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齊國萊人群體樂舞職能的演變因素"/>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慧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夾谷之會中“萊人進樂”辨
——論齊國萊人群體樂舞職能的演變因素
文慧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關于夾谷之會中是否有齊國“進萊樂”一事雖存有爭議,但綜合各種資料的記錄,“進萊樂”事件的存在仍不應被否定。同時,在這一事件的背后,也體現出了在齊國滅萊之后,萊人群體在齊國的職能發展變化,這種演變主要體現在其樂舞表演和俗樂傳播的方面。可以說,萊人在齊國能夠保持著這種樂舞表演的延續,不僅與自身歷史傳統有關,同時也與齊國國內的多種因素有密切的聯系。
夾谷之會萊人樂舞傳統俗樂
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記錄了齊魯夾谷之會這一事件:
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犁鉏曰:“孔丘知禮而怯,請令萊人為樂,因執魯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魯,懼其霸,故從犁鉏之計。方會,進萊樂,孔子歷階上,使有司執萊人斬之,以禮讓景公。景公慚,乃歸魯侵地以謝,而罷去。
關于該會盟,前人已有文章來解釋和分析雙方的博弈較量,以及孔子有禮有勇的出色外交表現,但一般少有談到齊國進萊樂問題。雖然在《左傳》里并沒有提到萊人進樂這一情境,只是說“使萊人以兵劫魯侯”,楊伯峻先生也認為“夾谷本為萊人流落之地,齊侯可就地召用之”。認為齊景公召集萊人是因為夾谷乃萊夷流放之地,所以方便召用。宣兆琦關于夾谷之會就有說法提出并沒有夾谷之會中萊人進樂這一說,原因是諸侯相會,原無奏樂之事[1]。
這一論斷還是有失妥當的地方,如果諸侯相會沒有奏樂之事,那秦趙澠池會盟中又何來“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為趙王擊缶”這一事件呢?并且在《公羊傳》、《谷梁傳》、《史記》、《孔子家語》中都提到了萊人進樂之事。《孔子家語》的可參考性雖不高,但其他資料中既然都有記載,因此也不應當輕易否定這種情況。而且關于夾谷到底位于何處,以及萊地的位置本身就說法不一具有爭議,沒有得出定論位于何處。而且,關于夾谷所在之地,現在一般認為是在山東的新泰市的谷里區,是屬于魯中地區,而當時齊國滅萊之后,把萊遷到了齊國的邊境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威海市,一個是膠東半島,一個是魯中腹地,兩地相差之遠,說夾谷就是萊人流落之地便有些勉強,更不能簡單的就歸結夾谷就是萊人所處之地。而且兩國國君相會,應當是在盟會之前就想好的計策,如果在到達之時才想方設法召集當地萊人,并還要選出能夠奏樂表演者進行表演,還要進行“執魯君”的計劃,似乎并不是很合理,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是,這些萊人本身就是齊國在盟會前已經選好的表演之人,跟隨齊君從國都出發一同前往參加盟會。
基于這種情況,齊魯會盟中“進萊樂”的問題還可以進一步探討。齊王挑選萊人并不是簡單因為是蠻夷之族,以達到讓孔子害怕的效果。齊國的蠻夷之族并不在少數,齊之所以選擇萊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萊人在被齊吞滅后,其所具有的特殊群體職能,可以使齊在夾谷之會上選用萊人來作為外交武器。夾谷之會中萊人的表演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述:
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
所以可以推測,萊人當時其群體在很大程度上說,可能就是被賦予了這種職能,作為樂舞者來為君王服務。當然,這種職能是經過發展和變化而慢慢形成的。可以說齊國在夾谷之會進萊樂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外交手段上的運用,還和萊人的自身特點以及齊國的自身情況有關。本文認為可能有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萊國一般被認為在夏朝是就已經存在,是存留時間很長的古國,并且勢力也比較強大,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就記載了,“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可見當時萊國的實力與齊國是不相上下的。
此后齊與萊國以及其他一些周邊國家就始終處于相互覬覦的狀態,一直到齊國向東攻滅了紀、杞、萊等這些東夷古國。但在這之前這些東夷國家的樂舞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傳統,甚至可以說這些東夷國家是以其歌舞特色而著稱,夏代就有“方夷來賓,獻其樂舞”之說,在《禹貢》中也有記載,描述了東夷民族獨特的樂曲,可見東夷舞樂之發達。
同時,在膠東地區出土的文物中,出現了大量的鐘類樂器。前人多有文章指出,兩周時期的膠東地區當時雖然出現了明顯的商周文化特征,但保留的夷人文化因素遠遠多于其他地區。這就是說,東夷歌舞音樂文化是對這一地區的影響非常廣泛的。同時納入齊國版圖之前,東夷人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出有別于齊的青銅樂器。而這其中,萊人自身的冶煉技術在當時就是比較高的,在叔夷鐘銘文就記載了(前581年至前554年)“余命女(汝)嗣予嫠、(造)戥(鐵)徒四千,為女(汝)敵(嫡)寮”[2],因為技術之高,齊靈公才會給叔夷賞賜了萊國的鐵匠造鐵徒四千。同時,在1973年,在牟平矯家長治村,出土了春秋時期萊國的打擊樂器青銅鈕鐘,此鐘造型美觀,質樸典雅,鐘體碩大,堪稱膠東半島出土的青銅鈕鐘之首[3]。這無疑印證了萊國的確制造有自己特色的樂器,并且萊國本身這種深厚的樂舞傳統,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也始終保留著自己的特色。
齊國滅掉了萊國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左傳·襄公二年》提到“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以索馬牛,皆百匹,齊師乃還”。萊人賄賂齊國將領以獲得暫時的保全,但最后仍在齊靈公時期滅掉了萊國。當時存留下來的叔夷鐘記載了在齊滅萊之后,齊靈公對伐萊有功的叔夷進行封賞,此時就已經把萊人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遷到了齊國的“鄙邑”(《史記·齊太公世家》)[4],沒有遷的“有一部分淪為叔夷的奴隸”[5]。本文認為,在作為奴隸的這一部分萊人,除了上文所說的“造鐵徒四千”,還有一部分可能就會進入宮廷作為樂舞人員供貴族們享樂使用。
齊樂主要是由四大部分組成的,宮廷雅樂、萬舞、韶樂、萊樂。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提到夾谷之會中進“四方之樂”。把萊樂稱為“四方之樂”,可見萊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四方樂的代表,亦可見萊樂在當時齊國的傳播程度,而要達到這種流行程度,萊人前期的表演傳播是必不可少的。在《戰國策》、《管子》、《晏子春秋》當中也提到過,齊國的宮廷中常有“倡優侏儒”進行表演,“倡優侏儒”本身就與宮廷雅樂、韶樂的風格有所差別,所以只可能是用來表演俗樂而用,其中除了女樂,就很可能多為萊樂,所以起初宮廷之中的萊人可能大多是作為樂舞者存在,萊人群體在宮廷中的職能定位也就慢慢清晰明確了。
可以說,齊國對俗樂的重視和開放態度為萊人樂舞職能的發揮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1.對外來文明保持開放態度
齊國雖然奉行“尊王攘夷”的對外態度,但是在滅萊后對其政策是“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史記·齊太公世家》)[6],很寬松而務實的,保證了萊自身的發展,這樣的方式也使萊人對齊的認同態度和歸屬感加強,并有時也會產生參與或評價政治的愿望和表現。《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萊人所唱的“景公死乎弗與埋,三軍事乎弗與謀,師乎師乎,胡黨之乎?”就表述了萊人對齊王將群公子逼出王城的感慨之情并對其評論。并且,齊景公彌留之際“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萊。”把所有的王子全都選擇放逐到萊地也并非是沒有原因的。在《左傳·襄公六年》中記載“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于襄公”,可見齊國滅萊之后,萊國對齊可以算作很徹底的臣服。
同時齊也吸收了萊國的先進的技術,如放牧就是萊國的傳統技術,《尚書·禹貢》就提到“萊夷作牧,厥匪靡絲”,齊國對萊的技術的引進學習,可見齊國本身就是一個對于外來文化,尤其是東夷文化兼收并蓄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是倡優侏儒之樂發展最集中的地方”[7]與齊國這種兼收并蓄的個性是分不開的。所以對于萊人所帶來的這種獨特的萊夷之樂自然也是吸收進來,從而成為齊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萊樂在齊國的發展壯大并非沒有根據。
2.作為外交手段加以利用
齊國本身就很善于利用齊樂的優勢,并以此作為外交手段。不僅僅是齊國,把音樂作為手段計謀用到與他國的交往上是這一時期很所國家都采用過的方式。被稱為“淫聲淫樂”的鄭衛之樂,為了滿足國君的政治野心,在外交上也常被其國家所利用,發揮了很大的外交影響。常常以贈送樂女送給他國表示友好或臣服為由,能達到使國君沉湎其中荒廢朝政的目的。《史記·孔子世家》中就記載,夾谷之會后,齊國送給魯國女樂,“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導致魯國國君“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無心朝政。所以這樣看來,在夾谷之會上,齊國可能也是利用了這種手段,企圖通過舞樂的方式來取得外交博弈上的勝利。
3.君王對俗樂的喜愛
在齊國,從君王到百姓,無不喜愛音樂。齊國自春秋時期以來,民間的俗樂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可以說這與齊王對俗樂的喜愛是分不開的。齊桓公、齊景公、齊宣王、齊泯王都十分喜愛俗樂。齊景公就曾說“夫樂,何必夫故哉?(《晏子春秋·內諫篇上》)”[8],在朝中就經常演奏俗樂“左為倡,右為優(《晏子春秋·內問篇下》)”[9],舉行“倡優侏儒”的表演。齊宣王也說過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孟子·梁惠王下》)”[10]。魏文侯也說過“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可見傳統的雅樂表演在此時雖尚能維持主導地位,但已經不能滿足君王對音樂的需求,新興起的俗樂卻更受君王喜愛。同時,可以說俗樂在齊國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與發展與君王的喜愛分不開的。
所以,齊國在夾谷之會上選擇進萊樂企圖達到 “執魯君”的目的,可能的確是出于孔子不能接受蠻夷之樂的政治考量。但反過來看,齊國可以在這樣兩國國君盟會的莊重場面選擇進萊樂,說明在齊國的觀念上首先是可以接受這種做法的,覺得并非有何不妥之處,而當孔子義正言辭的指出這種做法的失禮時,齊君才面有慚色,覺得似乎是不夠妥當的。但這也說明“齊國的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并沒有嚴格的界限”[11]。
這兩位齊國名相與萊國有著很深的淵源,《史記·管晏列傳》中的記載說晏子是“萊之夷淮人”,其父晏弱自然也是。夷淮這個地方就是現在山東膠州半島的高密市,高密市在春秋時稱夷淮邑,當時是屬于萊國的。公元前567年,齊滅萊國后,才變成齊之屬地,也就是說,晏弱和晏子本身應該算是萊人。但是晏氏與萊的關系卻很微妙,晏子的父親晏弱應該是很早就離開了萊國,具體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左傳·襄公二年》有記載:“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逼之。”《左傳·襄公六年》完整的記載了晏弱滅萊這一過程:
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于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于襄宮。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可見,晏弱對萊國可能有著仇恨心理,不然即使在齊國做官也不會親自率兵滅掉了自己的國家,可以說,晏弱對萊的心理態度是很復雜的。但晏子對萊的態度不得而知,不過在《晏子春秋》中,晏子對齊王沉迷與俗樂這一行為常常予以規勸,認為君王不能終日沉迷于音樂。但是論及萊人在齊國的地位及發展,雖然不知是否有促進的影響,仍然或多或少與晏子有關,所以也列入了考慮的因素之中。
所以綜上所述,萊夷從夏朝開始算起,可謂是就已經擁有的獨特舞樂傳統,所以,當遇到一個對外來文化積極吸收,并對舞樂文化喜愛有加,同時心態開放的齊國時,萊人身上的這種特質可能就會尤為受到重視,從而使進入齊國的萊人群體,并有機會發揮其自身的歌舞傳統。因此,萊人在宮廷中以舞樂者的身份出現也就變得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齊國對俗樂的重視和喜愛,使萊人身上的樂舞傳統得以在齊延續,并成為官方的樂舞表演者,發揮其樂舞職能,并使萊樂成為齊國流行之樂,同時還可以加以利用,作為外交上的博弈手段。因此從這個角度再來看夾谷之會上的齊國讓“萊人進樂”這一舉動,就顯得更具合理性了。
[1]宣兆琦.關于夾谷之會的幾點辨析[J].齊魯學刊,1993(4):74.
[2]孫英民.中國考古學通論[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08(1):245.
[3]郭泮溪,侯德彤,李培亮.膠東半島海洋文明簡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2:39.
[4][6](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3.01.
[5]夏麥陵.叔夷鐘銘與齊侯滅萊[J].管子學刊,1993(2):85.
[7]陳瑞泉.《史記》“世俗之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
[8][9]晏嬰.晏子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1]米永盈.東周齊國樂器考古發現與研究[D].山東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