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華 重慶市忠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白公街道站 404300
現代畜牧業是在傳統畜牧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本質是把畜牧業生產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科學的基礎上,充分合理利用畜牧業生產的各種自然和經濟資源,是具有合理的生產結構,能夠大幅度增加畜產品產量的高產、高效、優質、低耗的畜牧業生產系統和與環境相協調的生態系統。
(1)牲畜品種優良化。依靠科技手段,加快培育、優化和引進優良品種,擴大良種繁育,通過廣泛使用生產性能優良的牲畜品種,提高畜產品的質量。
(2)畜群結構合理化。堅持從資源和市場條件出發,以優良畜種為主對畜群結構進行重組,加快純種繁育和土種改良,重視生產母畜比例的合理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3)生產經營產業化。要在大力培育、發展畜牧龍頭企業的基礎上,把分散在不同環節的生產者聯結成一個緊密的利益整體,從飼草飼料的種植到牲畜的繁育和養殖管理到產品的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實現集約化和一體化經營。
(4)防疫體系網絡化。要高度重視疫情監測、預報和防治工作,進一步完善疫病控制體系,建立起能夠高效運作的疫病防治網絡體系,降低疫病風險,確保畜牧業發展的安全。
(5)產品營銷市場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現代營銷意識,下大力氣開拓畜產品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產品競爭力。
(1)結構調整,轉變方式。主要對品種結構、畜種結構和畜群結構進行調整。繼續穩定生豬、家禽生產,突出發展牛羊等節糧型草食家畜,大力發展奶業,加快發展特種養殖業。一是調整品種結構。建設現代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不斷提高畜禽良種比重,增強畜牧業的生產能力。二是調整畜種結構。根據不同區域選擇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畜種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專業化生產,逐步形成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種結構。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實現畜牧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2)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園區,轉變畜牧業經濟增長方式。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核心環節,只有將更多的農產品用于發展現代畜牧業,才能使農業成為充滿活力的現代產業。現代畜牧業示范園區是一項關聯廣泛的基礎產業,不僅為社會提供大量畜產品,而且是國民經濟中帶動第一產業、推動第二產業、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前導產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發展無公害畜禽產品、綠色畜禽產品和有機畜禽產品,不僅可以解決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可以推動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畜牧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堅持面向內外市場,大力開拓畜產品市場。市場是畜產品實現價值的最終場所,也是維系畜牧業再生產的紐帶。在培育和完善畜產品市場體系的過程中,要重點抓好以肉、蛋、奶等畜產品和生產資料專業批發市場體系的建設,開拓畜產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產品的市場。創新營銷理念,改進營銷方式,大力培育發展各種形式的畜產品流通中介合作組織、營銷經紀人和運銷大戶。畜產品龍頭企業也要爭取在本地區外設立營銷機構。
[1]陳潔,方炎.論從傳統草原畜牧業到現代畜牧業的轉變[J].中國軟科學,2013.
[2]張劍.建設現代畜牧業 加快城鄉統籌發展[A].飼料工業協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