺絲計算采用Φ14,水平方向間距500 mm;垂直方向間距:根部起步螺栓距地不大于150 mm,邊角部位距邊不大于150 mm,外側用螺帽擰緊,根據樓層高度必要時配雙帽。
3)模板安裝嚴格按照施工方案確定的排版圖執行,對拉螺栓孔按模板排版圖確定的位置提前鉆好Φ16.5孔,供安裝對拉螺栓使用。
4)在模板接縫處兩側30~50 mm范圍,采用水泥支撐加密布置,且在模板接縫處釘小木方,確保兩塊板不錯縫、不跑漿。微小拼縫用單面膠條貼縫,5 mm內的模板拼縫加設海棉密封條;5~20 mm的模板拼縫用模板條硬拼裝。
5)對拉螺栓的處理
對拉螺栓孔采用直徑Φ16的專用PVC塑料管(與對拉螺栓配套)。模板拆除后,取出對拉螺栓,將露出剪力墻的PVC塑料管磨平,用1∶2水泥砂漿封堵,形成規則的圓形,表面壓光、壓實。
6)梁板模板安裝
首先,根據標高安裝梁底大橫桿,間距800 mm;然后,安裝小橫桿,間距600 mm。安裝時,掛通線控制水平。用線墜把模板邊線吊到腳手架小橫桿上,將預拼模板就位,先校正后固定梁底模,再立梁側模。
7)承重腳手架采用滿堂紅腳手架。工程采用立桿縱向間距不大于900 mm,橫向立桿間距不大于1 000 mm,立桿距柱墻模板邊不大于500 mm,立桿下墊設50 mm×200 mm通長木板,立桿上設調節絲杠,施工時按控制線進行布置,立桿位置距地150 mm處加設掃地桿,第一道水平桿距掃地桿1 600 mm高,最頂部水平桿距第一道水平桿1 000 mm布置,橫桿必須拉通形成網格狀。
8)根據標高安裝板底大橫桿,為避免鋼管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彎曲造成板底受力不勻、模板下沉、板底不平等現象,頂模板主龍骨采用雙木方并用支撐于立桿之上,間距900 mm沿板向通長設置,次龍骨間距150 mm,50 mm×100 mm截面豎向使用,校正水平后鋪頂板模板。為防止板裂的出現,共配三層的頂板模板,循環使用,延長了頂板拆模時間,保證了頂板混凝土的質量。
9)模板支撐系統嚴格按方案進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動。
10)模板的垂直度內控標準為3 mm,以確保澆筑完的墻體混凝土垂直度滿足規范要求。
11)外墻模板下延200 mm部位,在下層預留螺栓,間距600 mm,并以木方夾緊固定,避免了以往外墻觀感差,層間接茬部位漏漿、流淚的缺點。
3.5 拆模
模板工程作業應遵循支模與拆模由一個作業班組進行作業,應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的模板,后拆承重部分的模板;自上而下,支架先拆側向支撐,后拆豎向支撐”等原則。
剪力墻模板拆除時,要從上口向外側輕擊和輕撬,使模板松動,并適當加設臨時支撐,以防剪力墻模板傾倒傷人;拆剪力墻模板時,嚴禁拆除掃地桿。拆模后,對模板及時進行清理并認真涂刷水性脫模劑,以有效延長模板周轉次數,并減輕工人拆模難度。
電鉆、電鋸、手鋸、鐵木榔頭、活動(套口)扳子、水平尺、鋼卷尺、線墜、錘子等必須完好,有問題及時維修,確保工程需要。
1)模板及其支架應根據工程結構形式、荷載大小、地基土類別、施工設備和材料供應等條件進行設計。模板及其支架應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澆筑混凝土的重量、側壓力以及施工荷載。
2)模板安裝和澆筑混凝土時,應對模板及其支架進行觀察和維護。發生異常情況時,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及時進行處理。
3)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順序及安全措施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
4)安裝現澆結構的上層模板及其支架時,下層樓板應具有承受上層荷載的承載能力,或加設支架。上、下層支架的立柱應對準,并鋪設墊板。
5)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6)工程技術、質保資料做到與實體同步、及時、準確、完整,符合規范及評定標準的要求。
1)模板上架設的電線和使用的電動工具,應采用36 V的低壓電源或采用專用電箱配漏電保護器。
2)高空作業時,各種配件應放在工具箱或工具袋內,以防掉落。嚴禁放在模板或腳手架上。
3)高空作業人員嚴禁攀登模板或腳手架等上下,也不得在高空的墻頂、獨立梁及其模板等上面行走。
4)模板的預留孔洞等處,應設置安全平網。
5)裝拆模板時,上下應有人接應,隨拆隨運走,并把活動部件固定牢固,嚴禁堆放在腳手架上和拋落。
6)裝拆模板時,必須采用穩固的登高工具,高度超過3.5 m時,必須搭設腳手架。裝拆施工時,除操做人員外,下面不得站人。高空作業時,操作人員應掛上安全帶。
7)安裝墻、柱模板時,應隨時支撐固定,防止傾覆。
1)進場前做好員工環保教育,提高員工環保意識。
2)加強機械管理,改進施工工藝,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噪聲。噪聲控制符合國家標準《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的要求。
3)現場按模板損壞程度及大小分別設置回收場地,實現分類管理,并做出標識。施工現場無垃圾任意堆放現象。廢棄模板定時由廢舊木材回收單位清理,損毀較輕或爛邊的大塊模板將每邊切除150 mm,以便再次周轉使用或供二次結構零星小型構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