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中 唐艷霞
摘 要:隨著湘西地區經濟日益發展,信息化水平逐漸提高,湘西地區已有的課程管理體制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重視,構建校本課程已成為湘西地區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現在青少年學生體質普遍下降,學校的體育教學關系學生的身心健康,必須深化湘西地區學校的體育教學,構建具有湘西區域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發揮學校體育育人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湘西州 區域特色 體育校本課程 課程概述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a)-0209-02
湘西地區與湘、鄂、渝等地區接壤,屬于湖南的西北部,主要居住的是以土家族、苗族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少數民族地區都逐漸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這也是湘西地區少數民族學校的一大特色。在該地區體育教學中,校本課程的構建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體育課教學不再受到封閉“象牙塔”制約。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對于學生體育意識的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和湘西州學校體育教學的整體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 校本課程概述
“以校為本”的教學改革在20世紀早起就被歐美國家所關注。校本課程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在經過一系列發展變化之后,在90年代再次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掀起了一場校本運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校本課程是以國家、地區課程綱要為基點,以學校為核心,以學校特點、性質等為導線,學校成員相互合作的課程發展過程、結果。比如:教師、社區人員,來解決學校教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確保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校本課程是由學校決定等,屬于管理理念范疇,也屬于具體化的課程形態,是我國對應管理機制改革的產物。校本課程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屬于不斷生成的過程,在學校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湘西州區域特色體育校本課程構建現狀
隨著校本課程構建的不斷深入,湘西地區體育教學已走上了改革的道路。構建體育校本課程能夠不斷促進該地區體育課程的順利開展,不斷增強是學生的素質,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但由于受到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湘西地區體育校本課程構建現狀并不客觀,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一是,課時較少。在構建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學校沒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合理安排體育課程,課時太少,不具有其針對性。通常情況下,一個體育項目的教學只有一到兩次,對于那些復雜的體育項目,學生很難理解、掌握校本課程下的專業運動技能,課堂教學效率極其低下。二是,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在湘西自治州,體育校本課程的構建還處于初始探索階段,并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學校沒有全方位分析各方面因素,合理設置課程內容,不具有可行性,沒有突顯出“教與學”的轉化,偏離學校體育教學目標軌道。同時,在體育校本課程背景下,課程結構存在問題,以興趣為基點的課時所占比例較大,沒有突顯出完善體育知識結構體系,提高他們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導致校本課程的實施不理想。三是,體育校本課程場地器材受到制約。學校沒有結合體育學科的特點,購置所需的體育器材,提供足夠的體育場地,一些學校極度缺乏體育場地和器材。一般來說,大部分場地器材都是教師自制、民間自制,或者學生自行準備體育器材,沒有統一的標準,影響校本體育課程的順利開展。
3 湘西州區域特色體育校本課程優化策略
3.1 明確湘西中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目標
在體育校本課程背景下,學生各方面素質、興趣愛好等并不相同。就學生而言,他們大都傾向于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項目,具有針對性地學習。在構建、實施體育校本課程的時候,學校需要全方位分析學校的地理環境,學生身體素質現狀等,優化完善國家、地方的體育教材,構建真正適合本學校的體育校本課程,明確課程目標。以此,促使學生正確理解體育校本課程體系,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
3.2 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
在構建體育校本課程過程中,從該地區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校特點,綜合開發、利用各方面資源,注重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社會體育、社會體育相融合。并優化利用當地已有的各種自然資源,采用校內、外相結合的方式,不受時空限制,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體育,真正走進體育世界,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選擇符合學生已有水平的體育教材,合理安排教學課時。要以體育校本課程目標為基點,設置適宜的教學內容,不斷優化已有的教學結構,確保體育校本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
3.3 構建綜合性的體育校本課程支撐系統
從某種角度來說,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實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核心參與者不僅僅是學生,其具有的興趣愛好是體育校本課程構建方向確定的重要因素,需要構建綜合型的支撐系統。具體來說,以體育教師為中心,學校、社會等元素相融合,構建體育校本課程支撐系統,缺一不可,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為構建體育校本課程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整個支撐系統中,社會便是構建體育校本課程的關鍵性資源庫,能夠為體育教學的進行提供重要的教學資源。而學校是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核心平臺,是重要的交易環境。教師需要結合體育教材內容,優化已有的教學方法。
3.4 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湘西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后,學校已有的現代競技體育場地設施并不完善,導致全新的體育大綱無法落到實處,體育教學工作受到阻礙。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把具體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其中,比如:苗鼓、武術、擺手舞,改變了體育校本課程實施現狀。主要是因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用受到體育場地、體育器材等的限制,不用擔心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需要結合校內外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充分利用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的特點,呈現體育校本具有的特色,形成不同形式的體育項目文化,使體育教學能夠處于良性循環中。
3.5 健全課程評價機制,打造品牌效應
在體育校本課程背景下,考試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唯一標尺,其評價系統由多種元素組合而成。在構建過程中,需要客觀、合理地分析湘西學校特色,該地區具有的特色,合理構建,解決地區差異問題,構建統一的評價標準,形成必要而可行的競爭機制,確保課程評價系統的順利進行。同時,要以湘西地區已有的體育文化為中心,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為紐帶,注重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調動教師參與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構建具有針對性的,具有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打造特色品牌效應。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需要對湘西地區體育校本課程構建與實踐引起高度的重視,要多角度、多層次出發,優化利用湘西地區各種資源,實現社會體育、社區體育的有機結合,注重課堂內、外,校內、外的融合,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不斷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使體育校本課程充分發揮地區特色。以此,不斷促進該地區體育教學事業走上素質教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田楊貴特.湘西中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D].吉首大學,2014.
[2] 季曉靜,王健,黃號號,等.對體育校本課程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6):81-83.
[3] 覃英,朱福軍,徐建波.湘西民族地區中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調查[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