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軍 徐信文 高濤(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廠,陜西定邊 718600)
抽油機節能裝置的應用及創新探索
王會軍 徐信文 高濤(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廠,陜西定邊 718600)
現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工業化進程的日趨完善與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能源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節能裝置的研究和探索已經成為業內專家探討的熱點話題,石油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支撐,因此抽油機節能裝置的改革和創新應用成為當前研究的要點之一。本文主要針對抽油機節能的方案進行探索,并根據我國具體的實際應用狀況進行節能裝置的發展和革新。
節能;抽油機;能源;創新;探索
石油在我國的分布比較廣泛,應用范圍也隨著工業化進程變得越來越廣,傳統的抽油機由于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因此在石油產業中被廣泛的應用,但是能源消耗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使用者的一個難點問題。利用傳統抽油機來抽取原油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再加上我國油田存在著普遍的低滲透、低產量的問題,所以在原油的舟曲過程中能源損耗問題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開展技術改革和創新,借以探索出更加節能的抽油機裝置,提高原油抽取的效率,降低能源的損耗。抽油機節能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石油產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性任務。
1.1 改良抽油機的結構
對抽油機的結構進行改進是利用傳統游梁式的抽油機的改進和無游梁式的抽油機機構方面的改良來完成的。機構上的改良可以滿足供需平衡,提高節能的效果。對于無游梁式的抽油機的結構改良主要是通過沖程以及運動方式的調整來完成的。
1.2 電氣指數方面的改良
電氣改造主要是基于不做工或減少做工,從而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但它本質上是不可能提高抽油機本身的效率的。此外,寒冷的天氣或稠油油田,根本無法使用,或管道的堵塞會凝固油。然而,逆變器電路將干擾電源逆變電源技術和節約能源,也可以在驅動器中,這大大降低了節能效果消耗。
1.3 節能方案的創新
現階段,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低產井,低滲透的貧瘠油田居多,這些領域都難以起到實際的效果。這需要的實際情況,這些井的特點提出各種節能方案進行綜合分析,對這些領域的新的節能事業進行發展。
1.4 節能驅動設備的應用
先是要對點擊的特點進行研究,借以開展新型點擊的開發和應用利用提高電機的轉差率來提高原油的開采效率,但是,這并不能從本質上改善電機的工作條件,雖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改造成本會比較高,因此,無法大規模的推廣。
2.1 利用繼電接觸器來進行調壓節能
常規抽油機具有負載特性,由于抽油機所具備的極大的啟動慣性,這會導致我們在使用普通異步電動機來啟動抽油機情況下發生不匹配的大馬拉小車狀況。此外,油田在進行配電機選擇的時候還必須考慮異常現場等具體情況,以免加重大馬拉小車的實際情況。但是,使用繼電接觸器來對抽油機電機的定子繞組通過來回切換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耗能,而且還有效地降低了電壓和功率輸出,有利于提高節能效果。
2.2 利用變頻調速的方法來節約能源
為了能夠提高低滲透油田其開采的總量,降低能源消耗,就需要利用間抽的方式,但是利用間抽方式會增加開采所需要的實踐,也可能會影響石油生產量,或抽有機由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啟動,從而再也無法打開,致使油井無法被再次開采。對于此類情況,有必要采用節能頻率控制調節方法。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電子技術的不斷提高,由于低壓變頻器其發展成熟,價格也已下調,所以,變頻調速節能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也會帶來更加明顯的節能效果。
2.3 利用間抽控制裝置
大多數抽油機是依照油井最大的開采量來進行選擇的,抽油的過程按照由淺入深的步驟,油井產量會持續下降,控抽會逐漸的出現。這種現象將導致大量的能耗的浪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使用細化間抽控制器,當這種現象發生時,關閉抽油機停止開采,慢慢等石油恢復到一定水平,再進行抽油,技能提高效率,又節約了能源。
綜合以上,中國屬于石油大國,石油開采量在世界也名列前茅,由于產油量大,油田分布較為廣泛,因此,石油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支柱,有效的降低抽油機的能源消耗,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這個領域的研究和創新勢在必行,通過抽油機節能領域的研究和創新可以解決我國石油開采領域的重要問題,抽油機節能裝置的創新和發展必將為我國石油領域的發展開辟嶄新的道路。
[1]殷永升.抽油機節能裝置的應用及創新探索[J].南方農機,2015,08:44-45.
[2]歐陽新.節能型抽油機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
[3]高國興.游梁式抽油機用電動機高效節能控制系統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
[4]李海亮.游梁式抽油機系統動力學分析及節能控制策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
[5]張金東.抽油機變速運行與節能機理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
[6]高佩忠.抽油機電節能裝置的綜合評價體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