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亮 □張五星 □袁春華(宿鴨湖水庫管理局)
宿鴨湖灌區位于駐馬店市宿鴨湖水庫東側,灌溉汝南、平輿兩縣共13個鄉鎮,總土地面積7.60萬hm2,設計灌溉面積5.33萬hm2,保證率75%。西起汝河北至北馬腸河、洪河,東到洪河,南到汝河,灌區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區內地面高程50~41m,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長約37 km,南北寬約29 km。灌區有總干渠1條,干渠3條,總長180.57km。灌區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65mm,汛期占60%,降雨年際和年內變化大,易形成洪澇旱災害,年蒸發量為1537mm,所以灌區有豐富的熱量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極為有利。
1.2.1 灌區工程維修費用不足,灌溉面積萎縮嚴重
灌區自建成至今已運行50多年,資金投入少,其間雖進行過幾次續建配套建設,但都不徹底,現灌區工程老化損壞嚴重,已不能滿足灌溉要求。灌區自上世紀90年代后很少運用,干、支、斗、農、毛渠系工程的完好率分別為80%、65%、20%、10%、0。目前渠道損毀嚴重,特別是支渠毀壞嚴重,多條支渠已經被平毀。
1.2.2 年久失修,渠系建筑物老化
“75.8”特大洪水使灌區大部分工程被沖毀,1991-1995年復建時,對被沖毀的部分工程采取了局部維修處理,這部分維修工程大都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年久失修,工程老化損毀嚴重,加之歷年維修資金不足,管理不善和人為的破壞等,加速了工程的整體老化、損壞。目前灌區只有不足10%的建筑物能利用。
1.2.3 灌溉水利用系數低
由于灌區土壤質地主要為砂壤土,輸水渠道多為土渠,加之建筑物和田間工程配套差,漏水、跑水嚴重。據測算,灌區的渠系水利用系數<0.35,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0。
1.2.4 管理粗放,管理設施落后
自1958年建成開灌以來,由于專管人員少,群管組織沒有建立,歷年人員替換較快,科學管理水平較低,專管與群管結合差,過去又受重建輕管思想的影響,缺少正常的維修養護,嚴重制約了灌區的進一步發展。
1.2.5 水費制度不合理
宿鴨湖灌區灌溉效益較差,加上灌區配套不完善,水資源浪費嚴重,按標準收費,群眾難以接受,灌區水費實行了減半征收的辦法,水費收取率僅為35%,嚴重影響灌區的工程維修和正常運行,不利于推廣節水技術。
一是安全保障系統:形成高標準的水源保障工程與高效速配水系統,具有完善的工程保障系統,能防洪、除澇、抗御超標準干旱,確保工程、農田、村鎮安全。二是灌溉排水系統:應有完善的灌排工程體系,渠、溝、田、林、路綜合配套齊全,滿足農業機械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生產要求,農田灌排工程設計標準達到規范要求,工程配套齊全、設施完好。三是先進的技術裝備: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墑情監測、信息查詢、智能控制決策與調度系統;實施灌排水系統水量水質監測等內容的先進節水設備。四是完善的管理與服務系統:建成監管與群管相結合的管理組織,形成責任明確,分工明細、制度完備的運行管理服務系統。形成民主、高效、規范的管理機制。五是生態環境和諧系統:灌區水質符合功能區要求,生態環境美好,健康持續發展,環境和諧,無污染高效的環境系統。
一是灌溉骨干工程:灌溉渠道輸配水系統完備,建筑物配套齊全達到100%,老建筑物得到更新改造,灌區渠系斗口以上水利用系數達到0.69以上,整個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62以上。二是排水工程:排水工程健全,能有效的調節和控制農田水分狀況,避免農作物遭受災害,排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排水對下游生態環境不產生負面影響。三是田間工程:田間工程布局合理,配套齊全,農田平整,田塊適中,灌水技術先進。配套率達到95%,田間灌水利用系數≥0.90。四是路橋林帶工程:支渠以上骨干渠道管理道路100%達到硬化、暢通,渠道兩側綠化100%渠區田間路、橋農業生產配套設備完備,滿足農業機械化作業和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田間道路與林帶灌排溝渠相協調。五是管理設施:管理設施健全,灌區分水、配水、退水控制設備完善,斗渠以上渠道、支管及以上管道分水口應具有灌溉計量設施,田間末級固定渠道量水設施滿足管理要求。六是水環境建設:灌區河流水質符合生態功能要求,生態健康,灌區排放合理對下游不產生不利影響,涵養水土,地下水采補平衡,渠道與當地環境和諧,灌區無次生鹽堿化和漬害發生。
2.3.1 完善的管理體系
強化專業管理,完善服務體系,工程管理與運行管理高效,灌溉服務與水費計收公開、透明,供水公平、可靠,適時適量供、排水滿足灌區現代農業要求。
2.3.2 健全的管理制度
管理職責清晰,責任明確,人員定編定崗滿足灌溉要求。健全的管理制度,管養結合采用“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辦法加強管理。
2.3.3 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現代化灌區管理需要高素質人才,一要使職工年輕化,具有大專以上文憑,擁有現代化技能;二要有公正的選人用人機制,公平、公正、公開、競爭、擇優選拔人才;三要科學考評績效,獎勤罰懶促進競爭。
2.3.4 灌區精神文明建設
構建先進文明文化,創建生態文明環境,提升職工綜合素質,工作作風精神風貌,與現代灌區相匹配。在灌區形成一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0年12月31日)》明確提出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目標。習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水利必須先行,灌區與農業相連,必須超前謀劃,加快灌區發展優先走向現代化。按照水利部批復的《河南省宿鴨湖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設計報告》,宿鴨湖灌區在現有渠道基礎上進行補充改造,包括總干渠、干渠設計水位的調整計算,個別支渠、干斗渠局部調整或改線,以及調整個別渠道灌溉范圍等,基本維持1966年規劃確定的范圍。工程完成后,可恢復灌溉面積4.67萬hm2,達到原設計5.33萬hm2的水平。
一是抓住機遇,多方籌資加大投資力度,盡快建成現代化灌區;二是堅持骨干工程與田間工程同步推進,制定長期發展規劃,要有戰略眼光,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不能拘于現實;三是配備完善先進的技術裝備,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監測、查詢、控制、調度系統;四是對工程進行科學有效的效益分析、效果評價;五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不斷深化改革,“管養分離”,定崗、定位、定編落實到位,落實養護資金;六是依靠高科技人才,先進技術促進現代化灌區的發展;七是灌溉工程盡快定編劃界,確權辦證,明確管理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