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清輝
民營企業將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參與主體
文/宋清輝
2025反映在微笑曲線上,就是企業由曲線中間的低附加值環節向曲線高附加值的兩端轉移,或通過創新使低附加值的制造環節成為高附加值的環節,并進而引起生產經營模式的變革。提高效率的路徑很多,但并不是要消滅傳統的制造業,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其實就是提高效率的過程。
中國大部分制造業企業處于傳統產業價值鏈低端,技術創新能力弱、生產經營粗放,裝備水平低,專業人才短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參與競爭主要是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這種狀況已經難以為繼了。但實施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要用新興產業去全面取代傳統制造業,而是要用新興制造技術和工具去改造和提升傳統生產設備和制造系統,充分發揮以中國規模化制造為基礎的制造業大國優勢。
中國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工業化的任務并沒有完成,且遠未到達后工業化時期。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并不是強國。一些發達國家制造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高,2008年后提出再工業化或振興制造業,并不是這些國家的制造業不如我們,其實它們依舊是制造業強國。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中國都處于嚴重落伍的狀態,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中國的制造業離得最近、最有可能迎頭趕上的一次,如果說前兩次工業革命分別造成了英國的興起、德國的領先和美國的崛起,那么,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有無可能成就中國的領先呢?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我國經濟在當前和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里有兩大發展引擎,一是這兩年開始落地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二是中國版“工業4.0”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的《中國制造2025》。從整體方向來看,《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在未來十年內轉型升級的行動指南,這對國內制造業而言已經成為一大利好。
從近兩年我國政府頒布的各種政策來看,各種看似只是針對于某一行業的政策,已經緊密相扣構建成一條較為完善鏈條。“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政策,是在鼓勵民營企業積極發展并努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互聯網+”的政策提出,是通過推動經濟形態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發展、創新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在《中國制造2025》的工業4.0的道路上,“互聯網+”是重要的平臺工具,而國內制造業占絕大多數的又是民營企業,這也意味著以民營企業將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參與主體。在非國家壟斷的行業中,民營企業通常存在著競爭優勢,盡管這種競爭顯得非常殘酷,在市場發展的經濟規律中優勝劣汰將不斷洗牌民營企業,只有經過沉淀、競爭力強、產品優質、深得民心的企業最終將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底蘊。
民營企業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力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考慮到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資金、人才相對缺乏的民營企業生產能力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盡管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還是高。
對此,民營企業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國制造2025的意義和目標,從中把握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發展方向和廣闊空間,著力突破制造裝備提升、自動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等重點領域。
其次,民營企業不能在市場上單打獨斗,在經濟周期加速、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民營企業需要共同努力塑造新常態下的競爭優勢,加快產品轉型和制造過程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優化產業流程,全力應對轉型升級的挑戰。
再次,工業4.0和傳統制造業模式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介入熱門行業、賺快錢的模式已經不可取,民營企業還需要沉下心來推動自身主營業務,在全球一體化的競爭下樹立新的核心競爭力,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令企業長期處于不敗地位,實現持續、穩定的企業收益。
隨著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加快,降準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加上各種密集出臺的穩增長政策,讓經濟下行的壓力略有緩解,這也讓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而就中國制造2025本身而言,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這也是工業革命4.0的要求。
實際上,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是以環境換取經濟利潤,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矛盾也不斷產生。目前,我國主要出于工業2.0、3.0時代,不可避免的對空氣、土地、水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在進入新常態經濟后,領導人也提出不再追求數量而是要質量的觀點,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對大多數中國的民營企業而言,企業還在工業2.0和工業3.0時代,盡管所處落后“時代”,但轉型升級有著極大的空間,尤其是在政策推動下將會有超出預期的變化。在進入新常態經濟后,政府對質量的重視也是對制造業的嚴格要求,企業未來的工業生產過程中不僅要提高資源使用、生產率,還要讓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采用更清潔的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及使用比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此背景下,民營企業更需要轉變思維,不能夠再成為世界各國的代工廠,不再是制造者而應該通過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成為世界制造業的重要創造者,通過自己的努力自主研發、設計、投產,覆蓋整體供應鏈的上、中、下游,創造優質的生產設備、創造出質量優質的產品、創造出高效的生產力。
當然,承擔這些重任的不僅僅是民營企業,政府還需要在其中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如向民營企業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服務,緩解民營企業生產過程中融資難的問題;簡政放權如優化各種跟不上時代的措施,解決民營企業行政方賣弄的難題;在大量民營企業法律意識依然薄弱的情況下,政府要為民營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提升民營企業的法律地位。在市場經濟沒有出現系統性問題時,政府要讓民營企業在符合法律法規的背景下放開手腳,用心經營,打好中國制造2025的根基。