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陳秀武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
《協和運動》的刊行歷程與“滿洲帝國協和會”的輿論導向
王紫薇,陳秀武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協和運動》作為“滿洲帝國協和會”的機關雜志,在思想教化領域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為殖民政治服務。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刊的輿論導向追隨政治風向標而發生偏轉。《協和運動》輿論導向的前后變化,標記了協和會運動的變遷和日本殖民政策的演變。
《協和運動》;協和會;輿論導向
協和會成立伊始便試圖在東北地區普及其建國理念,1936年變身為“滿洲帝國協和會”(下文簡稱協和會)后,作為“滿洲國”唯一的思想、教化、政治的實踐組織體,它強化了從意識層面對東北民眾的統治。其機關刊物《協和運動》成了為殖民當局張目的工具。在二者的關系中,殖民當局將自身的思想體系輸出至教育對象,即“滿洲國國民”,使其全盤接受殖民思想。《協和運動》作為思想教化的重要媒介,從內容、形式到發行渠道被殖民者牢牢掌控。本文擬以《協和運動》雜志為中心,從其不同時期的特點入手,探討日本殖民者在“滿洲國”推行的政策以及太平洋戰爭前后宣傳方針的變化等。
作為機關雜志,《協和運動》并不是從協和會誕生之始就創刊的。《工作月報》和《協和會志》是《協和運動》的前身。《工作月報》創刊于1935年12月,共發行7冊,1936年6月因協和會改組的關系停刊。待于1936年8月重新印發之際,《工作月報》更名為《協和會志》,由當地工作人員執筆。后來《協和會志》也經歷了休刊[1],再次發刊時以《協和運動》一名刊出。
《協和運動》1939年9月創刊,1945年7月停刊,共發行7卷73號。戰后經由綠蔭書房采用現行古舊文獻的基本整理方式,于1994年陸續發行復刻版。即在現有資料基礎上重新編卷,根據原版大小按比例縮印,一般采用單色印刷,同時編著別冊,收錄解題、總目錄和執筆者姓名索引等。復刻版由20卷構成,另加別冊。受時局影響真正保存下來的僅有68號。復刻版整體文字量粗略估算830萬字左右。
《協和運動》歷經6位編輯兼發行人,他們分別是半田敏治(1939年9月—1940年2月第1號~第6號)、柏原清喜(1940年3月—1941年9月第7號~25號)、櫻井信義(1941年10月—1942年1月第26號~29號)、阪本政治(1942年2月—1943年6月第30號~第47號)、坂野龜一(1943年7月—1944年5月第48號~第(誤)49號)、佐藤巖之進(1944年6月—1945年4月第(誤)50號~第(誤)60號)。
作為月刊,《協和運動》的印刷時間基本為當月5日,發行時間為當月10日。印刷工作在不同時期分別由村上印刷所、中央印刷社、杉田印刷社、東亞印書局4家完成。《協和運動》每期頁數通常在140—180頁之間,其中頁數最多的分別是1940年第1號和1943年第8號,均為236頁。從1944年開始,每期雜志頁數銳減,均未超過百頁,頁數最少的是1944年第2號,僅有72頁,并且由該期始雜志開本也由“菊判”轉變為“四六倍判”*“菊判”和“四六倍判”均為日本書籍開本規格,分別約為150 mm×220 mm,188 mm×254 mm。[2],價格也一路飆升,從創辦之始的30錢,提升至50錢,到1945年1月上漲為80錢[3]。
協和會在1939年的工作中,提出“中央指導機關雜志發行計劃方案”,規定《協和運動》的基本任務是“加強各級本部工作人員和會員之間建立在會務運動基礎之上的同志情誼,提高其人格、見識和技能,同時對于在這些同志的指導下所開展的協和會運動應該能從思想、認識、行動方面保證統一性”[4]。根據刊物登載的內容、執筆者以及國際局勢變幻與協和會輿論導向變化等實際情況,將《協和運動》的發展脈絡劃分為三個時期:
(1)第一卷第一號(1939.9)到第二卷十二號(1940.12)為第一期。協和會自身處于精銳主義和大眾組織相互沖突、矛盾、糾結的狀態。
(2)第三卷第一號(1941.1)到第四卷第十二號(1942.12)為第二期。協和會經歷戰時體制改革,完成與政府的一體化進程,進入全方位配合階段。
(3)第五卷第一號(1943.1)至第七卷第四號(1945.4)為第三期。戰爭頹勢已現,協和會開始探索獨立發展的道路,再次強化其思想教化作用。
對《協和運動》的分期參考前人研究成果,以基本歷史時間為區分點[5],同時在每一階段內依據代表性的歷史事件進行細致劃分。以下筆者將按照上述三個時期,來考察《協和運動》的輿論特點及所發揮的作用。
所謂矛盾整理期,是指與協和會自身的狀態相對應的初創期。這一時期的協和會一方面以“東亞新秩序”和“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為基礎,宣揚“民族協和”理論;另一方面對現行政策,如“滿洲國”施政綱領以及政府主導協和會活動的方針、中央本部的工作方法抱有不滿。因此協和會將既想“尋求依靠”,又想“謀求獨立”的糾結矛盾展示在《協和運動》的載文中,希望引起相關人士的關注,在混亂的狀態中對矛盾和對立進行整理,探尋解決問題的路徑。
“矛盾整理期”的文章以聲援和批判為主,代表人物有協和會創立時期“民族協和”思想堅定的追隨者山口重次、小山貞知以及青田武重等人。在他們的領導下,《協和運動》在配合“大東亞共榮圈”的宣傳同時,試圖以特有的方式解決協和會內外矛盾。
《協和運動》創刊之際,日軍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中慘遭失敗,加快了戰略的調整。時任首相的近衛文麿為混淆視聽,于1938年11月3日發表了“建設東亞新秩序”聲明,1940年發起“新體制運動”,同年8月又提出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這一構想與《協和運動》的主要執筆者小山貞知、山口重次等人的想法產生共鳴,因此在鼓噪“大東亞共榮圈”的聲浪中,《協和運動》刊載了大量聲援“東亞新秩序”以及“大東亞共榮圈”的文章。
例如,山口重次撰文強調“東亞的年輕人,在完成艱難事業的道路上,應該共同肩負著三個重要的使命。一是本民族或國家的革新運動;二是各民族、各國家的協同體運動,即東亞聯盟結成運動;三是世界大戰前夕,精神上、物質上的必勝準備運動”[6]。根據世界局勢的變化,他認為在世界大戰來臨前夕,協和運動的主調應該在于結成東亞聯盟,永遠維護東洋文化和東亞各民族。從整合東亞各民族的實際效用看,可以說“東亞聯盟”、“協和運動”與“大東亞共榮圈”是異名同體的存在。
幾于同期,小山貞知認為,近衛新體制的目標是消解“南守北進”與“北守南進”之間的矛盾,統合南北亞細亞。原本以民族協和為出發點的協和會已經將運動發展到經濟和政治領域,因此“協和運動”在某種意義上為新體制建設提供了范本。他還指出,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應該在民族、政治、經濟問題上分別采取民族協和、眾議統裁、確立自給自足圈的對策[7]。
山口和小山二人大力倡導的“民族協和”運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東亞新秩序”論調的一種配合。除此之外無論是橋本虎之助的創刊詞,還是皆川豐治所作的卷首語,都體現了協和會中堅分子對“東亞新秩序”的熱衷和追捧。
與此同時,面對協和會的內外矛盾,《協和運動》刊載加強溝通、呈現矛盾、引發思考、促其解決的文章,以監督與提醒協和會的領導者們。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廣開言論,《協和運動》在“投稿須知”中寫道,“歡迎各個領域各種形式的稿件,稿件一旦刊載,文責由編輯承擔,可以匿名”[8]。
其二從第1卷第3號開始增設“地方意見和建議”欄目,因此對政府、政策、中央本部的本位思想進行評論的稿件增加,呈現出尖銳的批判態勢。此類文章成為雜志另一主要論調。以青田武重和鈴鹿山人為代表。
來自地方分會的青田武重對干部官吏的工作態度以及協和會工作的華而不實進行了批評。“在參加省聯時官吏缺席、遲到的情況并不罕見,即便出席,對于需要說明的事項避而不答”,青田把這樣的情況批評為“不是沒有認識到省聯的重大意義,就是玩忽職守、敷衍了事”[9]。同時,他還揭露了協和會工作輕視或無視民眾性格的本質,指出“協和會民眾工作只是抽象地宣傳‘建國精神’,沒有深入到社會底層中去”[10]。
與青田武重不同的是,鈴鹿山人以《滿洲新聞》記者的身份對協和會運動進行批判時指出:“協和會是會務職員的協和會,協和會運動已經是機械化、事務化、閉塞的運動,走上了團體運動所最忌諱的官僚獨善的歧途”,即是說,協和會已經淪為權力機構的附屬品,協和會對報紙和記者的作用認識不夠充分,因不能深入協和會內部,導致記者對協和會認識也不夠徹底[11]。
《協和運動》借助民眾的口吻一邊為協和會唱贊歌,一邊將輿論的矛頭指向政府。有民眾發出了“統制經濟究竟統制了誰,歸根結底,受到統制的都是平民百姓。百姓做牛做馬的勞作,卻處處受損,政府和特殊會社限制我們,自己卻不遵守約定,不說謊話的只有協和會了”[12]的感慨。這無形中揭示了政府與協和會的矛盾。“協和會雖然是政府的精神母體,但實際二者卻是對立的關系”[13]。
另在矛盾整理期內,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協和運動》編輯部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不僅作者來源多樣化,言論所受限制甚少。在第1卷第4號的“編輯后記”中甚至出現了馬克思的名句“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異類的存在。之后“滿洲國”的言論統制政策逐漸收緊,即便是機關雜志,政論批評性的文章數量也隨之減少,直至銷聲匿跡。
簡而言之,這一時期的《協和運動》一方面抨擊政府,評論時政,試圖打造協和會獨立自主的形象,希望借助輿論監督,讓民眾看到協和會切實的行動力;另一方面為了在殖民體系內站穩腳跟,不得不攀附權貴,為殖民言論搖旗吶喊。雖然協和會左右為難的矛盾立場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呈現,但機關雜志的定位決定了其局限性,在解決矛盾方面并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
進入1941年,協和會和“滿洲國”政府的關系逐漸趨向平和、目的一致,協和會成為政府統治民眾與殖民者進行侵略的工具。相對矛盾整理期而言,協和會所發生的轉變使《協和運動》進入其發展歷程的第二階段——合作期。
這一時期,在《協和運動》的靈魂人物伊地知則彥、櫻井信義、菅原達郎、三宅光治等人主持下,《協和運動》作為機關雜志的特征表現得更加明顯,形式也日趨完善。因協和會在此期處于追隨和配合政府的地位,所以伴隨太平洋戰爭爆發和戰況不斷發生變化,《協和運動》所展現出的輿論導向也有所差異。以珍珠港事件、中途島海戰為分界點,合作期的《協和運動》又可被細化分為三個小的分期:戰爭準備期、戰果擴大期、戰爭轉折期。
(一)戰爭準備期
1941年日本通過與他國簽訂系列合約,加強與法西斯國家合作的同時,逐步逼近印度支那南部。東條內閣通過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實際是日本企圖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動員令。在中國東北,為了強化政府的統帥力,保證政府在戰時能夠全力配合日本,協和會內部進行了“二位一體”改革。
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情勢下,戰爭準備期內的《協和運動》輿論出現兩種傾向:
第一種傾向表現為對“二位一體”制的順利推行做思想鋪墊和政策宣傳,并監督后續執行情況,進行整改。
《協和運動》1941年第1、2號,登載了協和會該年度的工作方針。其主要內容有:強化國民鄰保組織;訓練青少年;提倡民族協和;改革機構與調整人事。其中,工作的兩大重心是青少年的指導訓練和國民鄰保組織的強化[14]。工作重點的調整,預示了“二位一體”的機構改革已成為協和會迫在眉睫的任務。
與此同時,為化解中央本部與分會之間的矛盾、便于實行總力戰體制,強化會務機構、推行人事交流也成為《協和運動》的宣傳重點。1941年第3號刊載的有關機構改革、人事調動的文章竟然達到7篇之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央本部長三宅光治的《關于人事變動的訓示》、《告轉出和殘留職員》、《劃時期的人事異動和協和會的新起點——輸出者一千二百余名》,以及對其指示進行總結的《關于三宅中央本部長的指示要旨》等文章。三宅在文中解釋道,“這是非常時局下的非常處置。雖然經過這樣的改革,但是協和會的本質卻是沒有發生改變的,他并不是政府的從屬機構,不要在意流言蜚語,而是應該高瞻遠矚,克服眼下的困難。對于余下的工作要進行很好的交接,避免協和會內部工作發生混亂”[15]。通過1941年的整改,協和會、政府、特殊會社彼此之間的對立意識逐漸統合為整體國家意識。
第二種傾向則以宣揚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優越性為核心。
為了宣揚戰爭的正義性、必然性以及被迫性,《協和運動》開始強調日本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使命、“滿洲事變”的歷史意義、“滿洲建國”的世界意義。以“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所謂的“理想”蒙蔽民眾,煽動國民盲目的愛國熱情,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曲解,試圖用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泯滅民族意識、麻痹民眾,為其侵略辯護,穩固殖民統治。
日高輝忠的《日本的世界文化史使命》一文從1941年第1號開始連載三期,為大東亞戰爭做戰前宣傳,試圖從理論、現實兩個角度證明日本統治世界的必然性。“將東西方文化相融合,展現所謂的‘新世界文明’是歷史賦予日本的使命,如果脫離了日本這塊苗圃,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終將成為空談。因為在東洋諸多民族中間,只有日本逃脫了亡國或成為殖民地的命運。究其原因,當與異文化接觸時,原有文化都會因外來文化產生沖擊,甚至被異文化同化,但日本文化卻可以將相對的文化融為一體”[16]。日高表面宣揚只有日本這樣的“天才”民族才能最終實現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間接表達要想完成這一歷史進程戰爭是必然的途徑。
松浦嘉三郎在《滿洲文化的特質》一文中宣揚“滿洲建國”的重要性,指出“滿洲是世界新秩序的母胎,是建設東亞新秩序的根據地”,實際上是在培養殖民地民眾畸形的國家榮譽感和自豪感,使其淡漠被侵略奴役的事實。另外他還將滿洲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剝離出來,鼓吹滿洲文化和日本文化形態上的接近,認為忠孝是滿洲文化的精髓,同樣也是東洋道德的根本,以便打造文化或是心理上的親近感,并進而張揚“隨著滿洲國的強大,滿洲文化終將成為民族國家的精神中心”的這一觀點[17],意在蠱惑殖民地民眾為“滿洲國”盡忠。
《協和運動》所提倡的“東亞永為東亞人之東亞”,實則表露出東亞是日本人領導下的東亞的實質。由于日本民族和文化的優越性,日本理所應當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領導者,占據核心位置。
(二)戰果擴大期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運動》的輿論完全轉為與戰爭相關。1942年第1號到第4號的《協和運動》開設了“大東亞戰爭”特輯,基本由政府供稿,包括各種公告和會議記錄,會員投稿數量銳減,甚至創刊以來體現編撰者意圖的《編輯后記》也一度被取消,一直到1942年第6號才恢復正常。可以說這一時期,由于二位一體的改革,政府和協和會之間形成人事交叉,政府對協和會的控制加強,弱化了《協和運動》原本的辦刊宗旨,稿件多以強化政府對協和會的領導,宣揚戰果為主,幾乎淪為殖民者的“揚聲器”,對殖民意圖、殖民思想進行原封不動的轉述。
在初期戰事順利推進之際,《協和運動》對戰果極盡渲染之能事。“日本陸海軍驍勇善戰取得赫赫戰果,鐵袖一揮,英美戰營寂靜無聲”[18];“日本國力以及軍備的強大,一旦交火如英美、荷蘭、澳大利亞都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強大的海軍和空軍足以保證制海權和制空權。對于日本來說也不懼怕持久戰”[19]。類似的描述充斥著整本雜志。在1942年第2號登載的《陸海兩相的戰況報告》和《大東亞戰爭周報》中,有對日軍初期勝利的炫耀,有對日軍侵略行為的美化,也有對英美失利的渲染,還有對日軍在戰爭中的損失以及當地民眾所受災難的遮掩。譬如占領香港的侵略戰爭甚至被描繪成日軍的無奈之舉,“占領九龍,人道主義的日軍不愿帶來無謂的犧牲,所以勸其投降,卻遭到了拒絕”[20]。此外,《協和運動》傾力宣傳“圣戰”與“王道之戰”。鼓吹“因為是圣戰,所以失敗的例子前所未聞,因此戰爭的結果已經明曉。”[21]
(三)戰爭轉折期
中途島海戰后,日軍原有優勢逐漸消退,太平洋戰爭進入轉折期。《協和運動》從1942年第6號起做了相應的調整,輿論指向確立戰時體制和強化新時期協和會的任務。
從執筆者身份來看,多半來自中央本部,已經沒有會外成員,也就是說來自會外的稿件銷聲匿跡。但也是從這一號開始恢復原有框架,即重開“編輯后記”、“匯報”等欄目。1942年第7號是協和會成立十周年紀念號,所以格外受到重視,集中刊載了菅原達郎、半田敏治、小山貞知、板垣征四郎、于靜遠、甘粕正彥、本莊繁、阮振鐸、山口重次等人的文章。可以認為十周年紀念號是官方意志最完整的體現。
戰事逐漸走向敗退之際,思想教化作用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因此協和會開始討論其本身肩負的“新使命”。菅原達郎認為“國民運動開展的會務運動缺少感染力和精彩。各級本部委員會和聯合協議會都走向形式化,協和會存在的意義已經喪失了大半。我們必須對二者的使命進行反省,然后認真探討其構成和運營”[22]。協和會的新使命在于強化組織機構,同時提高精銳會員的素質。而在半田敏治看來,“未來會務運動的目標應該有以下幾點:(一)快速整備強化會務組織,特別是分會組織;(二)將建國精神提高到國民信念;(三)由國民信念而發出的感情融和,據此來實現民族協和;(四)這一信念要立足于感情,實現思想上的統一和浸透;(五)通過科學技術部會的活躍,促進在政治、經濟、交通運動等方面的建設;(六)開展作為國民訓練,同時也是物質建設原動力的勤勞奉公運動;(七)對作為勤勞奉公運動源泉的青少年運動進行強化,整備擴充其組織;(八)對作為國民政治力集結的精華——聯合協議會(特別是全聯)的運營進行刷新與強化”[23]。
雖然表述重點各有差異,但是強化會務運動是二者的共識。之所以會達成這樣的共識,是因為無論是北部邊境的鎮守,還是向日軍提供物資,都直接依賴于協和會具體工作的展開。協和會運動在“宣揚建國精神、提高民眾對時局的認識,張揚重要國策的真正意義,保證有關國策執行過程中民意的順達,真正地做到群策群力”[24]等方面釋放能量。殖民者充分認識到會務運動的開展直接決定著戰時體制確立的穩定性。
此外,雖然也出現了批判性的文章,但因《協和運動》整體上配合政府言論和政策,所以同矛盾整合期批判性的文章相比,語氣相對溫和,措辭也顯得謹慎了許多。因而,批判性的文章并沒有沖淡《協和運動》的宣傳主題。
進入1943年,協和會的領導人認識到日本僅憑武力取得勝利的希望渺茫,所以轉而在“民族協和”上大做文章。他們認為,若能因此而加速戰爭的進程更好,即便事與愿違,至少也能為軍方提供穩定的后方保證。因此,協和會主張探索獨立的發展道路。相應地,《協和運動》的主辦者們開始反省在前一時期與政府的合作。他們在擺脫政府控制、找回最初的獨立風格、宣揚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下,引導雜志走向回歸。因此,《協和運動》進入了所謂的回歸期。
雖然《協和運動》最終回歸到提倡“民族協和”上來,但與第一階段所倡導的“民族協和”運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即第一階段強調的是與偽滿政府的同體異身,而回歸期的“民族協和”則暗含著與政府分離而獨立發展的無限可能。能夠代表《協和運動》這一時期輿論走向的主要是大村次信、坂野龜一、高橋勝治、富永理等人。與矛盾整理期重視分會稿件相比,回歸期的投稿人大多來自中央本部。
在戰時體制下,協和會肩負的主要任務有:彰顯國體本性;徹底推行民族協和;強化政治力量;徹底推行戰時國民訓練;指導戰時國民生活等[25]。據此回歸期的《協和運動》將輿論重點調整為關注農村問題,它涉及農產品的征收、自興村育成、興農合作社建設等內容。
1943年2月10日,“推進增產全國會員大會”在新京市協和會館召開,會議現場懸掛印有“增產決戰,足食足兵、完遂圣戰大東亞共榮”、“增產報國荷雙肩、奉戴圣旨齊向前”等內容的條幅。大會決議,“我們要貫徹必勝的信念,向舉國一體農業增產邁進,立誓實現一戶增產一成,開拓團增產七成的目標”[26]。之后《協和運動》刊載了“農業增產對策座談會”會議記錄,提出擴大耕地,振奮農民精神、機械作業,充分利用“北支”零散勞力等建議[27]。根據地域的特殊條件,可以采取特定政策。譬如對入縣勞動者的手續進行簡化,或是在必要的時候強制婦女和學童進行勞動,推動城鎮內剩余人口進行歸農運動[28]。此外還發表文章《關于促進農產品征收的政策》、《納粹的糧食政策和增產戰》,對政策、方針、措施進行解說。通過系列宣傳以及各分會的實踐運動,1943年、1944年順利完成農產品征收任務。
東北民眾因此陷入更加窮困潦倒的生活,這一時期的《協和運動》刊載了較為罕見的關于民不聊生的文章。如西三道河子農作物總出荷量1943年為53噸,1944年劇增至230余噸,完成任務存在很大困難。當地民眾不得不將被子中的棉花用來紡布縫制衣服[29]。因為實行特殊物資配給制,物資嚴重缺乏,導致女主人因為家中只有一條褲子而無法起身招待客人[30]。由此可見,《協和運動》在追隨政府和軍隊腳步的同時,試圖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現實,在協和會員中也有部分是具有同情心,顧及百姓生活的人士,但這樣的努力和改變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不是很快被淹沒在“大東亞戰爭”、“大東亞共榮圈”的呼聲中,就是被重新詮釋,而為殖民者所用。譬如“拆被制衣”的故事就被宣傳為雖然條件艱苦,但民眾對出荷還是有相當的認識和熱情的,用以迷惑更多的民眾。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時,正值東條英機和小磯國昭內閣統治時期。隨著《協和運動》的政策論和方法論已經很難繼續蠱惑民心,加之協和會成立之初,小磯國昭就是輕協和會而重關東軍的主要代表,所以協和會為穩定民心,為戰爭的合理性重新尋找出路,調整《協和運動》的宣傳內容轉入“思想戰”,倡導建國精神。因此,這一時期稿件的另一內容以“思想戰”為中心,以“民族協和”為內核。
1944年第9號明確了在“思想戰”中協和會的地位。“戰時協和會運動要以思想戰為中心。協和會本部就是思想防衛戰的司令部。同時在會務運動方面,以分會為中心,是動員指揮鄰組義勇奉公隊、青年團、國防婦人會的總指揮部”[31]。1945年第1號則規定了思想戰的具體內容、思想戰的正面攻擊法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對宣傳媒體機能的識別等[32]。同年第3號中將思想戰分為攻守兩類。“防御型的思想戰就是保證不被敵人迷惑,攪亂思想,削弱戰斗意識,也就是說要讓國民對自己國家進行的戰爭目的有充分的正義感,而且堅信正義的戰爭必然會勝利。攻擊型的思想戰就是主動出擊,擾亂對方軍心,讓敵人在不知不覺中和自身產生共鳴,認為繼續戰爭是愚蠢的、徒勞的。”[33]對宣傳的方針進行解釋,宣傳要通俗化、大眾化;宣傳應該適應不同的環境;強化動員工作,實際比理論更重要;強化慰勞安撫工作;推動被宣傳者進行宣傳,擴大宣傳[34]。為了減少農民的抵觸情緒,謊稱“出荷意味著為農村建設做出了多少貢獻”[35],錯誤地引導民眾,刻意營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氛圍。
通過思想戰的開展,協和會也逐漸深化對自身的認識,在軍事方面出現敗勢的時候,協和會中央本部認為“在戰時體制下,官制政治能夠發揮的作用已經到達了極限”,協和會應該根據自己的方針進行思想政治的教化工作。“樹立政治性的綱領,如果沒有積極的政治力,那么協和會就會淪為官僚組織或者是輔助機構”[36]。因此提出在運動中出現的問題自行消化和解決,并制定協議,也就是說要發展到政治實踐的層面。聯協要進行開展運動要領的協議,分會之間要互相合作,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37]。雖然在這里對協和會、聯合協議會提出政治性的要求,希望對其進行回歸性的改革,使二者都能夠取得更大發展,但是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一切都成為泡影,所謂的回歸振興僅僅停留在了假設階段。雖然協和會中央本部還在努力為戰爭搖旗吶喊,但一線的協和會運動已然呈現無可挽回的敗勢。聲勢再浩大的思想戰攻勢,在日益覺醒的殖民地民眾面前,在大勢已去的戰爭形勢面前都顯得蒼白軟弱。
綜上所述,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滿洲帝國協和會”不時地調整方針政策與輿論導向,通過機關刊物《協和運動》進行輿論造勢。
正如協和會與政府的關系一樣,《協和運動》的輿論導向與殖民政策保持了亦步亦趨的關系。雖然經歷了矛盾整理期、合作期及回歸期等階段,但作為軍國主義控制下的主要教化工具,以“民族協和”、“大東亞共榮圈”為宣傳核心,以完成殖民思想教化為根本目的的辦刊方針貫穿雜志始終,其殖民者代言人的地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說《協和運動》站在“滿洲國”殖民宣傳的前沿陣地,不遺余力為殖民統治搖旗吶喊,通過粉飾殖民政策、趨利避害地介紹殖民地現狀,在蒙蔽認知、混淆視聽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38]。
殖民者通過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將“滿洲國”強行納入了日本的戰時體制,使其淪落為支持日本的最大軍事基地。殖民者也通過《協和運動》宣傳自身的殖民理論,試圖從思想上和文化上加強對“滿洲國”的占領。但是非正義戰爭,無論如何美化其卑劣行徑,最終都將會走向末路,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1] 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譯.滿洲國史(分論)[M].1990:186.
[2] [日]編輯後記[J].協和運動,1944(2):72.
[3] [日]謹告[J].協和運動,1945(1):19.
[4] [日]「協和運動」発刊に就て[J].協和運動,1939(1):1.
[5] [日]風間秀人.協和運動(別冊) [M]. 東京:緑陰書房,1995:13.
[6] [日]山口重次.協和運動の世界観[J].協和運動,1939(2):5.
[7] [日]小山貞知.新體制と協和會運動[J].協和運動,1940(8):94-97.
[8] [日]次の項を御熟読の上御投稿ください[J].協和運動,1939(1):1.
[9] [日]青田武重.龍江省聯所感雑記[J].協和運動,1939(1):121-122.
[10] [日]青田武重.協和會と農事合作社関係[J].協和運動,1939(2):85-87.
[11] [日]鈴鹿山人.協和會運動と新聞記者[J].協和運動,1940(7):32.
[12] [日]大津誠助.北安で拾った話[J].協和運動,1940(8):84.
[13] [日]新井清吉.如何にせば協和運動は徹底するか[J].協和運動,1940(8):110-111.
[14] [日]編輯後記[J].協和運動,1941(1):182; 編輯後記[J].協和運動,1941(2):130.
[15] [日]三宅光治.人事異動に関する訓示[J].協和運動,1941(3):8.
[16] [日]日高輝忠.日本の世界文化史的使命(一)(二)(三)[J].協和運動,1941(1):93-97,1941(2):70-76,1941(3):56-62.
[17] [日]松浦嘉三郎.満州文化の特質[J].協和運動,1941(7):66-74.
[18] [日]巻頭言[J].協和運動,1942(1):1.
[19] [日]三宅光治.盟邦日本の南方聖戦に際して全國には二百萬の會員に告ぐ[J].協和運動,1942(1):71.
[20] [日]陸海両相の戦況報告[J].協和運動,1942(2):10.
[21] [日]三宅光治.盟邦日本の南方聖戦に際して全國には二百萬の會員に告ぐ[J].協和運動,1942(1):71.
[22] [日]菅原達郎.協和會十年を顧み新たなる使命を惟ふ[J].協和運動,1942(7):2.
[23] [日]半田敏治.大東亜戦下における協和會の新使命[J].協和運動,1942(7):17.
[24] [日]巻頭言[J].協和運動,1942(9):2.
[25] [日]坂田修一.協和會運動基本要綱覚書[J].協和運動,1943(6):4.
[26] [日]三宅光治.中央本部長協和會増産運動方針説明[J].協和運動,1943(3):51.
[27] [日]農村増産対策座談會[J].協和運動,1943(3):100-143.
[28] [日]山田博.特別地帯における増産方案[J].協和運動,1943(4):14-15.
[29] [日]都盛男.現地工作報告[J].協和運動,1943(12):21.
[30] [日]根津義明.出荷工作雑感[J].協和運動,1943(12):24-25.
[31] [日]巻頭言[J].協和運動,1944(9):1.
[32] [日]佐藤巖之進.國內宣伝への覚書[J].協和運動,1945(1):46-53.
[33] [日]松浦嘉三郎.思想戦における協和會運動之再認識[J].協和運動,1945(3):19-26.
[34] [日]英賀重雄.宣伝と技術[J].協和運動,1945(1):57.
[35] [日]二上政治.出荷運動之思想的展開[J].協和運動,1944(9):28.
[36] [日]松浦嘉三郎.思想戦における協和會運動之再認識[J].協和運動,1945(3):19-26.
[37] [日]高橋勝治.県聯を観て省聯に斯く望む[J].協和運動,1945(4):38-41.
[38] 謝忠宇.“九一八”事變前滿鐵附屬地日本語職業教育述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21-124.
The Development of “Consonance Movement”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Consonance Union in the Manchu Empire
WANG Zi-wei,CHEN Xiu-wu
(Foreign Language School,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s the official magazine of the consonance union in the Manchu Empire,“consonance movement” provide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ideology,which served colonial politics.As the result of timing,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this magazine shift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olitical direction.The change of the magazine reflected the transition of colonial politics and the consonance union movement.
“Consonance Movement”;the Consonance Union;Public Opinion Guidance
2014-12-1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2JJD770003)。
王紫薇(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外語系講師;陳秀武(1970-),男,吉林農安人,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K265.61
A
1001-6201(2015)03-0095-07
[責任編輯:王亞范]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