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湖南省湘潭市環保監測站,湖南湘潭 411104)
湘潭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調查評估及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劉蓉(湖南省湘潭市環保監測站,湖南湘潭 411104)
通過對湘潭市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現狀調查,對飲用水水源地進行評估,并對湘潭市飲用水水源地中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評估;對策
為全面推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確保飲用水安全保障目標的實現,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根據《全國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及評估方案》(環辦[2010]27號)要求,湘潭環保對湘潭市飲用水水源的環境保護狀況進行調查和評估。
湘潭市擁有城市和縣級飲用水水源地各3個。湘潭市區有三座自來水廠,分別是湘潭市一水廠、湘潭市二水廠和湘潭市三水廠;其水源地均屬湘江湘潭段,屬河流型水源。湘潭市一、二、三水廠現有規模分別為17.5萬m3/d;、5萬m3/d、20萬m3/d。2014年,湘潭市二水廠全面停止供水,湘潭市環保監測站取消了對其的監測。2014年湘潭市一水廠供水量為3677.08萬噸,湘潭市三水廠供水量為4676.08萬噸,共計8353.16萬噸。
湘潭縣自來水公司其水源地屬湘江湘潭段、湘鄉洙津水廠其水源地屬漣水湘潭段。湘潭縣自來水公司2014年供水量為1720萬噸,湘鄉洙津水廠2014年供水量為1796.4萬噸,均屬于河流型水源。韶山青年水庫屬于湖庫型水源,2014年供水量180萬噸。
常規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的基本項目(23項,化學需氧量除外)、表2的補充項目(5項)和表3的優選特定項目(33項),共61項。全分析:《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109項。評價方法:采用單因子評價法評價
根據近年來水質監測結果分析,湘潭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總體水質為良,除糞大腸菌外,其余所測指標的年均值均能達到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h級水源中,湘潭縣自來水公司和湘鄉市洙津水廠均為Ⅲ類,水質達標率為100%;韶山市青年水庫水質因總磷、總氮偶有超標,水質富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水質基本達標。
總體來說,湘潭市級、縣級飲用水水質狀況良好,污染類型以有機型污染為主。
5.1 水源監測能力狀況
湘潭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是我市飲用水水源地監測任務的主要承擔單位。該單位在全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中屬二級監測站。2005年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初次評審,通過國家認可的項目有6大類共83項;2010年初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的復評審。已具備109項全指標的監測分析能力,指標完成率為100%。
5.2 水源保護區標志建設
湘潭市環保局于2008年11月對我市2個飲用水一級保護區,分別制作和安裝了界標、交通警示牌和宣傳牌等三類飲用水保護區標志,共計15塊。我市地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建設完成率為100%。
5.3 水源保護區內環境違法行為整治
5.3.1 排污口取締整治。2009年我市共取締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排污口5個,2010年取締市三水廠一級保護區內排污口1個,將這個排污口截污至市河東污水處理廠。2011年我市取締了雨湖區窯灣排漬口,關閉原湘鋼焦化排污口。2014年我市爭取對二級保護區內各排污口進行截污取締。
5.3.2 非工業污染源污染整治。我市飲用水水源的主要非工業污染源源污染來源是生活污水。二級保護區生活污水處理率為58%。
5.3.3 違法建設項目清拆。我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不存在與取水無關的建筑,一級保護區違章建筑清拆率為100%。
6.1 上游城市污染不容忽視
湘潭的上游城市是以化工、冶金為支柱產業的重工業城市株洲。株洲霞灣工業排污口距湘潭市一水廠25公里。上游排放總量偏大、污染因素的累積效應及以湘江干流岸邊污染帶為特征的區域水環境污染對城市飲用水源供水安全形成威脅,在枯水季節特別明顯。
6.2 工業結構與布局不夠合理
湘潭市冶金、化工、鋼鐵等重污染行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原值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產業結構不合理與布局不合理相互作用;現實的污染風險和潛在的環境風險相應加大。
6.3 飲用水源環境安全隱患較大
由于湘江干流在不到42公里的流程內經過城市核心區和主要工業區,納污江段與飲用水取水江段交錯,嚴重威脅城市飲用水源供水安全,枯水季節尤為突出,飲用水源環境安全隱患較大。
6.4 環保執法力量比較薄弱
作為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湘潭市排污點多面廣。環境監察仍以傳統的現場督查為主。執法力量明顯不足,在線監控剛剛起步。新環保法的實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內還存在一定的沖突。環保部門的執法監督職能受到牽制,不到位的情況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建議省政府督促上游城市實現湘江同治,以保護飲用水源安全和湘江污染治理為重點。上游城市及本市加快重點區域和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步伐,實現全面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各城市均應加快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突出飲用水源保護,增強水污染防治能力。加強水域環境的監控管理,實現工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和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推進重點工程,完善城市管網系統。保證污水處理效率。從嚴控制源頭,嚴把新建項目審批關。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減少上游污染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