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景茜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淺談薩瓦歌劇
虞景茜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210097)
薩瓦歌劇作為英國輕歌劇的標志,在十九世紀后期引領著英國歌劇的潮流。在這一系列薩瓦歌劇中,代表人物吉爾伯特與沙利文使用很荒誕滑稽的故事映射真實的社會現象,并成為風靡維多利亞時期的劇種。
薩瓦歌劇吉爾伯特沙利文
薩瓦歌劇(Savoy opera)作為喜歌劇的一種形式,發展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十九世紀后期,劇作家W.S.吉爾伯特(William schwenck gilbert,1836-1911)與作曲家阿瑟·沙利文(Arthur Sullivan,1842-1900)是薩瓦歌劇的最早建立者和最成功的實踐者。
薩瓦歌劇這一名稱出自于薩瓦劇院(Savoy theatre)。由于英國輕歌劇開始得比較晚,在此之前英國輕歌劇市場一直被法國和維也納的輕歌劇控制,觀眾被一些輕佻的歌舞雜耍誤導,為了創造屬于英國并且積極向上的輕歌劇,1881年制作人理查德·德奧利·卡特 (Richard d’oyly care,1844-1901)在倫敦建造了薩瓦劇院。薩瓦劇院坐落于英國倫敦西敏市的河岸街,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采用電力照明的劇院。理查德·德奧利·卡特與吉爾伯特和沙利文進行聯合,那些不是G&S(吉爾伯特與沙利文)所創作的作品或是未能達到標準的劇目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留下的是“薩瓦歌劇”這個代表英國輕歌劇的標志,以及作曲家沙利文和劇作家吉爾伯特對于英國輕歌劇開創性的影響。
吉爾伯特,沙利文,卡特,和其他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作曲家、詞作家、發行商,以及當代英國媒體和文學作品,都將這種作品稱為“喜歌劇”(Comic operas),用來將薩瓦歌劇和其他歐洲大陸的“有傷風化”的輕歌劇(operettas)加以區分,希望薩瓦歌劇可以取代它們。那時候,大多數吉爾伯特和沙利文出版的作品都屬于“薩瓦歌劇”、“喜歌劇”。然而,企鵝歌劇院指南(the Penguin Opera Guides)和其他很多音樂詞典/百科全書都將吉爾伯特和沙利文的作品歸類于輕歌劇。1881年的《耐心》(Patience)是在薩瓦劇院上映的第一部歌劇,因此,《耐心》是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薩瓦歌劇。
2.1劇作家W.S.吉爾伯特(SirWilliam Schwenck Gilbert,1836-1911)
威廉·S·吉爾伯特爵士是英國劇作家、編劇、詩人,插畫解說①。吉爾伯特的父親威廉姆(William)曾是一名海軍外科醫生,后來轉行成為一名小說作家,有些威廉姆出版的小說,會配以吉爾伯特的插圖。吉爾伯特的母親,安妮·瑪麗·拜·莫里斯(AnneMary ByeMorris)出生在一個藥劑師家庭②。另外,吉爾伯特還有三個妹妹③。
吉爾伯特兒時的小名叫做巴布(Bab),因此將年輕時所做的詩歌稱作巴布歌謠(Bab Ballad)。吉爾伯特的巴布歌謠,廣泛收集打油詩并在其中插入一些自己創作的滑稽的插畫。他創作的產量包括超過75部的戲劇及編劇劇本,許多故事、詩歌、歌詞和其他各種詼諧喜劇與莊重嚴肅的作品。他的戲劇和現實的舞臺指導風格啟發了其他的劇作家,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和蕭伯納 (OscarWilde and George Bernard Shaw)。據《英國、美國劍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介紹,吉爾伯特的“作詞的詩意和抒情上升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度”④。
后期作品最著名的是在與作曲家阿瑟·沙利文合作生產的14喜劇歌劇(被稱為薩瓦歌劇)。其中最有名的是《H.M. S.皮納福號軍艦》、《彭贊斯和海盜》、《日本天皇》,這些都是歷史上最頻繁上演的輕歌劇。除了這些,還有幾個其他的薩瓦歌劇,在英語國家中不斷被歌劇團、話劇團企業、學校和社區劇團演奏。這些作品中的一些經典臺詞已經成為英語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固定用法和搭配,如“short,sharp shock”(“短,大幅震蕩”),“What,never?Well,hardly ever!”(“什么,從來沒有嗎?嗯,幾乎沒有!”),“Let the punishment fit the crime”(“讓懲罰與罪行相稱。”)。
2.2作曲家阿瑟·沙利文(Arthur Sullivan,1842-1900)
作為一名英國作曲家,沙利文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和劇作家吉爾伯特合作譜寫的一系列歌劇作品,包括《皮納福號軍艦》(H.M.S.Pinafore)、《彭贊斯的海盜》(The Piratesof Penzance)和《日本天皇》(TheMikado)。沙利文一共作曲23部,其中13部主打管弦樂,8部合唱劇,2部芭蕾。除去歌劇作品外,沙利文也為許多歌曲、鋼琴曲、贊美詩配樂。其中不乏很多著名的贊美詩,例如 《前進的基督戰士》(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和《遺失的和弦》(The LostChord)。
身為軍隊樂隊指揮的兒子,受其父親影響,沙利文八歲時譜寫了他的第一部贊美詩⑤,曾被選中在兒童合唱隊演唱《皇家禮拜堂》⑥(ChapelRoyal)時擔任獨唱。1856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Music)為當時14歲的沙利文頒發了門德爾松一等獎獎學金 (Mendelssohn scholarship),并允許他在學院學習。之后去德國的萊比錫音樂學院(Leipzig Conservatoire)進修⑦。沙利文的畢業作品是為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配了一系列的配樂。它在1862年上映時,便引起轟動。因此,沙利文開始了他的作曲生涯。后來,1871年到1896年間,沙利文與劇作家吉爾伯特合作共同創作輕歌劇。當時的他們被廣大觀眾合稱為“吉爾伯特與沙利文”。他們創造的輕歌劇擁有極高的藝術水準,以詼諧幽默著稱,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火爆上映。他的代表作有 《皮納福號軍艦》(H.M.S.Pinafore)等。
3.1代表作品
被世人所熟知的是,吉爾伯特與沙利文共合作了十四部輕歌劇,但是其實還有一部未出版的輕歌劇,也是兩人共同執筆的。在這一系列薩瓦歌劇中,吉爾伯特與沙利文使用很荒誕滑稽的故事映射真實的社會現象,并成為風靡維多利亞時期的劇種。吉爾伯特和沙利文所寫的“薩瓦歌劇”有:
泰斯庇斯Thespis(1871)(從未出版)
陪審團的判決Trialby Jury(1875)(成名作)
魔法師The Sorcerer(1877)
皮納福號軍艦H.M.S.Pinafore,or The Lass that Loved a Sailor(1878)
彭贊斯的海盜The Pirates of Penzance,or The Slave of Duty(1879)
TheMartyrof Antioch(1880)
Patience,or Bunthorne’s Bride(1881)
Iolanthe,or The Peer and the Peri(1882)
Princess Ida,or Castle Adamant(1884)
日本天皇TheMikado,or The Town of Titipu(1885)
Ruddigore,or TheWitch’sCurse(1887)
The Yeomen of the Guard,or The Merryman and hisMaid(1888)
The Gondoliers,or The King of Barataria(1889)
Utopia,Limited,or The Flowersof Progress(1893)
The Grand Duke,or The Statutory Duel(1896)
3.2成功的原因
1875年,當時管理皇家劇院的理查德·狄歐義·卡特和約吉爾伯特及沙利文共同譜寫他們的第二場演出——一場只有一個章節的歌劇:《陪審團的判決》(Trialby Jury)⑧,并取得成功。1876年,經過幾次失敗的嘗試之后,卡特終于匯集了一筆資金用于建立、支持這個戲劇劇團公司,創作并推廣親民的喜歌劇⑨。新的歌劇叫做《魔法師》(Sorcerer),上映于1877年11月。同以往一樣,《魔法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共上映了178場⑩。不但歌劇的樂譜很暢銷,歌劇的旋律被街頭音樂家演奏著?。與其他為劇院而創作的藝術家不同,吉爾伯特和沙利文擁有自己的劇院,他們的創作被自己的資金支持著,因此,他們可以自由發揮,創作自己想要創作的屬于自己藝術理念的作品,可以根據作品的靈魂自由選擇演員。他們選擇的很多有才華的演員,大多不是明星,沒有高收費的指揮,因此他們可以教會那些演員摒棄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表演風格,從而使用更自然的風格。他們根據這些演員的能力,為他們量身定做合適的角色。吉爾伯特和沙利文用他們的表演對觀眾產生很大的影響。就像評論家赫爾曼·克萊恩(Herman Klein)所說:“我們偷偷驚嘆于吉爾伯特和沙利文用巧妙而荒謬表現出的簡易和自然,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在這樣的舞臺上見到如此怪異,孤僻,但卻個性強烈的人們……他們撰寫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漫畫般的世界。”?
《魔法師》的成功為吉爾伯特和沙利文的再次合作鋪平了道路,卡特也同意劇團是時候推出一個新的歌劇,因此吉爾伯特在1877年年底開始了 《皮納福號軍艦》(H.M.S. Pinafore,)的創作。吉爾伯特的父親曾是一名海軍外科醫生,因此,航海主題的歌劇深深吸引了他?。他曾經做的《巴布歌謠》(Bab ballad)中,就有很多航海的主題,例如《艦長里斯》(Captain Reece),《上將約翰》(General John)?。《皮納福號軍艦》中,很多人物的原型都是出自于《巴布歌謠》:迪克死眼(Dick Deadeye)出自于《女人的感激之情》(Woman’s Gratitude);早期版本的拉爾夫(Ralph Rackstraw)是基于《喬,輕輕地》(Joe Go-Lightly),都是一個水手瘋狂地愛上了一個地位遠高于他的人的女兒。“小奶油杯”(Little Buttercup)幾乎完全來自于 《小販船女的故事》(The BumboatWoman’s Story)?。在1877年12月27日,當沙利文在法國維埃拉度假的時候,吉爾伯特給他發了一個故事情節的草稿,這個故事就是《皮納福號軍艦》。沙利文看了這個草稿之后非常高興,于是吉爾伯特于一月中旬給卡特也看了劇本的初稿。在導師T.W.羅賓遜的指導下,吉爾伯特努力使劇中的服裝和布景都合情合理。1878年4月,當吉爾伯特準備軍艦的場景時,他前往樸茨茅斯,參觀并描繪H.M.S.圣文森特和H.M.S.勝利號,并基于他們創作出一款新的型號,并將圖紙交給木匠來制作模型。這些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歌劇界是前作未有的。吉爾伯特的全新理念遠遠超過那個時代,自然的表演僅停留于概念,作者也無法選擇演員,甚至無法指導演員如何就自己的戲劇而更合適地演出。吉爾伯特這種對細節的注重成為他所有薩瓦歌劇的共同特點。1878年4月,雖然不幸患上腎結石,但沙利文依然“如火如荼”地工作著,并與4月24日完成創作,開始音樂的排練階段。5月初,兩位合作者最終完成了這項作品。
在《皮納福號軍艦》中,有幾位之前出演過《魔法師》的老演員。吉爾伯特曾在1877年12月建議過沙利文:“克利普斯太太(也就是‘小奶油杯’Little buttercup)最適合埃弗拉(Everard)出演,而艦長則適合由巴林頓(Barrington)出演,格羅史密斯(Grossmith)則當之無愧成為上將的不二候選人。”
然而,在推薦《魔法師》中出演sangazure的霍華德保羅夫人(Mrs Howard Paul)時,出現了意外。霍華德保羅夫人當時定下了表演皮納符號軍艦的合同,在劇中出演上將的表妹Hebe.吉爾伯特為創作她的角色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沙利文卻不看好她。最終,在1878年5月中旬,距離演出正式上映僅有一周的時候,吉爾伯特和沙利文達成共識,請霍華德夫人離開了此場演出。后來,卡特請來了演唱歌手杰西邦德(Jessie Bond)出演表妹Hebe。由于邦德并不是經驗老道的演員,吉爾伯特和沙利文刪去了除最后一幕之外的很多對話,為她量身定做了宣敘調。還有很多其他新的演員出演,比如艾瑪好森(Emma Howson)和喬治帕瓦(George Power),他們這一對男女高音曾為《魔法師》帶來了許多亮點。
吉爾伯特總是親自為自己的作品指導導演,他尋求現實主義的表演,就像他爭取逼真的細節、逼真的視覺元素。他摒棄自我意識,提倡與觀眾互動,并堅持一個荒誕卻自然的寫照風格。
沙利文創作音樂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將序曲放到最后。等到草圖大致完成的時候,就委托公司的音樂總監,讓音樂總監完成。在皮納福號軍艦中,阿爾弗雷德賽利亞(Alfred Cellier)則擔任了這個音樂總監的職位。
首映于1878年5月25日的皮納福號軍艦,是一部有兩個章節的喜歌劇,是吉爾伯特和沙利文第一步紅極一時的劇作品。故事發生在充滿勢利和假仁假義的英國社會,貧賤出身的水手拉爾夫和艦長女兒約瑟芬相愛了。盡管吉爾伯特發布了免責聲明,觀眾、評論家,甚至首相都認出了劇中的“約瑟夫·波特爵士”就是當時的W.H.史密斯(當時被任命為海軍部的第一長官,但是他既沒有軍隊,又沒有任何航海經驗)。
輕歌劇作為歌劇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其包含音樂、戲劇、舞蹈、對白等方面的一種綜合藝術。這樣的舞臺藝術讓觀眾不僅能收獲聽覺的滿足,而且能享受視覺的沖擊。
我國對于英國輕歌劇的研究尚為空白,沒有太多人關注英國輕歌劇的發展。但筆者認為無論是薩瓦歌劇還是作曲家沙利文,劇作家吉爾伯特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注釋:
①Powell,Jim.William S.Gilbert'sWicked Wit for Libert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Volume XIII,Chapter VIII,Section 15(1907-21).
②Stedman,Jane W.“Gilbert,Sir William Schwenck(1836-1911)”,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September 2004,online edn,May 2008,accessed 10 January 2010.
③Eden,David.Gilbert:Appearance and Reality,p.44,Sir Arthur Sullivan Society(2003).
④Jacobs,Arthur(1984).Arthur Sullivan:A Victorian Mus i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P.5.
⑤Jacobs,Arthur(1984).Arthur Sullivan:AVictorianMusi 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P.7.
⑥Jacobs,Arthur(1984).Arthur Sullivan:A Victorian Musi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P.8.
⑦Jacobs,Arthur(1984).Arthur Sullivan:A Victorian Musi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P.10-13.
⑧Ainger,Michael(2002).Gilbertand Sullivan-ADual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14769-3.P.130.
⑨Ainger,Michael(2002).Gilbert and Sullivan-A Dual 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14769-3.P. 110,119-120,130-131,157.
⑩Jacobs,Arthur(1984).Arthur Sullivan:A Victorian Musi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 P113-114.
?Jacobs,Arthur(1984).ArthurSullivan:AVictorianMusi 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P 111.
?Ainger,Michael(2002).Gilbert and Sullivan-A Dual 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14769-3.P145.
?Fitz-Gerald,S.J.Adair(1924).The Story of the Savoy Opera.Stanley Paul&Co.,Ltd.ISBN 0-306-79543-4.P35.
?Allen,Reginald(1979).Gilbert and Sullivan in America,The Story of the FirstD'Oyly Carte Opera Company American Tour.The Pierpont Morgan Library.ISBN 0-686-70604-8.
?Stedman The Happy1 Land(1873)P106-110.
[1]Ainger,Michael(2002).Gilbert and Sullivan-A Dual 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14769-3.P. 107-157
[2]Allen,Reginald(1979).Gilbertand Sullivan in America,The Story of the FirstD'Oyly Carte Opera Company American Tour.The PierpontMorgan Library.ISBN 0-686-70604-8.
[3]Eden,David.Gilbert:Appearance and Reality,p.44,Sir Arthur Sullivan Society(2003)
[4]Fitz-Gerald,S.J.Adair(1924).The Story of the Savoy Opera.Stanley Paul&Co.,Ltd.ISBN 0-306-79543-4.P.35
[5]Jacobs,Arthur(1984).Arthur Sullivan:A Victorian Musi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 P.5-8,P.111-114
[6]Powell,Jim.William S.Gilbert's Wicked Wit for Libert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Volume XIII,Chapter VIII,Section 15(1907-21)
[7]Stedman,Jane W.“Gilbert,Sir WilliamSchwenck(1836-1911)”,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September 2004,online edn,May 2008,accessed 10 January 2010(subscription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