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亮
(遼寧省供水局,沈陽110003)
水庫管理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尤其是準公益性水庫管養分離的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水庫維修養護市場尚未形成;②水庫維修養護企業的資質標準尚未制定;③水庫維修養護的資金不到位。由于管養未分也是造成目前大部分事業性水庫人員超編的主要原因。
大壩、溢洪道等建筑物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不符合SL106-96 規范要求的所占比例為80%,造成水庫建筑物不能按規范要求正常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建設的水庫較多,征地線劃分標準不一,SL106—96 規范頒布后,想按規范執行擴大管理范圍,但征地非常困難,缺乏補償資金,難以按規范執行。
庫區管理范圍劃定標準不一,未按標準劃定的占60%以上。形成多種劃分方式的主要原因:①我國至今未出臺過強制性劃界標準,SL106—96 規范中也未作出明確的規定;②地方性干擾多,對于耕地相對緊缺,淹沒耕地較多的地方,地方群眾不愿意退出耕地,移民動遷費又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的情況下,往往出現庫區征地線低于正常蓄水位的情況[1]。
水庫管理區完成確權劃界和辦理確權發證手續的少,管理區采取封閉的就更少。主要成因:①確權劃界標準無強制性規定,土地管理部門在有土地糾紛的情況下,難于辦理土地使用證;②水庫管理單位對辦證無緊迫性要求,對確權劃界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水文站網和水雨情測報自動化及調度系統建設相對遲緩。造成水文站網建設遲緩的主要原因有:水文站網的建設和管理單位不統一。
水雨情測報自動化及調度系統建設,大部分是在水庫除險加固工作中進行的,對于早期進行除險加固和未進行除險加固的的水庫,大部分未進行此項工作,若想補做,資金難以落實。
具有防汛會商系統的水庫較少,根據水庫調查結果統計顯示,大型水庫僅有33%,中型水庫僅有9%。
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①水庫管理者認為大中型水庫設計標準高,對汛情、險情重視不夠;②缺乏專項資金投入;③缺少具體要求。
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①大多數工程區均在遠離城區的郊區,管理范圍內流動人口少,不會造成大的破壞;②缺乏專項資金投入,因為工程區的視頻監控,在加固及維修中均無法按工程主要建筑物申請到資金,只能作為安全管理的輔助設施來體現;③缺少法律法規方面的強制性要求。
產生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監測規范中對此設施沒有強制性要求,造成各水庫管理單位沒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造成大壩安全觀測各項監測設施不夠完善的主要原因:①水庫管理者對這些觀測設施重視不足,很多必要的觀測項目在多年的運行中已經損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②上級無強制性要求,③投資渠道未解決,缺乏專項建設資金;④存在認識上的不足,特別是對于土石壩,經過多年的運行,變形觀測及滲流觀測的測值沒有明顯變化,認為不會危及水庫的安全運行,所以多數水庫已經不再進行觀測;⑤不能跟上時代發展進步的步伐,社會的發展進步,對工程安全及用水安全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水庫管理設施必須不斷地完善。
水庫內外通信,應采用先進設施。水庫內外通信設施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大部分水庫主要以固定電話及移動電話為主,特別是在出現突發事件時,根本無法滿足傳遞信息的需要。
水庫內外交通標準偏低。造成防汛道路不達標的主要原因:1997 年前尚未出臺明確的防汛道路的建設標準,防汛道路在工程設計審查時不能作為主體工程的一部分考慮,屬于附屬設施;防汛公路隨使用時間的延長,破壞較嚴重,缺乏維修費用。
水庫主體工程供電系統達不到規范要求。考慮到防洪安全,對大中型水庫,為保證供電可靠性,一般應有自發電、外接系統電、固定(或移動)備用電源。目前水庫的工程供電,還有達不到規范要求的情況存在,這是防汛的一大隱患。
報警是避免或減輕事故發生的有效手段,投資很低,作用巨大。因此,建議在大壩下游河道沿岸建立報警裝置,大中型水庫應該達到100%。以警笛的方式直接通知,是最有效的預警方式。
從水利長遠發展看,對失事后果嚴重的水庫,建立工程區視頻監控和預警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庫區是否需要,可視情況而定。
建議在設計階段就設立水庫測量斷面,列入常規監測項目,加強日常水庫淤積監測,及時掌握淤積狀況,從而引起水庫管理單位重視,做到早發現,早控制,預防是第一位。
對具備自發電能力水庫,辦公區在工程區附近的用電,水利行業應當明確,允許優先使用水庫自供電,在自供電不足時,使用外接電。自供電線路屬于水庫自己管理,報修程序簡單,維修迅速,供電可靠程度高;其次,可節省管理單位電費支出。
在水庫設計階段,應該考慮對城市供水取水口的封閉,可防止水污染,保證供水安全。
加強對水庫管理工作監督、檢查力度:成立專職防汛檢查隊伍,可跨省、流域進行檢查,問題要通報,并附帶處罰措施。
水庫內外通信應采用先進設施。對外要建立與主管部門和上級防汛指揮部門以及水庫上、下游主要水文站和上、下游管管地點的有線及無線通信網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可在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庫中將衛星電話的使用作為強制性條款。自然災害或災害發生時,尤其在地面網絡被破壞的條件下,利用VSAT 衛星通信,可以為災害現場提供應急通信,保障現場的指揮調度,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的范圍和損失。
[1]朱曉源.小型水庫巡查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與措施[J].浙江水利科技,2007(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