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琳
(奉節縣人民醫院醫務科,重慶404600)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胃大部切除術患者的臨床療效
馮 琳
(奉節縣人民醫院醫務科,重慶404600)
目的分析并評價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胃大部切除術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將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胃大部切除術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護理,主要有心理護理、術前護理、術后密切關注病情、充分鎮痛、加強保溫、提前飲食以及開展康復訓練等。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體質量減低量,首次排氣時間,恢復腸鳴音時間,靜脈滴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等。結果經治療,本研究6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且觀察組患者術后體質量減低量、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靜脈滴注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但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胃大部切除術患者能夠提高外科治療效果,加快早期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
加速度; 康復護理; 手術后并發癥/康復; 圍手術期護理; 胃切除術
加速康復外科(FTS)理念是在上個世紀末由Kehlet等人首次提出,又被稱之為術后加強康復程序[1]。FTS可降低手術操作使患者產生的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康復[2]。但將FTS應用于胃大部切除術患者中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胃大部切除術患者實施FTS護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62例胃大部切除術患者,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齡40~78歲,平均(59.5±11.5)歲;體質量44~86 kg,平均(64.5±13.7)kg;14例為胃癌,38例為胃潰瘍,10例為胃穿孔。術前未采取化療等抗腫瘤治療,且均無重癥心肺等臟器疾病。將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38~76歲,平均(60.2±10.8)歲;體質量43~84 kg,平均(63.9±6.2)kg;胃癌11例,胃潰瘍10例,胃穿孔1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0~78歲,平均(59.5±11.5)歲;體質量44~86 kg,平均(64.5±5.7)kg;胃癌10例,胃潰瘍10例,胃穿孔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病情以及術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措施,術前24 h對患者及家屬開展術前健康宣教,常規開展術前腸道準備,要求患者禁食、禁飲12 h,手術當日早晨置鼻胃管,術后應用自控靜脈鎮痛泵,待腸道開始排氣后方可飲水進餐,術后72~96 h可下床活動。
1.2.2 觀察組
1.2.2.1 心理護理 術前24 h對患者及家屬開展術前健康宣教,掌握其當前身體狀況、既往病史、心理狀況以及日常習慣等,針對患者心理狀況以及實際病情實施護理干預。陪同患者及其家屬在15:00~16:00參觀次日即將入住的病房,盡可能消除其陌生感,護士應熱情地與家屬交流,指導其準備好日常用品,講解圍術期治療及護理常識,介紹加快康復進程的方法,提倡盡早進食并下床活動,使患者能主動配合治療。
1.2.2.2 術前護理 按照FTS理念,不實施常規腸道準備,亦不備皮;術前晚可以進食,但主要進食半流或全流質飲食,口服1 000mL濃度為10%葡萄糖溶液;術前3 h可口服500mL葡萄糖溶液[3]。
1.2.2.3 術后護理 (1)密切關注病情。患者進監護病房后即取平臥位,通過心電監護對生命體征進行動態監測,輕呼患者與其進行交流,觀察患者神情并通過自我介紹來盡量消除其陌生感與緊張感;嚴密注視其是否有嘔吐或誤吸等現象。(2)給予充分鎮痛。采取持續硬膜外鎮痛,注意患者對疼痛的反應,調整鎮痛泵給藥量,保持合理的鎮痛狀態,在保證患者能夠早日下床活動的同時,又要降低手術應激反應[4]。(3)加強保溫措施。溫度過低可刺激機體產生并釋放腎上腺素與兒茶酚胺類物質,使機體的氧消耗及缺氧程度加重[5]。低溫還可能造成凝血功能異常,使出血更為嚴重。保持室溫在24~26℃,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體溫改變,量體溫后應用保溫毯進行保溫并升至38℃,0.5 h后重復測量體溫,避免體溫降低,靜脈滴注溫度應為37℃[6]。(4)飲食護理。術后5~6 h患者清醒后,指導其少量飲水,每次20~40mL,4 h 1次。術后24 h可進食少量流質飲食,飲水500mL,術后48h飲水1000mL,術后72h飲水1500mL,在4 d內結束靜脈滴注。按照患者的生理需要及胃腸耐受程度,以逐漸增量為原則開展術后早期進食,防止出現惡心、嘔吐或腹脹。(5)康復訓練。護士同患者一起制訂每天的活動內容,按時聽診腸鳴音,每天4次,并做好記錄,6 h 1次。在開展腹部按摩過程中,患者取平臥位,每次以不超過5min為宜,每天2次,順時針圍繞肚臍按摩,切勿觸及切口,沿切口兩旁自下而上,力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7]。不可增大切口垂直方向的按摩張力,防范切口撕裂。在開展床上功能訓練時,上肢訓練可舉啞鈴,每天2次,每次30下;在做抬臀訓練時,以雙腳撐床,臀應高出床面20 cm距離,每天至少2次;為防范發生深靜脈血栓,術后第1天可應用梯度壓力治療儀,每天2次,每次0.5 h。在下床活動過程中,患者首先從床上坐起,逐步過渡到床邊站立,再逐漸扶床行走,分別于術后第1天07:00、15:00及21:00進行,護理人員攙扶患者進行活動,時間以患者可以耐受為佳,首次離床活動時間不應超出10min,逐漸延長離床活動時間及次數,并要求護理人員填寫FTS護理措施單,以保證護理措施的落實。
1.2.3 評價方法 觀察并記錄下述指標:(1)體質量減少量;(2)首次排氣時間;(3)恢復腸鳴音時間;(4)靜脈滴注時間;(5)術后住院時間;(6)并發癥發生率:主要觀察嘔吐、腹脹、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切口裂開及滲液等。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比較 經治療,本研究6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且觀察組患者術后體質量減少量、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靜脈滴注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腸鳴音恢復時間(d)首次排氣時間(d)體質量減少量(kg)靜脈滴注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9.5±2.1 5.9±1.3 4.51<0.01 31 31 tP --2.1±2.6 1.1±0.6 3.86<0.05 4.6±1.1 3.4±1.1 4.31<0.01 3.6±1.5 2.6±0.8 3.77<0.05 5.1±1.2 3.5±0.6 3.91<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腹脹,嘔吐,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切口滲液,切口裂開,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FTS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術前患者應有體質與心理上的雙重準備[8];第二方面是要盡可能減少各項治療措施所產生的應激反應;第三方面是要徹底阻斷傳入神經對所產生應激信號的傳遞[9]。護理在FTS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其主要包括早期心理護理,提倡早期開展功能訓練,主張早期離床活動并盡快提供患者正常飲食。傳統護理措施可能使患者在術后易出現焦慮及恐懼情緒,患者一般需待肛門排氣后才將胃管拔除,患者方可逐漸進食,禁食時間有時長達4~7 d,術后4~5 d才能下床活動,臥床期間要依賴靜脈營養維持機體運轉,而這是不能滿足機體正常新陳代謝所需的,因此使患者的精神狀態欠佳,常感到疲乏無力、頭暈欲睡等,造成患者機體康復速度遲緩。針對上述弊端,FTS護理強調要重視術前的心理護理;術前省去放置胃腸減壓管;提倡早期進食;術后采取保溫及早期功能訓練等。
FTS護理中在術前的心理護理以及陪同患者與家屬提前熟悉監護病房至關重要,這些措施能夠消除患者術前恐懼心理,讓患者理解術后早期進食與開展訓練的意義,以消除患者術前不適與緊張心理,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力。患者術后如果長期臥床,將會增加肌肉廢用性萎縮的概率,使組織氧化作用降低,使肌肉強度下降,影響肺功能,形成靜脈淤滯,產生靜脈血栓,因此應提倡患者早期開展術后活動。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6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觀察組在術后體質量減少量、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靜脈滴注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這暗示FTS護理能夠加快胃大部切除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說明FTS護理通過系統科學的護理方法,能增強胃大部切除術患者的耐受能力,降低住院花費,促進患者的康復。
盡管采取胃腸減壓能夠降低術后嘔吐及腹脹患者的比例,然而實際上這些嘔吐及腹脹癥狀并不會增大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常規放置鼻胃管并非是必需的。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暗示FTS護理是安全可靠的。綜上所述,FTS護理應用于胃大部切除術患者能夠提高外科治療效果,加快早期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
[1]Kehlet H,Wilmore DW.Mu ltimod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J].Am JSurg,2008,183(6):630-641.
[2]龍澍娟.胃大部切除術患者中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應用體會[J].河北醫學2012,18(9):1294-1296.
[3]莫曉東,江志偉,汪志明,等.胃癌病人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的對照研究[J].腸內與腸外營養,2008,15(4):218-224.
[4]江志偉,李寧,黎介壽.快速康復外科的概念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7(2):131-133.
[5]朱維銘,李寧,黎介壽.加速康復外科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1):24-27.
[6]李彥杰.胃癌大部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加速康復外科治療的施護[J].中醫臨床研究,2011,3(6):108-109.
[7]李玉琴,王婉洪.早期活動干預對胃大部切除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健康月刊,2011,30(5):101-102.
[8]SchmidtM,Lindenauer PK,Fitzgerald JL,etal.Forecasting the impactof a 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 for perioperativebeta-blockers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mobidity and mortality[J].Arch Intern Med,2008,162(1):63-69.
[9]張祝英.腸內營養在胃大部切除術后的早期應用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8):122-12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7.046
:B
:1009-5519(2015)07-1076-03
2014-10-20)
馮琳(1971-),女,重慶萬州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外科護理工作;E-mail:fch1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