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我校從2014年開始推行學分制培養模式,希望借此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適應學分制需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多樣化和自由化的選課平臺,該文從分析影響排課結果的因素出發,解析了該校學年制排課模式的特點及不足,提出了一種更優化的學分制排課模式。
關鍵詞:學年制 學分制 排課模式 選課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a)-0144-02
實行學分制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和教學管理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自我發展的客觀要求。該校從2014年開始實施全學分制培養模式,也是基于上述理念,同時也將借此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學分制狀態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地選修課程,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和安排學習進程。因此學分制順利實施的前提和核心是自由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選課制度。為適應學分制的發展需要,實現選課制的理想狀態,在目前教學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必須結合實際需求和變化及時地調整教學資源的配置方式,合理排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必須不斷優化學年制下的傳統排課方式,探索出一套能適應學分制運行的排課模式,提高排課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課程體系、教學安排、課表制定、師資和教室配置等教學資源上都要實現優化整合,從而搭建一個學分制下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和自由度更高的選課平臺,給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和選擇權。
1 影響排課結果的關鍵因素
1.1 有限的教學資源
不論是學年制還是學分制,在課表的編排上都要求實現既有教學資源的最優配置。在課表的編排上來看,就是一個關于上課時間、任課教師、上課對象、上課地點四者的優化整合。其中最關鍵的任課教師和上課地點屬于教學資源問題,解決該矛盾一方面要持續擴大對教育資源的投入,這需要政府、社會和高校共同協作,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教學資源較為約束的條件下,可以挖掘上課的時間資源,如采取學期中分段式排課、白天增加排課輪次、滾動開課等,都是提高學生選課可選度行之有效的方案。
1.2 排課沖突現象
另一個影響排課結果的關鍵因素是排課過程中出現的沖突現象,主要包括學生沖突(即學生在同一時間要選修兩門或以上不同的課程)、任課教師沖突(即同一教師在同一時間要上兩門或以上不同的課程)、和上課地點沖突(即同一教室在同一時間要容納兩門或以上不同的課程),以上任何一種沖突現象都會降低學生選課的可選度。因此在實際排課操作時,各課程必須遵循相同的排課原則,輔之以人工干預,盡力避免沖突現象的發生,實現課表編排上各要素之間最優的排列組合和統籌規劃。
2 學年制排課模式解析與存在的不足
2.1 學年制排課模式解析
學年制下我校傳統排課模式為,首先根據專業教學計劃生成相應學期的全部課程任務,然后每個年級各制定3~4套排課方案,再將所有班級按年級各分成與上述方案相對應的3~4組,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課表的編排,最后將編排好的課表下發至各開課部門,落實具體的任課教師。而選課階段采取的方式是班級選課,即由每個班級的選課代表為班級其他學生選擇該班被指定的課程,即該行政班所有學生的課表是相同的。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課程的編排以及學生的選課都實行的是“整件制”指定模式。學年制排課及選課模式用圖1表示。
2.2 學年制排課模式存在的不足
從上圖可以看出,學年制排課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課程的指定,開課課程和修讀行政班數是確定的,計劃性很強。這種模式可以保證各課程在班級課表上的均勻分布,且比較容易避免各種沖突。但是存在的不足也一目了然,在檢測班級課表沖突時需花大量的人力和時間進行排查和調整;學生的課表也不夠靈活,上課時間和任課教師是被指定的,學生沒有選課的自主權。這種模式顯然不能滿足學分制下個性化自由選課的要求,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不利于調動任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3 學分制排課模式優化探究
3.1 上課時間資源的發掘
(1)分段排課:為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在既有的教學資源下,首先要深度發掘上課可利用的時間資源。該校從2012年開始推行前八周和后八周教學運行方式,實行分段排課模式。同一門課程可以在前八周和后八周滾動開課,學生的可選擇性隨之增加,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協調教學和科研的時間安排。
(2)增加輪次:在相同的師資和教室資源下,增加公共課的白天開課輪次。從白天從08:15到14:30分,一共六節課三個輪次,拓展為現在的從08:15到16:20,一共八節課四個輪次。學年制下三個輪次最多可開出549門次課程,而學分制下四個輪次則可開出732門次課程,增加的一個開課輪次大大提高了學生選擇上課時間和課程種類的自由度。
3.2 學分制排課模式解析
學分制排課模式首先打破班級限制,不以班級為單位,按照修讀學生人數來安排。首先根據生成的課程任務每個年級制定4套排課方案,然后初步預計修讀學生人數,征詢開課部門意見。各開課部門根據實際教學資源進一步確定開班規模和數量,教務處則根據上述排課方案具體落實課程的編排,考慮到學生復選、改選、重修和提前修讀等情況,每個平行班的預設人數均預留一定的余量。而在選課階段,同一門課程的所有平行班全部開放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所修課程、上課時間和任課教師,更具有市場性。由于每個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存在不確定性和多樣性,所以選課結束后每個學生的課表都不一樣。學分制下排課和選課模式用圖2表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這種模式具備很多優點,其中最重要的兩點為:
(1)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多樣化、個性化和自由度更高的選課平臺,學生擁有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和選擇權,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潛能。
(2)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任課教師,能夠適當的增強教師的競爭意識,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改善教學效果。
學分制排課和選課對教學資源的要求都很高,在我校的實施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還要逐步推進,不斷調整和修改,完善和優化。學校也需要持續加強對各種軟硬件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投入,不斷推動學分制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 周世軍,張志紅,李家新,等.選課制下排課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96-98.
[2] 楊德廣.建立中國特色的學分制[J].現代大學教育,2001(3):3-7.
[3] 李宇.學分制選課、排課的制約因素與模式選擇[J].文教資料,2005(2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