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鈺
(貴州省水土保持技術咨詢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效益評價
王 鈺
(貴州省水土保持技術咨詢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石漠化;綜合治理;經濟效益;貴州省
采用調查統計的方法,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對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效益進行了分析評價。結果表明:項目區經濟總產值呈上升趨勢,2007—2010年項目區經濟整體發展趨勢較好,社會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15%~20%之間;2010年項目區農民人均總收入較2008年增加515元;農民平均就業率為64.01%,相比治理前增加了10.84%;建沼氣池、節能灶、太陽能的農戶數量占總農戶的比例為33.35%,較2008年增長34.99%。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的實施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在有效遏制石漠化惡性發展的同時,帶動了項目區農林牧業及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村就業率,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西南喀斯特地區土壤侵蝕導致的石漠化問題正逐漸演變為繼北方沙漠化和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國第三大生態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此,國家決定 “十一五”期間在貴州省安排專項資金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通過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條件下的治理方式,為 “十二五” 全面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打好基礎。試點工程實施后生態效益已初見成效,但尚未開展社會經濟效益的評價。基于此,我們根據石漠化社會經濟效益監測評價指標,對貴州省石漠化治理試點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旨在為推動該地區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項目區包括清鎮市、畢節市(現七星關區)、關嶺縣等55個試點縣(市),總面積12.36萬km2,計劃治理小流域364條,治理石漠化面積2 533 km2,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草地建設與草食畜牧業發展、基本農田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三大類。項目區位于長江、珠江流域的上游,地貌類型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為主,其中92.5%為山地和丘陵。項目區平均海拔約1 100 m,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土壤以黃壤為主,多種類型土壤交錯分布,植被主要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項目區農村產業結構以種植業和牧業生產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烤煙為主,牧業以家庭養殖為主。
2.1 監測指標
針對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我們以國家發布的林沙發〔2009〕172號文提出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結合貴州省石漠化工程實際情況及監測經驗,對監測指標進行調整,主要包括18個監測評價指標:社會總產值,農業總產值,林業總產值,畜牧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耕地面積,新增林果產品產量,新增薪材數量,新增有效灌溉面積,新增坡改梯面積,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沼氣池、節能灶、太陽能、小水電的農戶數量和比例,土地利用結構(各類土地面積),農民就業率,農村公路通車里程,人均居住面積,人均文化設施(人均文化設施名稱及類型),人均受教育年限。除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監測時段是治理前后外,其余指標均每年監測一次。
2.2 監測方法
根據監測內容和指標,采用調查統計、收集資料的方法獲取監測數據。通過實地調查、農戶訪問或收集資料獲取農業總產值、林業總產值、新增坡改梯面積、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增果品產量、主要糧食產量、農民經濟收入等社會經濟情況。利用石漠化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上報數據,由省級部門匯總分析全省55個試點縣(市)的調查數據,對9條重點監測小流域省級部門以實地調查的方式進行驗證。通過分析治理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對項目區治理效益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
3.1 各產業總產值
效益評價期間項目區各產業總產值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55個試點縣(市)項目區總產值 萬元
分析項目區社會經濟總產值變化趨勢表明,試點工程實施后,項目區社會經濟總產值呈上升趨勢,2007—2010年項目區經濟整體發展趨勢較好,社會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15%~20%之間,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勢頭。實施的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在有效遏制項目區石漠化惡性發展的同時,帶動了農林牧業及服務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還增加了農民的就業機會,對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加快項目區群眾脫貧致富起到了促進作用。
對項目區農林牧及服務業總產值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008年和2009年項目區農業總產值較2007年有大幅增長。但由于2009年夏季至2010年春季貴州持續大旱,受旱范圍基本遍布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較大,產量劇減,因而2009年農業總產值較2008年增幅不大,2010年農業總產值相比上一年呈現負增長。這說明正常年景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可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及農耕措施來提高農業生產,增強耕地抗旱能力,提高耕地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項目區林業總產值在2007—2009年年均基本保持了10%~20%的漲幅,2010年因旱較前三年漲幅降低,但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石漠化綜合治理過程中通過補植補造和營造防護林、用材林、特色經果林等措施來構建林草植被,在恢復石漠化地區脆弱生態環境的同時,探索出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項目區2010年牧業總產值相較2007年降低了3.64%,相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別增長了4.61%和10.86%。據統計數據分析,項目區畜牧業發展不均衡,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性,牧業總產值總體呈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受凝凍災害、地區發展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再就是石漠化工程實施的畜牧養殖措施初期,牲畜均處在幼齡期,牲畜存欄量大,出欄量小,經濟效益不明顯。整體上看,2008年和2009年項目區牧業總產值呈現下降態勢,但2010年發展勢頭有所好轉,超過了2008年和2009年,并逐步接近2007年的牧業總產值。總體來看,隨著治理工程的不斷推進,逐步解決了畜牧養殖的飼草來源問題,草地建設規模將逐漸與畜牧養殖規模相匹配,預計今后牧業產值將逐漸上升。
隨著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的實施,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服務業也不斷發展。農村道路的拓寬和改造,使農村交通運輸業逐漸發展起來,便利的交通促進了批發和零售業及餐飲業的不斷成長。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結合農村生態旅游,推出了以特色“農家樂”為主題的餐飲服務,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從統計數據來看,2010年服務業總產值較2007年增加71.17%,由此可見服務業發展迅速,成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3.2 林果產品經濟效益
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發展的大量特色經果林,目前已初見成效。以桃樹為例,桃子按項目區市場平均價格6元/kg計算,3年齡桃樹平均產值為2.7萬元/hm2,4年齡桃樹平均產值為5.85萬元/hm2,5年齡桃樹平均產值為9萬元/hm2。項目區共實施經果林3.33萬hm2。由此可見,隨著時間推移特色經果林將是項目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必將改變項目區經濟成分單一、產業結構落后的現狀。
3.3 農村經濟結構
項目區部分特色經果林和畜牧養殖業目前已初見成效。調查發現,2010年項目區農民人均總收入為5 994元,較2008年增加515元,增加比例為9.4%。在經濟收入組成方面,林果業占總收入的比例為30.04%,畜牧養殖業占總收入的比例為45.55%,傳統糧食種植占總收入的比例為15.09%,外出務工、副業等其他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9.32%。由此可見,經濟收入組成中特色經濟占主要成分,達到75.59%,說明特色經濟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同時也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從收支比來看,2010年為1.78,比2008年增長了0.03,表明農民在總收入和總支出增加的同時,支出剩余資金量在增加,間接表明農民整體凈收益不斷增加。項目區部分農戶已經完成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發展特色產業的轉變,在他們的帶動下農村經濟必將又好又快發展。
3.4 農村生活環境
石漠化治理工程實施的大規模林草植被建設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增加了周邊農村的勞動力就業機會。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實施的3年間共投資11.62億元,其中一部分資金通過農民參與治理而轉化為農民收入,項目區2010年農民平均就業率為64.01%,相比治理前增加了10.84%。經果林和畜牧業的發展,在給農戶提供經濟發展基礎的同時,也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通過學習先進的栽培、管護知識,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現代農業意識,促使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化。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需要大量農村勞動力參與,不僅提供就業崗位,而且使他們學習和掌握了相關的施工技能,間接提高了就業競爭力。農民收入的提高,促進了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2010年項目區人均居住面積較治理前增加13.45%,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70年,較2008年增加了4.05%。項目區2010年建沼氣池、節能灶、太陽能的農戶數量占總農戶的比例為33.35%,相比2008年增長34.99%,這表明農村生活環境正朝著健康、環保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在克服了特大干旱、投資單價偏低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基礎上,圓滿地完成了工程治理任務,各項措施已開始初步發揮效益。通過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區生態環境逐漸改善,同時也為項目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有效遏制石漠化惡性發展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經果林和畜牧養殖業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經濟模式,調整了產業結構,提高了農民收入,調動了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多元化發展。工程投入的圈棚、青貯窖、飼草機械等設施設備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沼氣池、節能灶等清潔能源大大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蓄水池、排灌溝渠等設施有效解決了農村生產生活用水問題,道路工程促進了農村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進而帶動了農村生態旅游和餐飲服務業的發展,使其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發展了部分特色優勢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城鎮化進程,有效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
C
1000-0941(2015)04-0057-03
王鈺(1983—),女,貴州遵義市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技術工作。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