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 遼寧省阜新市祖代豬場 123100
秦雪敏 遼寧省阜新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23000
要選擇體大強壯的仔豬,因為初生重和斷奶重越大的仔豬,肥育期生長越快,飼料利用率越高;要選擇體型好的仔豬,因為肋開張、胸深大、管圍粗和骨骼粗成正比的仔豬飼料效率高,胸深的豬背膘薄而瘦肉多;要選擇健康無病的仔豬,很多慢性病都有特定的臨床或亞臨床表現,要注意觀察選擇。
育肥豬的生長速度和瘦肉率比較,通常呈現公豬>母豬>閹豬的狀態。盡管公豬比母豬性成熟晚,但是隨著日齡的增大,公豬肌肉中的睪丸酮含量增加,會影響肉的風味。現代培育的品種豬一般在性成熟前后即屠宰上市,因此沒有必要去勢。而育肥豬通常在斷奶前,即20日齡以后給公豬去勢,有的地方品種仔豬通常在35日齡去勢。去勢后的公豬長得快、瘦肉率高。
育肥肉豬必須采取群飼的方式,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圈舍,節省能源,提高養殖效益。同時由于豬的群體易化作用較強,群飼可以促進豬的食欲,促進增重。但是不良的群飼能夠影響動物的生產性能,例如豬群的整齊度不良和互相咬尾、咬耳等。所以分群時要盡量保證群體的同質性,即同樣的品種或雜交組合、同樣的體重和年齡。另外還應保證群體的穩定性,即不要頻繁更改群體。
分群后根據豬的生活習性及時調教,養成在固定地點排便、睡覺、吃食和飲水的習慣。豬通常喜歡躺臥在高處或圈角暗處的墊草上,熱天喜臥在風涼處,冬天喜臥在溫暖處,排便多在門口、低處、深處和圈的角落。食槽應放在干燥和飼養員容易接觸的位置,不要靠近自動飲水器。調教的關鍵是要及時,豬新進圈時就立即開始調教,不能等到豬群養成惡習后再調教。調教的主要內容一是防止強奪弱食,二是固定采食、睡覺和排便的位置。
飼養密度過高,會增加豬只之間的沖突,提高圈欄內的局部氣溫,降低豬的食欲和采食量,導致群居環境惡劣,豬的增重和飼料利用率降低。豬的體重、環境溫度和空氣新鮮度對適宜的飼養密度都具有影響。體重越大,豬只活動和休息時需要的面積以及發生沖突時需要回避的面積也越大。環境溫度越高,豬只需要越多的非蒸發性和蒸發性散熱途徑,所需面積也越大。當豬舍空氣新鮮度不佳的時候,需要有效的通風量保持空氣新鮮,這時豬只也需要較大的空間。育肥期的飼養密度以0.8~1m2/頭為宜、生長期以0.6~0.7m2/頭為宜、保育豬以0.3~0.5m2/頭為宜。
在飼養密度合理的情況下,豬群的頭數不宜過多,通常每群以20 頭左右為宜。在舍內飼養、舍外排糞尿的飼養條件下,每群以40~50 頭為宜,自由采食情況下可以50 頭一群,限飼時每群不要超過30 頭。飼養密度過大或群內頭數過多,都會增加咬尾和群咬惡癖發生的機會。
育肥豬的適宜溫度,體重60kg 以內的豬為16~22℃,體重60~90kg 的豬為14~20℃,體重90kg 以上的豬為12~16℃。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增重和飼料效率。空氣濕度總是和氣溫共同對豬產生影響。在低溫、高濕情況下,可使豬的日增重減少30%,料重比增加10%;在高溫、高濕情況下,豬的增重更慢,而且可能大幅提高豬的死亡率。高濕環境會增加豬患皮膚病、關節疾病、腿病和寄生蟲病的機會。在豬舍溫度適宜的情況下,濕度以40%~70%為宜。
豬舍內由于糞尿、飼料和吊草的發酵或腐敗,經常分解出氨氣和硫化氫等有毒氣體,豬呼吸時又會排出大量水汽和二氧化碳。如果豬舍通風換氣條件不好、飼養密度過大和衛生惡劣,就會造成舍內空氣潮濕污濁,充滿大量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容易侵害豬的眼睛、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使眼病、皮膚病、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疾病暴發的機會增加。所以豬舍要經常通風換氣,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超過0.3%、氨氣含量不超過0.02mg/L、硫化氫不超過0.01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