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夔(華北石油管理局國際合作項目部,河北任丘 062552)
油氣成藏模式及地質勘探規律淺析
余夔(華北石油管理局國際合作項目部,河北任丘 062552)
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油田油氣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客觀上提升了油田油氣的開發價值。在進行油田開發工作之前,需要對油田油氣的成藏模式進行研究,并根據研究規律建立起與現實情況相對應的油田油氣成藏模式。本文以下對我國油田油氣成藏模式與地質勘探規律進行深入的分析,為油田開發企業提供參考依據。
油田油氣;成藏模式;地質勘探;規律研究
油田油氣成藏主要發生在盆地地質環境,理論上來說,當石油或天然氣生成之后,由于經歷較長的歷史時期會逐漸通過地質輸導層進行運動,填充地下封閉環境的空隙,最終形成“油氣藏”;油田油氣成藏的過程存在很大的差異,根據地質環境的不同,可以一次成藏,也可以經歷多次成藏,如果考慮地震、火山等地質活動,成型的油氣藏也會發生分裂;研究油田油氣成藏的模式以及地質勘探的規律,對石油勘探開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油田油氣成藏模式”理論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紀初,石油及天然氣資源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引發人們對“海相成油”和“陸相成油”的爭論,隨后地質研究的不斷發展為這一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礎;20世紀70年代,油氣運聚機制研究進入高潮階段,并逐漸向油田勘探開采的實際應用轉移。
油田油氣成藏模式的分別是由于不同的運移、聚焦、保存和破壞功能形成的,例如對于一些地質地區凹陷的環境,地能熱工效應不明顯,熱演化的效果不佳,因此主要聚集的是中等成熟程度的油氣;這種狀況在我國的油田地質中較為常見,屬于單純凹陷的它源斷裂帶式油氣成藏模型。
油氣沿地質斷層垂直向下移動,當地質封閉環境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則沿著側向持續上升,形成“圈閉油氣”模式。這種形勢下即便存在斷裂帶的影響,也會形成有底部向頂部緩慢增壓的油氣聚集形式。
我國油田的地質環境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陡坡、斜坡結構,對此選用的是自源斜坡帶式油氣成藏牧師,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是在單向生成烴在凹陷處提供,供烴呈現多期分別注入,以垂直面運動為主,油氣聚集的圈閉十分完整、規律,但一般油氣藏規模較小。
油田油氣成藏模式的研究具有預測作用,一方面可以提供油氣藏形成的機理和時間、空間變化對地質勘探的規律影響,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油氣藏的基本參數判斷其他位置油田的情況。這種理論顯然比單純地地質找油方式更加科學,它反應的是石油或天然氣自身的運動規律。
油田油氣的勘測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來說,石油產業中尋找能源的方式是通過氣藏的發現實現的。但是,我國大部分油田的地質勘探工作長時間停留在低水平階段,缺乏復核技術手段,更沒有規律可以遵循,在最近幾十年中所發現的油田油氣儲量明顯不足。
缺乏對油田油氣的地質勘探工作會造成儲采比例的失調,所以從長遠規劃來說,我國的石油產業必須加強這一方面的投入。例如,根據湖盆中部的但膠州和重力流等原理尋找的油田,以及斜坡緩沖發現的油田等,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兩者在邊界線上存在的臺型分割關系;不同的組合地形中所探明的規律表明,在穩定的橫向地質空間中存在砂巖油田的可能性很大。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針對塔里木盆地進行了“古生中儲”的油田油氣成藏模式研究,在地質方面通過對塔里木盆地的形成演化、構造演化、沉積演化等研究模擬,確定在塔里木盆地中存在古生物界形成的大量有機物,以及豐富的生物油層。
截至目前,國內針對油田油氣成藏的研究進入了理論驗證階段。研究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動力介質的成藏模型,以確保較完整的規律探索價值。所謂“動力介質”,指的是油氣田中油氣排驅和運移的動力生成,促使介質流體勢力的變化活動。如空隙壓力、地下水動力、毛管阻力等。
除此之外,形成機制的成藏模式也具有顯著的優勢,研究中發現,油田地質中的烴類來源、排放方式、運移方式和聚集方式等都是成藏的重要條件。進入21世紀初期,國內研究者依次為依據提出了西北地區在侏羅紀時代的成藏模型,且屬于多次成藏,包括下源型成藏模型、自源型成藏模型和混源型成藏模型。
油氣成藏模式的研究和應用為油田中油氣藏定位提供了基礎理論,也適用于不同程度和級別的油田資源評估,是對地質學的有力補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言,目前依然較為重視理論方面的研究,同時我國地質環境復雜,對含油氣盆地的結構參數研究缺乏體系性。
油田油氣成藏模式和地質勘探規律的研究對油田作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從技術角度出發,即要求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展開,又要求結合油氣成藏的研究數據。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地質環境復雜,在不同的油田油氣研究工作中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這需要技術人員善于創新,提出油氣成藏和地質勘探工作的新方法,為提高油田產量發揮推動作用。
[1]朱俊章,施和生.珠—坳陷半地塹成藏系統成藏模式與油氣分布格局[J].中國石油勘探,2015,01:24-37.
[2]許恩愛,李曉良,王慶魁.黃驊坳陷孔南地區孔店組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斷塊油氣田,2014,03:278-281.
[3]高長海,查明,葛盛權.冀中富油凹陷弱構造帶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4,05:595-600+608.
[4]王宗禮,徐曉峰.塔里木盆地油氣成藏模式及新區新領域勘探方向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1,01:73-80.
[5]竇立榮.蘇丹邁努特盆地油氣成藏機理和成藏模式[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5,01: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