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永杰 □劉懷勤 □王 欣(永城市水利局)
永城市地勢低洼,境內河道均為平原河道,具有河道比降緩、洪水易滯留、排水不暢的平原區河道的特點。現狀河槽窄淺,行洪能力差,河道現狀防洪標準低,遭遇稍大洪水即漫槽行洪。而河槽的嚴重淤積,也造成河底抬高,泄流斷面縮窄,主河道水位高,常遇洪水即造成兩岸地面徑流難以排入河道,形成漬澇,淹沒農田,村莊進水,甚至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現有建筑物大多為上世紀50-70年代所建,經過幾十年運行,多數建筑物已成為病險工程,影響正常運行,甚至失去使用功能。如橋梁多為磚砌橋墩,橋板單薄,橋體普遍存在橋板斷裂、橋墩裂縫,橋面損壞,欄桿缺失等損壞現象。
河道沿線穿越多座村莊,穿村莊段河道,河槽內及兩岸垃圾成堆,不僅侵占河道過流斷面,而且垃圾長期浸泡水中,釋放有毒有害物質,水質污染嚴重,水質類別為Ⅳ~Ⅴ類,污染嚴重,不適宜用于農田灌溉;加之河道非排洪時段水量較小,甚至斷流,河水自身凈化能力弱,使河道水質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影響周邊環境。
一是所規劃河流均未進行過系統的治理,現狀河槽窄淺,承泄洪水能力小,部分河道僅在汛前進行簡單的疏浚,造成上下游河道斷面不一,行洪不暢,難以滿足防洪除澇的要求。二是現狀堤防和部分建筑物為上世紀50-70年代當地群眾所建,受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和技術水平的制約,堤身填筑質量差,達不到防洪標準,建筑物設計標準低,過流能力小,阻水嚴重。三是境內中小河流均為季節性河道,行洪高水位時期較短,大部分時段都是小流量低水位甚至斷流,加之永城市地處中原地帶,人多地少,稀土如金,當地群眾在河道內種植樹木及農作物,甚至河槽內蓋房,侵占河道行洪斷面,也是造成河道不暢的主要人為因素。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后期維護跟不上。河道工程修建后,當時管理歸各鄉、行政村自行管理,但隨著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農民包干到戶,水利工程的管理出現真空,管理責任沒有落實到位,再加上人為的破壞,致使很多中小河道建筑毀壞。其次,鄉鎮及以下河道管理設施缺乏,設備落后,管理人員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加之鄉鎮財力有限,河道維修養護經費基本沒有,病險工程得不到及時維修養護,長期的非良性運行,更加重了工程損壞,形成惡性循環,終致建筑物等工程喪失了其功能。
項目區村莊人口較多,人均耕地少,為保障河道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是必要的。
為保障河道兩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帶動城鎮化建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對境內河道進行治理是必要的和緊迫的。
伴水而生,依河而居是農民生存活動的顯著特點,河道是農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構建和諧社會,其中之一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人水和諧,打造良好的水環境,創造良好的水生態條件。縣鄉河道整治作為改善農村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程,會重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農村自然風光,給群眾一個優美的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基本保障。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的保障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都提出要著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持續改善農業水利基礎條件,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河道不紀念日通,水質不改善,不僅農業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難以提高,農業發展也難以持續。實施縣鄉河道綜合整治,正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舉措。
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是“三農”工作面臨的重大任務,要完成這個重大任務,必須進一步提高水利服務“三農”發展的能力。實施縣鄉河道整治,可以提高行洪排澇能力、水源供給能力、河道自凈能力,這對改善民生,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針對項目區河道現狀、存在的問題,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諧”為目標,以解決縣鄉河道功能衰減,水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為重心,開展河道綜合整治,通過河道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水系、生態修復等措施,集中投入,整鄉推進,治理一片、見效一片,著力恢復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澇能力,改善農村水環境和用水條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2.1 統籌規劃、集中整治
永城市大部分地區為平原區,主要以河道清淤疏浚為主,配套建設橋、涵、閘建筑物,提高河道排澇能力;同時做好面上溝河治理,做到小溝通河流,溝河相通,配套完善的防洪排澇體系,全面提升永城市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長遠結合農村水環境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逐步達到河道生態功能全面恢復,使永城市河道實現安全行洪有保障、水生態環境優美的良性運行。
4.2.2 統籌協調、綜合治理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統籌處理好中小河流治理與城鎮發展、河流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統籌協調好中小河流治理與河流下游防洪標準的關系,統籌兼顧中小河流治理與河道管理、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防洪與排澇、近期與長遠的關系。
4.2.3 突出重點、量力而行
以保護重點區域中小河流沿岸城鎮和基礎設施安全為目標,以洪水風險較高的農村地區中小河流治理為重點,優先安排有河流規劃和具備前期工作基礎的項目,既要考慮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需要,又要量力而行,要區分輕重緩急,分期分段開展治理,分期分批綜合治理。
4.2.4 因地制宜、注重實效
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理目標。從當地的防洪實際出發,找準需要治理河流的重點河段、關鍵環節與薄弱部位,采取經濟、適用、有效的措施,優先解決最突出的問題,講究治理效果,盡可能節約投資。
4.2.5 明確事權、分組級負責
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責任在地方,中央給予的適當補助,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因此應明確地方各級政府的管理責任,切實加強中小河流管理和對河流自然和生態環境功能的維護。
一是所治理河道達到5年一遇除澇、有堤段10年一遇防洪標準,河道內無阻水障礙物、水系基本暢通,功能健全,引得進,排得出,可調控。使河道水系基本功能得到有效恢復;二是通過生態措施整治,使河道水環境有明顯改善,水面無有害漂浮物,岸邊無垃圾,水質標準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使河道水環境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三是岸坡無損毀,綠化完好,河道、灘地自然形態得到保護。四是河道綜合整治結合農業發展需要,恢復河道灌排功能,在有條件的河段建設堰閘,攔蓄地表水,利用河水灌溉,回補地下水,增加河道內水面面積;五是通過河道綜合整治,改善農村水環境,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打造畔河宜居的社區環境,促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六是建立河道長效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職責、人員及經費來源,切實保障河道及配套建筑物的后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