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華 貴州省桐梓縣新站鎮農業服務中心 563205
羊梭菌病是由梭狀芽孢桿菌屬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常見于綿羊,且多發于初春、秋,以及冬季氣候驟變或陰雨連綿的季節。由于羊梭菌病的梭菌屬種不同,其臨床癥狀也不同,給此病的診斷與防治管理帶來了較大難度。因此,對羊梭菌病的調查與防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在對羊梭菌病進行調查時,應先確定好調查的時間、區域和對象。羊梭菌病調查的對象主要為綿羊和山羊,其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流行區域性、發病季節、死亡率、病羊的品種、病羊的年齡及發病率等,調查方法主要包括查閱資料、臨床檢查、尸體剖檢,以及實驗室檢查四個步驟。
經過多年的調查發現,羊梭菌病的臨床癥狀可分為四類,即羊快疫、羊腸毒血癥、羊猝疽及羔痢。其中,羊快疫由腐敗梭菌所致,且主要經消化道感染,0.5~2周歲的羊只最易受到此病的感染。患上羊快疫的病羊主要表現為食欲廢絕、排泄困難、虛弱和腹脹腹痛等。若不及時治療,不僅加大了治療的難度,而且發展到后期則會導致病羊死亡。
羊腸毒血癥又被稱之為軟腎病,由D 型魏氏梭菌所致,且通過帶菌羊傳播感染,常發生于春夏之交。患病羊表現為興奮不安、倒地四肢滑動及眼球轉動等。
羊猝疽由C 型魏氏梭菌所致,常發生在春季和冬季。此病的病癥主要表現為潰瘍性腸炎、急性死亡及腹膜炎。患了此病的羊只,其臨床癥狀主要有起臥不安、衰弱痙攣及心包炎等。
羔痢由B 型魏氏梭菌所致,并以病羊為主要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為消化道。此病常見于1 周齡內的羔羊,且純種細毛羊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患羊主要表現為劇烈腹瀉、潰瘍性腸炎及出血性腸炎等。
(1)隔離、消毒及緊急預防接種。當發現病情時,應及時將病羊隔離,并將羊群放牧的地方進行轉移。一般而言,最好將羊群轉移到干燥且地勢較高的牧場。同時及時對圈舍及周圍的環境進行清理,并嚴格進行消毒。病死的羊不得利用,必須深埋或者燒毀,且病羊接觸過的墊草及吃剩的飼料等必須運到指定的地點進行燒毀或是堆積發酵。
在對病羊進行隔離、消毒的同時,還必須對發病的羊進行緊急預防接種。接種疫苗通常選用“羊三聯四防”苗,劑量一般為5mL,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
(2)對癥治療。要做好防治工作,還必須對病羊進行對癥治療,以此盡可能地降低羊梭菌病所帶來的危害。其中,羊快疫通常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式治療,西藥一般為青霉素、磺胺嘧啶鈉,均采用肌注的給藥方式;中藥一般采用大青葉、連翹、茯苓以及黃連等,水煎灌服。羊腸毒血癥也通常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式治療,西藥一般采用磺胺脒、鏈霉素、青霉素、鎮靜劑以及強心劑,給藥方式采用肌注;中藥一般為石黃、膽草、料峭及蒼術等,水煎后取汁灌服。羊猝疽的治療方法基本上與羊快疫一樣。一般而言,羔痢也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的方式治療,西藥選用羊厭氣菌五聯苗或小羊青霉素,并采用肌注的方式給藥;中藥一般為益母草、黃連、貫眾、柴胡、大青葉及大黃等,水煎后灌服。
(3)強化飼養管理。要做好對羊梭菌病的防治管理工作,還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對羊的飼養管理。由于各種應激因素對羊群的刺激是導致其發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飼養管理的關鍵在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對羊群的刺激,以此來提高羊只的抵抗力。具體措施主要包括:春季應避免搶青現象的發生,秋季應盡量不到草黃的地方放牧;保持圈舍的干燥、清潔、保暖、衛生及通風;在對羊進行喂養時,應選擇富含營養的飼料,等等。
為了預防羊梭菌病的發生,對羊梭菌病要早診斷、早治療,綜合考慮羊只的體質和當地流行病的具體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